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积分规则  会员专区
全站搜索:    
    首页 > 原创理论 > 正文

  • MEA(创(chuàng)业(yè)管(guǎn)理(lǐ)硕(shuò)士(shì))课(kè)程(chéng) 
    创(chuàng) 始(shǐ) 人(rén)
  •  
  •  
  •  




  • 《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培养MEA 培植创业工程》,《证券时报•创业周刊》(CN)2003年7月6日A3版
    《东南咨询与培训》2006.1

    《谈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土壤》《集团经济研究》(CN,核心刊物)99年11期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版)》(CN)2000年2期
    《论迅速形成企业家阶层的机制与途径》、《决策借鉴》(CN)96年4期

    《人格是最大的资本•培养最优秀的老板》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做一个经天纬地的老板》中国物资出版社
    《能力创造机遇》中国物资出版社
    《行动决定命运》中国物资出版社
    《以老板的心态工作》中国物资出版社
    《你我不是同林鸟•培养最优秀的员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培养富孩子》中国市场出版社
    《经商先做人》中国市场出版社
    《商道核裂变》华文出版社
    《做人与做事》地震出版社
    《秉性能移》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运营身价》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红颜命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美女DNA•美女经济的要素、结构与动力》经济管理出版社
  •  


  • (节选---目录)
    郑重声明:如引用本人原创作品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并追究法律责任
  •  
  •  


  • 培养以老板为职业的人
    MEA与(yǔ)MBA的共同点(degòngtóngdiǎn):
    MEA与(yǔ)MBA的不同点(debùtóngdiǎn):
    开设(kāishè)MEA课程的必要性(kèchéngdebìyàoxìng)
    怎样开设(zěnyàngkāishè)MEA课程(kèchéng)
    能人不等于企业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与机制
     

    (节选---正文)

    培养以老板为职业的人

    创业管理学


      【提要】本章运用作者首创的“五度空间”的方法与模式,以作者首创的知识运营学为指导、以创业经济学为主导,顺应就业潮向创业潮转变的历史趋势,为创业管理学提出了全新的内涵,指出必须以MEA代替MBA作为管理学的主导模式,揭示了MEA同MBA的联系与区别,论证了MEA的科学体系与教学体系,实现了管理学的范式转换,为经济领域的主体性原则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式。
      【关键词】MEA MBA 创业管理学学科群 金领阶层 企业家 老板
      

    MEA:培养知识运营的主体

      MEA及其与MBA的联系与区别
      MEA(Master of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创业管理硕士。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职业管理硕士。
      (1) MEA与MBA的共同点:
      两者都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都要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员企业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 MEA与MBA的不同点:
      Business的词义是职业, MBA词源学意义上是职业管理硕士;
      Enterprise的词义是创业,MEA词源学意义上是创业管理硕士。
      因此两者有本质的区别。MEA与MBA的具体区别:
      ①在理论背景方面:
      MBA是典型的传统管理学,传统管理学的理论背景是传统经济学;MEA的理论背景是创业经济学。创业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在对象、性质、方法、结构、内容、功能、社会作用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从传统经济学到创业经济学是科学范式的转换,是经济科学发展的革命。
      ②在课程设置方面:
      MBA主要是传统的管理学课程再加上案例分析;而MEA课程主要包括:创新管理学、创造管理学、创业管理学、创业工程学、创业经济学、企业家学、机会管理学等以创新为前提、以创业为基础、以机会管理为核心的新兴的学科系列。
      ③在理论内容方面:
      以创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MEA,同以传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MBA,两者所具体掌握的管理规律,在前提、层次、范围、目的、人在规律中的主体地位都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比后者更有创新性、创造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
      ④在培养目标方面:
      MBA是培养职业经理人或以职业为老板的人,而MEA是培养企业家或以老板为职业的人。
      ⑤在教学方法方面:
    MBA主要是案例分析,核心在规范管理技能。由于MBA学员的服务对象是已有的企业,限于条件,学员在学习期间所进行的案例分析本质上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MEA主要在于实务操作,核心在创业管理技能,因此学员在学习期间就必须通过实际的创业活动来掌握相关技能。

    开设MEA课程的必要性

      MEA通过建设创业学理论来指导创业工程
    MEA通过转移MBA的视角、扩展MBA的视野、提升MBA的层次、深化MBA的内容,来提高它的认识与实务操作功能,以指导创业工程。

      MEA通过培养企业家阶层来推动创业工程
    我国目前最缺的是企业家阶层,并不是白领阶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提是党政分开、政企分开,这产生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是经济体制改革根本方向的偏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偏见有合理的因素,但由此产生了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混为一谈的另一种偏见。实际上,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是当今时代经济体制发展的根本方向。相应地,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是创业型企业家,即以老板为职业的人。它同职业经理人相比,层次更高,同时也必然拥有股权,这种股权的拥有不是以企业家的实物投人为依据,而是以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和机会成本为依据。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区别,类似首席执行官和总经理的区别。目前开设的与企业家相关的课程,基本上是把企业家定为职业经理人或总经理一类,不利于真正的企业家阶层的培养与形成。

      MEA通过建立创业型组织来规范创业工程
    创业及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大量中小企业,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来的人和企业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形成的公平竞争的法律道德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企业一次创业与二次创业、保持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在二次创业时期,创业型组织是比学习型组织更高级、更有生命力的企业组织模式。

      MEA通过指导、推动、规范创业工程,促进就业工程
    创业——创造事业,既包含了创造企业,也包含了创造职业。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急剧转换,原有的“铁饭碗”观念已经被打破,大量的下岗员工、每年数百万的大中专毕业生、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解放出来的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面临着就业的重大选择:一是到别人的企业打工,二是自己创办企业。前者渠道有限,后者潜力无穷。MEA通过指导、规范和推动创业实践的发展,促使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规范创业前提下的普及创业,才能使各种资源得到直接的优化组合,实现高就业、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使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MEA通过指导、推动、规范创业工程,促进就业工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




    怎样开设MEA课程

      建设创业学学科群
      创业学学科群,上面提到的七门课是主干。由于是科学范式的转换,由这主干来整合传统管理学,可以衍生创业学的各分支学科:一级的如创业知识运筹学、创业资本运筹学、创业资产运筹学、创业产品运筹学;二级的如创业战略管理学、创业组织行为学、创业名牌管理学,从而使创业管理学的科学殿堂更加丰富多彩。这是管理学发展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先试点,后推广
      由于公办院校体制僵化,民办院校体制灵活,可以先在若干民办院校开展MEA这一全新课程的试点教育,待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后,其学位再争得教育部承认,然后再在公办院校及其他民办院校推广。
      MEA由于适合社会更新潮、更深层、更广泛的需要,将势必成为社会最热门的学科,并逐步风行全球;而MEA教育也势必成为教育产业新的亮点。
      知识运营学与创业管理学是创业工程的理论指导。



    能人不等于企业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与机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人才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相应地,也有人才不同的特征与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最根本的素质是创业精神,企业家形成与发挥作用的最根本机制是公平竞争。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

      人的认识和智力的结构
      人的认识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选世生竺(包招“是谁”、“在哪里”)是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现象的低层次信息;“为什翌是理性认识,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高层次信息;“怎么样”是实践认识,是创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高层次的信息。知识运营就是通过把握“怎么样”的信息来进行“怎么样”的操作。
      只知道“是什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样”,知识就不能转变为生产力。为什么我们的高新技术转化率那么低?就是因为我们的高新技术只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的层面,而没有深人到“怎么样”的层次。
      当然,“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也很重要,但只是“怎么样”知识的必备条件。如没有达到“怎么样”的层次,知识就不能向能力转化。停留在“文凭”、“专利”层面的知识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意义。
      掌握了“是什么”、“为什么”信息的人,我们称他为有知识的人;掌握了“怎么样”信息的人,我们称他为高素质的人。什么叫“高分低能”?就是只掌握前面两种知识,而没有掌握第三种知识。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把人们的知识渗透、延伸到第三种,使人们不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样”。所以知识运营学就是素质学。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者关系见下图:

    超理性(发散)
    为什么;
              理性(收敛)   

    知性
    智慧 是什么
    感性

    怎么样;实践理性


    实 践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关系图

      企业家与科学家、资本家、能人的区别
    (1)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区别,就在于科学家只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企业家不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怎么样”。科学家是有知识的人,企业家是有智慧的人。
    (2)资产有三态:实体、属性、关系。实体是资产的质和量相统一的存在,属性是实体、属性、关系相互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各自的内在规定性。实体和属性的关系,近似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它们都是有形的,可以通过人的感官来把握。所以我们称这部分资产为有形资产。而关系,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是无形的,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来把握。所以我们把这部分资产称为无形资产。知识运营首先就是运营无形资产,并通过运营无形资产来运营有形资产。资本运营是知识运营和资产运营的中间环节、过渡环节,本身兼具二者的特征。
      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别在于:资本家是运营有形资产的,企业家是运营无形资产的;企业家通过运营无形资产,来运营有形资产。
    (3)企业家和能人的区别在于:能人所掌握的“怎么样”的知识,是微观的、不系统的;企业家所掌握的“怎么样”的知识,是宏观的、系统的。所以,企业家是能人,但能人并不都是企业家。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
      (1)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经济,就是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创新的能力,成为企业家的第一特征。抽象思维能力包括:对已有的知识扬弃、综合、升华,相容超越,形成自己新观点的能力;对外界事物进行概括和综合,形成自己新理论的能力;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包括思想的实践和物质的实践)的能力;渗透在上述三个方面中科学的思想方法,包括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辩证法,灵感、顿悟、直觉相统一的直观法。
      (2)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有两方面的含义:知识创新、实践创新。前者是后者的主导,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归宿。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个性是主体性的基础。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也是个性化的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差异化相辅相成。只有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养不变,取得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竞争力。
      (3)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催化作用,知识增长在量上将以原子核裂变极数增长,在序上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哲学、纵深科学、横断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软硬技术的复合型知识,思维、操作、合作的复合型能力,将成为企业家的必备条件。
      (4)较强的思维操作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对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性越来越大,实践操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的层次越来越高。如果说,在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只是间接生产力,对实践操作仅起指导作用,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直接生产力。超前思维能力、预见能力、思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主导和整合能力——思想操作能力,将成为企业家的必备条件。
      (5)较强的运营知识能力。知识经济由知识与经济两个要素组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具有认识事物、聪明长智的功能,而且具有价值增值功能;不仅使自身的价值增值,而且通过渗透整合其他事物,使其价值增值甚至变废为宝。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把知识资源转变成知识资本的运营知识的能力。
      (6)较强的运用现代信息工具能力。知识经济,不仅在于知识的产业化,更重要的,在于知识产业的龙头化——用知识和知识产业统驭和改造传统产业,使知识在传统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龙头作用必须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中介。计算机语言将成为人类沟通和发展所必备的除自然语言以外的第二语言。所以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必须是既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双料人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企业家最根本的素质是知识创新为主导的企业创新。现代意义的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在目前我国,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和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家阶层。培育企业家阶层,需要良田沃土。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机制

      如果说,企业家最根本的素质是企业创新,那么企业家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最根本机制,是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而形成的公平机制。逆境出人才只是社会的局部现象;作为民族灵魂的创新精神,必须以公平机制为前提。

      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宏观环境
      (1)破除“官本位”思想,形成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思想道德环境。
      “官本位”作为一元化的价值观念,是作为一元化的封建主义社会和带有严重封建主义痕迹的旧计划体制环境下产生出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必然要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只有企业家作为新时期社会价值百花园中的一个奇花异葩,成为人们价值追求的目标之一,成为第一流人才愿意终生从事的事业时,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制度环境。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多元化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政治基础、多元化的经济基础的政治保证,因而也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政治制度环境。必须健全法制,建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一个靠回扣铺路、靠不正当手段竞争的环境里,真正的企业家不可能脱颖而出。
      要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实现经济企业化、企业公司化、公司法人化、法人人格化、法人人格平等化。要把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区别开,作为两种职业来对待。取消企业经营者的行政级别,取消企业经营者的行政任命制度。只有在政治地位上,企业经营者不至于“见人低三分”,真正的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制度环境。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市场经济、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游戏规则”。只有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都能一视同仁,享受国民待遇,在法律面前平等,才能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制度环境。
      (4)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体制内企业和体制外企业并轨,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体制环境。
      体制内企业产权模糊,相应造成劳动力产权包括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产权模糊,国有企业经营者正当渠道收入较低。另一方面,体制外企业由于产权明确,相应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明确,好的经营将给企业家带来较高收人。这种反差挫伤了体制内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同时诱导他们通过非正当渠道去获取较高收入,造成腐败、国有资产流失和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降低。所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体制内企业和体制外企业并轨,是培育企业家阶层的经济体制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企业家阶层的微观机制
      (1)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迅速提高劳动者、特别是现有企业员工的素质,并迅速形成企业家阶层这一最稀缺的经济资源。它不但可以迅速产生大量的新兴企业家,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和压力,使现有企业的旧式领导者转变为新型的现代企业家。这种企业家阶层的内涵开发,可以最大限度地化改革的阻力为动力,从而使改革进程处于一种改革成本为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为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企业家形成的平等竞争机制。
      现代公司制度中,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与现代公司制度本身一样,其形成和确立源于平等竞争这一根本的市场经济机制。因此,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必须首先用企业家形成的平等竞争机制来说明。
      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机制中,职业经理型企业家的来源是以发达的人才市场、包括经理市场为基础的。具体的途径有:①公开招聘。公开招聘是通过新闻媒介刊登招聘启事面向社会和企业招聘。由企业所有者代表(董事会)成员和专家组成的评聘委员会对应聘者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最后决定受聘者。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以往的经营业绩、经营能力、经营知识、职业道德等;②通过行业推荐、引荐应聘者。在发达国家,企业家联谊会或协会等行业组织已经比较完善,其成员彼此之间都很了解对方的能力、业绩、经验、特长、品德以及以往收入的高低。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只有这些组织才最了解。因此,一般的公司也愿意通过这种组织选择经营者候选人;③通过人才咨询公司选择经营者候选人。招聘公司事先提出候选人的具体素质的要求,然后进行评测和选择;④直接从本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中提拔。
      
    无论哪一种形式,最终都要:①通过评聘委员会的认定和通过;②企业家的权责利关系明确,并通过契约的方式凝结;③对于知名的优秀经营者,必须用高薪和其他优厚待遇聘请。因此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在企业家走马上任之前,就应在原则上确定:它是现代市场经济和企业制度条件下,企业和企业家双向价值选择的必然结果。
    (3)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机制。 
    具有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成为董事会成员的主要标准,以物质资本所有者身份进入公司董事会的人员比例日趋下降。从股东大会的召集到大会议题的确定,甚至董事会候选人的提名和中选,都由公司的经营者阶层控制和支配,当公司的董事会一旦通过了由总经理制定的年度预算收支计划后,公司的实际决策权就掌握在总经理等经营者手中,他们便成了公司的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
    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的统一,要求企业的科学治理结构应按最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的作用来设置。要用管理代替管制,自律代替他律,网络代替层级,绩效代替服从,集约代替集中。企业机构设置应精简、高效,做到职责明确、结构合理、人员精干、权力与责任对等;把宏观上的金字塔形权力机构与微观上的扁平自我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把激励和约束结合起来,以目标激励为主,弹性约束为辅;做到决策公开化、管理民主化、监控多元化;做到企业管理主体自动化、管理目标一体化、管理手段智能化、管理过程组合化、管理客体复合化、管理结果高效化。

    董事会、监事会




    股东(代表)大会

      (4)企业家为中心的利益机制。
      企业家为中心的利益机制,包括企业家的剩余分配权和企业家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①企业家的剩余分配权。
      有一种观点认为,“按市场经济法则”,企业资产无论怎样扩大,总是归最初出资者所有。但现实情况是:有的国有企业国家根本就没有投入过资本金,企业完全靠贷款发展起来。现在要把其资产全部界定为国有资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情理上都说不过去,而且还会引起企业的抵制。从这种典型情况可以看出:即使股东(国家)原先投过资本金的,企业资产增值部分,也应在股东(国家)、企业、员工个人之间按合理的比例进行分配,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折股。
      现在发达国家经营者的报酬一般是通过应聘者与公司的谈判(基础是市场对应聘者人力资本的评估)并得到双方的认同,最后以契约的形式在聘任合同中详细规定。它的形式主要有:a.完全的工薪制。即经营者除享受较高的工薪外,没有其他货币收入。b.工薪加奖励制。即在对经营者的薪金报酬有一定的标准规定的基础上,在奖励方面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如果公司经营很好,按期或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公司则按照合同规定对经营者予以奖励。在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司里,对经营者的奖励标准通常是相当于经营者的6~8个月的薪金。c.工薪加盈余分配制。即经营者在取得标准薪金报酬外,每年还有权参与分享公司盈余。d.工薪加股权。即经营者在取得标准薪金报酬的基础上,还能获得一定量的公司股份,通过股权参与年终的股息和红利的分配。
      笔者认为,对于企业家即公司的主要管理者,应采用工薪加股权的形式,对于其他的经营者,应根据他们在公司中的作用和地位,自上而下依次分别采用工薪加股权制、工薪加盈余分配制、工薪加奖励制、完全的工薪制,从而形成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剩余分配权的梯级系列。
      ②企业家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的需要越来越高级。人的利益,既包括对低级需要的满足,也包括对高级需要的满足。而对于企业家来讲,由于其较高的素质,更需要对高级需要的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家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思想人、自我实现的人。因此,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利益机制,既包括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剩余分配权,更要提倡并强化企业家的自我意识、目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能力。在企业家个体和组织、主体和客体的自觉的双向反馈过程中,使企业家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企业成为企业家自我实现的舞台,而不仅仅是谋生和发财的手段。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企业家除了薪金报酬以及各种奖励乃至股权奖励等有形收入以外,他们还会获得许多无形收入。例如,企业家对公司净盈余的分配权、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名誉和地位、企业家成功的经营业绩对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等等,也是企业家的一笔巨大收入,对企业家同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多数企业家对无形收入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对有形收入的重视。这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许多公司经营者在企业面临困难时,会率先降低自己的薪金报酬,以此来带动员工减薪或裁减人员,使企业得以渡过难关。
      上述宏观环境是微观机制的前提,微观机制是宏观环境的基础。其中劳动力产权制度是体制内企业和体制外企业并轨的纽带。以经营权中心同所有权相对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宏观环境和微观机制衔接的桥梁,它们共同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阶层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良田沃土。
    现把现代知识市场经济、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家、以企业家为中心的利益和运行机制相互关系的程序见图:

    产生→现代企业家

    现代知识 相互 互 ↑ 共同
    ← → 作 ↓ 决定
    市场经济 作用 用

    产生 → 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家为中心的运行和利益机制,仅仅是以经营权为中心的核心而不是全部内涵。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员工看成是广义的经营者,把管理人员看成是狭义的经营者,把企业家看成是主要的管理人员,那么经营权为中心就是以所有员工的运行和利益机制为中心,企业家为中心是经营权中心的核心。

    节选自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家的特征及形成机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版)》(CN)2000年2期


  • 发布日期:2013-02-21 17:45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附件:创业管理硕士课程(MEA)创始 

    相关评论銆戙打印文档銆戙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銆发表评论:銆銆用户名: 銆銆匿名发表

    Top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