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陈世清的博客,敬请留下宝贵意见。
分页: 1/230 第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不指定 2017/06/05 11:10 | by admin ]
[不指定 2009/03/15 10:51 | by admin ]
底抛弃教育产业化政策,以学位为导向重建国家学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十)(附件)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本人提出如下意见:(略)

附件:陈世清:用对称逻辑的解悖能力证明对称逻辑的科学性

对称逻辑学就是对称逻辑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对称逻辑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运用对称逻辑解开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悖论,证明了陈世清原创的对称逻辑的科学性。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定义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性质 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


根源 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作思维方式。  


悖论与解悖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用对称逻辑解\"说谎者悖论\"
用对称逻辑解\"说谎者悖论\" \"说谎者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西元前6世纪,克利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这句话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经典悖论,即\"说谎者悖论\"。因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为真,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说谎者,身为克利特人之一的埃庇米尼得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说的这句话应为谎言,但这跟先前假设此言为真相矛盾;又假设此言为假,那么也就是说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说谎,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说谎,就是说这句话是真的,但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又会产生矛盾。因此通常认为这句话是无法解解决的悖论。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因而也挑战人类智慧几千年的表面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试图用命题分层的办法解决这个悖论。\"第一级命题我们可以说就是不涉及命题总体的那些命题;第二级命题就是涉及第一级命题的总体的那些命题;其余仿此,以至无穷。\"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取得成效。\"1903年和1904年这一整个时期,我差不多完全是致力于这一件事,但是毫不成功。\"罗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把思维的层次和命题的层次混为一谈。
 
解悖:说谎者悖论根源于混淆了\"对与错\"同\"真与假\"两对范畴。\"对与错\"同\"真与假\"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对与错\"是内容是否符合事实,\"真与假\" 只是形式上表述真假。\"我在说谎\"之所以成为悖论,是由于混淆了这两对范畴,因而混淆了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如果这句话确是假的,只能说明表述正确,而不能使这句话内容弄假成真;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只能说明这句话表述错误,也不等于这句话内容是假的。要把这句话表述正确与否(形式),同这句话本身内部的真假(内容)区别开来。很多悖论都是把表述的正确与否,同表述内容的真与假混为一谈。内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对与错而改变。内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错变成假的;反之,内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确而变成真的。把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语言表述形式区别开来不同于罗素的\"命题分层\",因为任何层次的命题都有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关系,任何层次的命题都是思维内容和表述形式的统一,如果不能区别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命题分层的结果是每一层次的命题都会产生悖论。罗素的\"命题分层\"方法仅仅对命题进行分层,而没有分离命题的内容和表述形式,所以无法解决\"说谎者悖论\"。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层次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说谎者悖论\"这个经典悖论说明,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的对称是对称逻辑的基本原理。   


用对称逻辑解\"鳄鱼困境悖论\"
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的\"悖论\":如果鳄鱼不还儿子,那么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孩子还给父亲,否则鳄鱼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他,那么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解悖:鳄鱼\"要做什么\"是一种心理状态,鳄鱼\"把孩子还给父亲\"是一种行为,二者在时间上是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同样,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心理状态,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行为。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的心理状态和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行为之间同时存在并不矛盾--正是因为这个父亲猜对了鳄鱼的心理\"不把儿子还给他\",所以鳄鱼为了履行诺言必须在行动上把儿子还给他。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时间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

用对称逻辑解\"数学悖论\"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有漏洞!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悖论\"使集合论产生危机。\"罗素悖论\"就是\"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解悖:理发师要给\"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个广告语中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他可以为之服务并且可以从对方身上盈利的人,所以广告语中\"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这个集合显然不包括他自己。这个悖论之所以会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对象和这个广告语本意不包括的对象的区别,把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不包括作广告本人的对象集合,抽象化为也包括作广告的人本身。而这种主客体对象的混淆、把这种不包括主体在内的对象的集合错误地认为也包括主体在内,源于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集合论没有主客体区分这个概念, 而这又源于传统形式逻辑没有主客体区分,所以很容易把主客体混为一谈造成对象的混淆而陷于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集合论悖论\"是同义语,都是所谓的\"数学悖论\"。\"数学悖论\"说明:形式逻辑必须有限度有条件使用,把形式逻辑抽象化无条件使用会陷于悖论。社会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现象是以主客体统一为核心的复杂性现象,把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抽象化无条件运用到经济与经济学领域、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只能陷于悖论。计量经济学可以成立,但计量经济学是低层次的经济学,和经济学不能化等号,用计量经济学证明经济学可以数学化是错误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性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对称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成反比,这是一条定理。

用对称逻辑解\"外祖母悖论\"
外祖母悖论:英国科学家霍金设想人有可能乘坐时速超过光速的宇宙飞船--\"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甚至回到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因此人有可能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人如果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外祖母就不可能生这个人的母亲,这个人也就不可能出世; 可是这个人如果从未降生,那怎么可能穿越时空回到以前杀死自己的外祖母。这就产生了悖论。这个悖论的抽象公式:不可能=现实。解决\"外祖母悖论\",物理界产生了平等历史(也叫平行宇宙)的说法。

解悖:这个悖论犯了\"用错误前提推出正确结论\"的逻辑错误。产生这个悖论的根本原因是\"人有可能乘坐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回到过去,甚至回到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这个前提不成立。时间本身是不可逆的,人不管怎样都是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人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解开这个悖论的公式:不可能=不可能。这个悖论的逻辑错误根源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把宇宙惯性系本身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而强加给宇宙惯性系,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使人可以乘坐时速超过光速的\"时间机器\"通过\"时间隧道\" 进行超越光速的时间旅行,人也只能看到死去的亲人生前活动的光影,不可能与死去的亲人见面并和死去的亲人对话,就像人可以通过录像看过去发生的事情不等于回到过去一样。人不可能在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杀死外祖母,就像人不可能改变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指的就是时间是不可倒流的。不能把追光和时间倒流混为一谈。霍金之所以把\"追光\"和\"时间倒流\"混为一谈,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人可以追光\"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时间不可倒流\"是客观存在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霍金的时间机器理论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自己回到过去的意志通过所谓的\"时间机器\"与\"时间隧道\"的设想强加到宇宙头上,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用对称逻辑解\"孪生子佯谬\"
孪生子佯谬是一个与相对论有关的悖论。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就是引进了一个定律,用C表示恒定的真空光速,把它纳入自然常数之列,作为不可达到的最高临界速度。根据光速恒定,引出了相对论的两个著名的\"佯谬\",它们曾经被人嘲讽为相对论的\"荒诞无稽\"的结论。\"孪生兄弟佯谬\"是指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根据这一结论,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个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的人,当他返回地球的时候,就会比生活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年轻。因为他的生物钟,比留在地球上的人要慢。尽管目前的宇宙飞船还远远达不到接近光速的速度。在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确立以前,牛顿定律是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条件下的定律,机械自然观统驭着人们的空间想象,因此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相对论化的概念是崭新的,它取缔了牛顿\"绝对时间\"的概念,使\"绝对运动\"概念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解悖: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的快慢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绝对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生物钟取决于绝对时间而不是取决于相对时间,哥哥的生物钟不会因为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而比弟弟的生物钟走得慢;哥哥也不会因为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一段时间后变得比弟弟年轻。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参照系,牛顿\"绝对时间\"属于宇宙惯性系,只要把参照系和惯性系区别开来,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理论与牛顿\"绝对时间\"理论两者并不冲突,都是科学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爱因斯坦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属于参照系范畴的时钟快慢、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强加到宇宙头上,认为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孪生子佯谬\"的产生是不奇怪的。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不等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以人为观察主体的参照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宇宙惯性系的规律反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与参照系无关,与人对时间的感觉无关,与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没有冲突。

用对称逻辑解\"伸缩的尺悖论\"
伸缩的尺这是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引出的另一个悖论: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它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这个问题是从迈克尔逊实验结果提出来的,后来形成了洛仑兹的机械收缩假说。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收缩可以用两个参考系之间存在着的相对速度来解释。

解悖:这个悖论的产生同样由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并因此混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概念。宇宙中物体的运动既有相对运动--在参照系中的运动,也有绝对运动--不在参照系、只在惯性系中的运动。在参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在惯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不会缩短。这个悖论产生的原因是运动物体的时间和空间不对称,把特定时空状态(参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推到所有时空状态(惯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用对称逻辑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
既然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那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严格来讲是思维方式问题。如果是技术问题,现在科学这么发达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怎样从哲学或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五度空间理论,任何空间并列的东西,都有层次关系与时间关系,空间时间层次是相互转化的;事物的深层结构是低层结构的本质,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因此,如果我们找出空间并列的东西之间的层次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也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

从哲学逻辑看,能孵蛋的只有母鸡,公鸡不能孵蛋;而蛋可以产生公鸡和母鸡,这说明蛋是公鸡和母鸡的共同本质,根据本质在先原理,蛋在先。从生命科学的逻辑看,鸡和蛋的共同本质是什么?是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细胞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最深层次,也是生命系统的本质;从细胞到个体的展开过程体现了生命系统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鸡属于个体,鸡蛋属于从细胞到个体的演化过程,所以蛋在先。从物种产生的历史过程看,科学证明自然界是从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简单有机物转变为复杂有机物然后进一步转变为动物的过程。从物种起源看,任何新的物种都是通过杂交或者基因突变衍生而来的,鸡这个新物种的产生也不例外。鸡产生之前的其他禽类动物出现了基因突变,进而产下蛋,经过发育成长成鸡,因此,先有蛋。从生命个体的形成产生过程看,动物细胞分为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生命个体的形成产生过程是从生殖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鸡蛋是一个单独的细胞,叫受精卵,也叫生殖细胞,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进而形成雏鸡的过程就是从生殖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因此,先有蛋。

用对称逻辑解\"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悖论\"
用时空相对论解\"阿基里斯悖论\" 阿基里斯(Achilles)是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芝诺讲:阿基里斯在赛跑中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于他的乌龟,因为当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乌龟又向前爬动了。阿基里斯和乌龟的距离可以无限地缩小,但永远追不上乌龟。

解悖:这个悖论割裂了运动时空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看到运动时空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运动时空间的非连续性。连续运动的物体--乌龟--在特定的时间必定要经过特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完全可以和连续运动的另一物体--阿基里斯--在特定的时间必定要经过的特定的空间重合,这个重合点就是阿基里斯追上乌龟的时空点。这个重合完全可以以阿基里斯超过乌龟的形式实现。这说明,阿基里斯可以追上乌龟。同时,这个悖论是以阿基里斯不可能超过乌龟、只能跟在乌龟后面为立论前提,也就是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的立论前提,这是犯了把结论当预设前提的逻辑错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这个悖论的语言表达式是:因为阿基里斯只能跟在乌龟后面追(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的表达式也是:因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即:因为A,所以A。循环论证。我们要追一个人的时候,要么从后面把他拉住,要么超过他,哪里有仅仅跟在他脚跟后面。问题是这个悖论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几千年没有人能看出来,用什么集合论来论证阿基里斯能追上乌龟。如果阿基里斯只能跟在后面追这个前提能成立,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用对称逻辑解宝塔从有到无悖论
一个宝塔,如果从下面抽走它的砖,一块一块地抽,这是量变。当到达一定的度时,宝塔倒塌了,发生了质变,说明宝塔没有了。人们可以看到一准确的\"度\"。但是现在从上面拿走它的砖,一块一块地抽,这也是量变。直到拿完,宝塔不存在了,发生了质变,但人们就不容易找到从量变到质变中间的一个准确的\"度\"了。这个悖论的公式:同样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一个有度一个没度。

解悖:这是哲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例子。量变到质变有两种形式--纯粹的量变到质变,序变(结构变化)到质变。从上到下没有结构变化,所以一直到塔没了,属于前一种量变到质变;从下到上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塔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塔塌了,属于后一种量变到质变。塔没了和塔塌了都是一种\"度\",只不过不同的质变有不同的\"度\"的形式。塔没了这种质变的\"度\"是塔不成为塔的最后一块砖,具体那一块是塔不成为塔的最后一块砖要靠直觉来把握,不能靠数字计算来把握。实际上两种量变到质变的度都存在,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后一种从量变到质变中间的一个准确的\"度\"也同样可以观察到。该悖论的错误在于:把量变到质变的一种类型的度,当做量变到质变的唯一类型的度,把不完全归纳当完全归纳,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用对称逻辑解谷\"堆\"悖论
如果1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2粒谷子落地不能形成谷堆,3粒谷子落地也不能形成谷堆,依此类推,无论多少粒谷子落地都不能形成谷堆。它的逻辑结构:1粒谷子不是堆,如果1粒谷子不是堆,那么,2粒谷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谷子不是堆,那么,3粒谷子也不是堆;如果99999粒谷子不是堆,那么,100000粒谷子也不是堆;因此,100000粒谷子不是堆。按照这个结构,无堆与有堆、贫与富、小与大、少与多本应该都没有区别,而现实中无堆与有堆、贫与富、小与大、少与多都有区别,悖论由此产生。

解悖: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来实现。世界上任何量变都会产生质变。所以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普遍规律,也是科学的基本原理。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否认量变会引起质变,否认谷粒的量变会产生\"堆\"的质变。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中间有个\"度\",这个度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不可能通过对谷粒量的增加的数学计算来把握。对谷粒量的增加的数学计算只能把握量变,不能把握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中间的\"度\",也无法把握谷粒的量变到产生\"堆\"的质变。这是因方法错误把不可能的结论当做不可能的前提,犯了把结论当前提的逻辑错误。

用对称逻辑解知道不知道悖论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解悖:这个悖论由\"知道\"和\"什么都不知道\"两个命题组成,似乎自相矛盾,而且自相矛盾的两个命题都能成立。但两个命题所指的对象不同。\"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命题的对象是外界事物,\"知道\"这个命题的对象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命题本身。这句话之所以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两个命题包含的不同对象,误以为两个命题的对象是同一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违背了形式逻辑同一律。对称逻辑要求命题与对象对称。只要命题与对象对称,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用对称逻辑解\"每一句话都是假话\"悖论
这句话之所以成为悖论,是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中也包括\"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本身。悖论:如果\"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本身也是假话;如果\"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本身也是假话,那么\"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还会是真的吗?

解悖:把这句话内容的指向对象和形式(语言表达式)的指向对象区别开来。\"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的内容指向对象是除了这句话以外的任何一句话;\"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的形式指向对象是\"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本身。如果\"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的内容指向对象--除了这句话以外的任何一句话都是假话,说明这句话内容是对的,\"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形式指向对象\"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本身表述是真的--是作了真实的表述。所以,如果\"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是真的--作了真实的表述,那么\"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本身不是假话。所以只要把这句话内容的指向对象和形式(语言表达式)的指向对象区别开来,\"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所包含的悖论可以化解。解悖的关键在于:把这句话内容的指向对象和形式(语言表达式)的指向对象区别开来。\"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这句话的内容指向对象是除了这句话以外的任何一句话,并不包括这句话本身。

用对称逻辑解唐·吉诃德悖论
世界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吉诃德的仆人桑乔·潘萨跑到一个小岛上,成了这个岛的国王。他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律:每一个到达这个岛的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到这里来做什么?\"如果回答对了,就允许他在岛上游玩,而如果答错了,就要把他绞死。对于每一个到岛上来的人,或者是尽兴地玩,或者是被吊上绞架。有多少人敢冒死到这岛上去玩呢?一天,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来了,他照例被问了这个问题,而这个人的回答是:\"我到这里来是要被绞死的。\"请问桑乔·潘萨是让这个人在岛上玩,还是把他绞死呢?如果让他在岛上游玩,那就与他说\"要被绞死\"的话不相符合,这就是说他说\"要被绞死\"是错话。既然他说错了,就应该被处绞刑。但如果桑乔·潘萨要把他绞死呢?这时他说的\"要被绞死\"就与事实相符,回答就是对的,既然他答对了,就不该被绞死,而应该让他在岛上玩。最终桑乔·潘萨思索再三,让卫兵把这个人放了,并且宣布这条法律作废。这个悖论的焦点:这个人回答正确与回答错误两个相反的结论都可以成立,形式逻辑不矛盾律在这里无效。[7]
解悖:这个悖论混淆了\"正确错误的答案\"和\"对这个答案的处理行为\"两个概念,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答案正确错误的标准在这个岛的国王心中,而不在这个岛的国王对这个答案的处理行为中。这个答案正确错误的标准和这个岛的国王对这个答案的处理行为之间是因果关系、先后关系、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所以这个人如果被绞刑只能证明他在被执行绞刑之前已经回答错误,他被执行绞刑是他已经回答错误的证明,而不是说明他回答正确。

用对称逻辑解言尽悖
庄子《齐物论》中说:\"大辩不言.. 言辩而不及\",真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言语与辩解总是与真理之间存在差异。作为墨家思想家的墨子,在著作中《墨子 经下》和《墨子 经说下》评击\"言尽悖\"的说法:\"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以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审\"。墨子认为,\"言尽悖\"这句话本身是悖论:若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那\"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也无法表达真理;如果\"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能够表达真理;那说明有的言论可以表达真理,\"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也不成立。\"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不管能不能表达真理都不成立,违背形式逻辑排中律。形式逻辑排中律:一个命题不是正确就是错误,不是错误就是正确,不可能有第三方。\"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不管正确错误都不成立,肯定存在第三方,形式逻辑排中律在这里失效。

解悖:\"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所指的对象和\"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本身不是一个层次,\"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所指的对象指\"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以外的言论,不包括\"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本身;\"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本身是对\"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以外的言论的反思,层次高于\"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以外的言论。这个悖论混淆了命题的不同层次的对象,使命题的不同层次的对象之间相悖,违背了形式逻辑同一律。形式逻辑同一律是所有逻辑规律的最基本规律,形式逻辑排中律以形式逻辑同一律为基础。在违背形式逻辑同一律基础上出现除正确错误之外的第三方是正常的,并没有违背形式逻辑排中律。只要搞清楚\"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所指的对象和\"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本身不是一个层次,\"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能够表达真理和\"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这句话以外的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之间并不矛盾。

用对称逻辑解秦赵之约悖论
秦国与赵国订立条约:今后,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不久,秦国兴师攻打魏国,赵国打算援救。秦王不高兴,差人对赵王说:秦国想做的,赵国帮助;赵国想做的,秦国帮助。秦国要打魏国,而赵国援救他们,这是违约。赵王把这个消息转告给平原君,平原君向公孙龙请教。公孙龙回答:\"赵王也可以派人对秦王说:赵国打算援救魏国,现在秦国却不帮助赵国,这也不合乎条约。\"

解悖:法律上有\"违约在先\"一说,即合同一方已经违约的情况下,另一方违约不算违约。本悖论的产生源于没有把两个违约的行为和各自的时间对称,犯了不当类比的错误。

用对称逻辑解纸牌悖论
纸牌悖论就是纸牌的一面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对的。\"而另一面却写着:\"纸牌反面的句子是错的。\"那么到底哪句是正确的?
解悖:纸牌正反两面的表述是对立的,由于这对立的两种表述都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命题,所以只能说这个所谓的悖论实际上是自相矛盾,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制造这个悖论只不过是玩文字游戏。

用对称逻辑解上帝造石头悖论
解悖:\"上帝能不能造出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这里的\"能\"和上帝\"万能\"的\"能\"字面相同、内涵不同,不是同一个概念,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万能的上帝造出来的石头当然自己能够举起来\"这里的\"能\"是客观能力的\"能\",属于客观的范畴;\"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这里的\"能不能\"是\"会不会\"的意思,\"能\"属于主观愿望的范畴。所以这个所谓的\"悖论\"是只看命题语言形式、不看命题思维内容,混淆了字面相同、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的结果。只要把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这个\"悖论\"可解。把传统逻辑形式化,就必然导致只看命题语言形式、不看命题思维内容,产生悖论;只有对称逻辑才能区别概念的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从而解悖。从对称逻辑的眼光来看,这个\"悖论\"纯粹就是语言游戏--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

用对称逻辑解\"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提出,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解悖:此\"悖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把\"汇率稳定\"和\"汇率固定\"画等号。只要把\"汇率的稳定性\"不是理解成汇率的固定性,而是理解成货币价格和价值的对称,货币价值是\"货币实际发行量\"和\"有效经济总量\"的对称,货币价格(汇率)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的比值不变,那么就可以做到汇率的稳定性和汇率的浮动性的统一,汇率的稳定性通过汇率的浮动性表现出来,汇率的浮动性体现了汇率的稳定性,也就可以做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三者同时实现。  

解悖的关键是定义\"汇率稳定\"这个概念,关键的关键是理解货币价值和价格的对称关系、汇率稳定性和汇率浮动性的对称关系、\"货币实际发行量\"和\"有效经济总量\"的对称关系。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使概念的对象和对象对称,实现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对象对称。\"汇率稳定\"这个概念不是指的汇率形式上的固定,而是指的汇率(货币价格)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的比值不变;也就是说,汇率名义上变了,但实际汇率没变。如果各国采取对本国有利的投机主义货币政策,故意使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那么在固定汇率制下就有可能使其他国家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是不兼容的,即使资本完全流动也不可能解决这个矛盾。但如果汇率在随行就市中使汇率和各国投机主义货币政策造成的该国货币币值的变化同步,使货币的价格和价值随机实现一致,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就可以统一,同时也就可以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以上只是从纯逻辑的角度抽象立论。在现实上,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来只能是相对的,国际货币体系包括对各国货币政策进行监管的机制;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本来就应该被有效控制。\"三元悖论\"及其解决说明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用对称逻辑解\"二分法悖论\"
用无限性和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解\"二分法悖论\"。 当一个物体行进一段距离到达D,它必须首先到达距离D的二分之一,然后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可以无穷地划分下去。因此,这个物体永远也到达不了D。

解悖:这个悖论是通过割裂物质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用物质的无限性否认有限性、运动的连续性否认非连续性,把不可能的结论当做不可能的前提,属于循环论证。

用对称逻辑解\"飞矢不动悖论\"
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所以箭总是保持静止。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有的,老师。\"\"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不动的,老师。\"\"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也是不动的,老师。\"\"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解悖:根据相对论,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虽然在每一瞬间箭的空间和体积一样,但是在不同的瞬间箭的位置--空间不一样。由不同的瞬间(时间)组成的时间流和不同的位置(空间)移动组成的空间流,可以证明箭是运动的。\"飞矢不动悖论\"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以微观的空间为参照系,箭是不动的;以宏观的空间为参照系,箭是动的。地球上静止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系是静止的,以宇宙空间为参照系是运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坐地日行八百里。\"飞矢不动悖论\"是由命题指称对象的空间和命题指称对象的时间的不对称,使命题的内容和命题的对象不对称造成的。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命题指称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对称,使命题的内容和命题的对象对称。

用对称逻辑解价值悖论
所谓\"价值悖论\",就是钻石对于人类维持生存没有任何价值,然而其市场价值非常高;相反,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其市场价值却非常低,这种强烈的反差就构成了这个悖论。
 
解悖: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是建立完全的价格体制,而是建立完全的价值体制。连接需求与供给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不是交换价值而是使用价值。价格经济学在微观经济领域只有近似的真理性,把其当作绝对真理就是大错特错;能够成为绝对真理的,只能是价值经济学。所谓价值经济学,就是以价值机制代替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价值经济学中,产品的本质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价值。使用价值的价格由使用价值的量决定,使用价值的量由稀缺度决定,稀缺度由供求关系决定,供求关系由主客体关系决定。在知识经济时代,主客体关系由效益决定;而这里的效益不是指利润,而是指满足人的需求程度。人的需求,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因此,使用价值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关系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用主客体关系定位价值的价值经济学、建立在价值经济学基础上的边际效益分析可以解决\"价值悖论\"。水虽然整体上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水总体上对于人类有很高的价值,但由于水整体上不稀缺,所以某一部分的水价格不高;某一部分的水价格不高是由某一部分的水价值不高决定的,和水总体上对于人类有很高的价值并不冲突。但如果在特定环境下(比如沙漠),人快要渴死时,那么特定的水对于人的价值就很高,它的价值和这个快要渴死的人身价成正比,也即这个人的身价有多高,那么这部分水的价格就可以有多高。同样,在正常环境下,因为钻石比某部分水要稀缺得多,所以钻石的使用价值要比某部分水大的多;此时钻石的价格大于某部分水,就是此时钻石的价值大于某部分水的反映。但如果在特定环境下(比如沙漠),人快要渴死时,那么钻石的价值就远远不如水对于此人的价值,钻石的价格也远远不如水的价格。这里,整体的水和人类之间、一般环境下某部分水和某部分人之间、特殊环境下某部分水和某部分人之间、一般环境下钻石和一般的人之间、特殊环境下钻石和特殊的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不同的,由不同的价值决定不同的价格是正常的;由主客体具体关系形成的价值是具体的,水的价值是大是小、钻石的价值是大是小,由此决定的价格孰大孰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所谓的\"价值悖论\"就会被化解。这才是真正的超边际分析--建立在价值经济学基础上的\"超边际效益分析\";而建立在客体和客体之间一般均衡与价格经济学基础上的所谓\"超边际分析\"则不可能具体分析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以也就无法化解上述\"价值悖论\"。\"财富悖论\"也一样:如果这边以满足感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水准,那边以金钱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那么就会出现\"财富悖论\"。\"财富悖论\"的根源在于\"价格经济学悖论\"。如果以满足感而不是以货币收入作为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标准,那么就要用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作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由此价格经济学范式就要转变。如果说,西方价格经济学的范式要求边际效率分析,那么幸福经济学范式则要求边际效益分析。特别是要建立经济学帝国,要使经济学成为充分利用生命的艺术,就只能用边际效益分析代替边际效率分析。 \"价值悖论\"、\"财富悖论\"的产生与化解说明,必须用价值经济学代替价格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核心,用\"边际效益分析\"代替\"边际效率分析\"作为边际分析的总体方法,把\"边际效率分析\"纳入\"边际效益分析\"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用对称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客体价值关系,那么隐藏在边际效益规律背后的,是价值规律而不是价格规律。人的理性的多层次、满意的多维度,价值的主体性、整体性与相对性说明,严格意义的边际分析只能是价值分析,任何约束条件下的边际分析都只能在价值经济学范式框架中定位。价值大小可以比较难以量化,建立在价格经济学范式基础上的超边际分析无论其数学模型多精致完美,都只能和实际脱节,要么没有意义要么必然被证伪。

对称逻辑参考资料:
陈世清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第1版, 2011、2第2版
陈世清:《传统逻辑不是\"形式\"逻辑--从金岳霖前后期思想演变看传统逻辑的性质》
纪念金岳霖诞辰11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8)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逻辑--从冯友兰中西逻辑观看逻辑学的发展方向》
陈世清:《\"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86]
冯友兰诞辰110周年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11)地点:北京大学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陈世清:《哲学的科学化与对称哲学--评黄枏森教授\"哲学科学化\"的命题与体系架构设想》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6)地点: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
陈世清:《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逻辑》、《宁德师专学报》2006年2期
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范儿》《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
陈世清: 《中国范儿与中国话语权》.人民论坛网 [26] ,中国干部学习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陈世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话语权》,光明网,人民论坛网,中国改革论坛网

彻底抛弃教育产业化政策,以学位为导向重建国家学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十)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本人提出如下意见:

学位是学力的标志,属于学力的范畴。一个人的学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息元”。大学生学力训练、提升学力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是写学位论文。所谓以学位为导向,就是以学位论文为导向;以学位论文为导向,就是以学力为导向;以学力为导向,就是以综合素质为导向。所谓以学位为导向重建国家学历体系,就是以学力为导向重建国家学历体系。以学力为导向重建国家学历体系,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重建国家学历体系。

恩格斯:“一旦社会上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将比十所大学更快推动科学发展”。不管是合格的博士论文还是合格的科学论文,一个必要前提是好的选题。好的选题来自实践(包括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来自于社会责任感。把“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当做自己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把人生当做考学历、考学位、靠大学本次的考试游戏,把教育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层次当做自己人生成功的阶梯-标志,把“博士学历”当做光宗耀祖的人生最高目标,把“反民科”作为自己实现优越感成就感的主渠道,只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社会责任感,也不可能形成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不可能提炼出好的选题,不可能写出合格的博士论文,不可能具备博士学力。

以学历-学分为导向,把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只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在他那里不是假设,而是公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以西方利己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披着高“学历”外衣却没有高端格局的人生投机分子,虽然拥有“高学历”却为达低端、庸俗的目的不择手段。药家鑫、吴谢宇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明明知道预制菜得不到市场支持,为了利润偷偷摸摸神不知鬼不觉塞给没有知情权选择权的中小学生以取得规模效益,为了自己少数人的经济利益不惜牺牲整个下一代身体健康、家长安全感幸福感的利益,导致全社会充满焦虑,为了自己企业成本最小化造成全社会交易成本最大化,突破人之为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线,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把博士学位改成博士学历、硕士学位改成硕士学历人为拉抬学历层次制造“高学历阶层”,用“高学历”绑架学位并进而绑架学术,制造“高学历”学术门槛与学术评价的“高学历标准”以抬高学历贬低学术,在此基础上形成反原创、反科妄、反民科思潮。以教科书为检验真理标准、自己没有任何原创能力和学术含金量却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自大趾高气扬的书呆子“博士”不但没有推动科学发展,而且在各种信息共享平台上把一切原创思想原创理论统统贴上“民科”标签扣上伪科学帽子进行极其恶毒的人身攻击,以“误人子弟”为名大量删除,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与阻力,严重危及我国文化、政治、经济安全,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执着于用“学分”、“博士毕业论文”为博士学位背书,拒绝用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博士学位背书,以牺牲科学发展、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化传承积累、误人子弟、误导社会为代价,用教育产业这个平台垄断中国人民的智力资源,进行学术话语权不当竞争,以谋取自己不当垄断利益,使我国每年上万亿、数十年来数十万亿科研经费交给博士标配的大学、科研机构打水漂,成为一堆SCI排名靠前、科学贡献为零、对国家创新体系贡献为零的文字垃圾,严重浪费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为了维护博士学历话语权蓄意篡改科学史抹杀前沿科学成果掩耳盗铃误导公众,编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是苹果树下发现的而是在教育部承认学历的英国正规学校正规课堂正规老师讲授的正规课程正规课本里学到的;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爱因斯坦的博士学位也是在学校里读出来的“学历博士”而不是“论文博士”,爱因斯坦就读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属于正牌的世界顶级名校,爱因斯坦只有先在世界顶级名牌大学里在名师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才有可能创立相对论;全世界所有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先在世界顶级名校取得博士学位才有可能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等等谎言,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派出大量水军对陈世清进行人肉搜索,千方百计不择手段想尽办法收集陈世清的黑材料,力图否定、剥夺陈世清的话语权;实在收集不到陈世清的任何黑材料就到处造谣,什么《管理智慧》《以老板心态工作》《能力+行动=成功》三本书根本不是陈世清写的,而是陈世清把别人写的拿来冒充自己写的;陈世清的论文都是交版面费发表、书都是自费出版的,发行量只有几百本,陈世清的书谁都会写;陈世清考不上清华大学却申请清华大学博士学历被清华大学拒绝后,起诉法院一审二审被驳回诉讼请求,证明陈世清是个极不靠谱的疯子、骗子,陈世清的学术水平连清华大学博士学历的门槛都够不着;把百度百科介绍陈世清原创理论的词条大量删除,把百度百科“陈世清”词条经过严格审核有权威参考资料佐证客观事实的学术成就大量删除;发起一波又一波反民科浪潮,宣称要“让民科陈世清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自生自灭被时间所消灭”,等等,通过篡改科学史科学事实、扼杀前沿科学成果以佐证“博士学历必备论”、“博士学历不可跨越论”、“博士水平不可超越论”、“博士人生价值不可超越论”,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根据自身标准量身定做科研成果认定与学术评价标准,什么“SCI收入论”、“影响因子论”、“论文引用率排名论”、“科学可证伪论”、“同行评议论”及“官科论”、“民科论”、“博士必备论”、“博士学历不可跨越论”、“博士水平不可超越论”,否认原创理论或理论的原创性作为科研成果的标志,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同行评议”标准引申出“不评论等于不评议,不评议等于不评价,不评价等于不承认,不承认等于不成立”,又从“不评论等于不评议,不评议等于不评价,不评价等于不承认,不承认等于不成立”引申出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信息控制论、五维空间理论是伪科学,在占用国家大量科研经费却拿不出真正的科研成果的处境下为了继续寡廉鲜耻垄断和逆选择逆淘汰配置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而联手设置骗局,扼杀创新扼杀真正的科学成果阻挡科学发展,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把马克思主义当做过时的意识形态使其边缘化的同时,把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边缘化,否定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学是各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忽视大学生的哲学理论功底与抽象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方式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拒绝接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方法论现代发展、能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研究方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称哲学、对称辩证法、对称逻辑学,使还原论、哲学玄学论、经验归纳主义、科学可证伪论成为大学主流课程与大学生主流思潮,扭曲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使大学生严重缺乏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系统思考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出来的“博士”严重缺乏跨学科研究能力、原创能力、出原创理论成果能力,严重降低大学生的学力与科学素质,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丛书》3本出版于2009-2010年,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理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出版于2013年,没有完整的体系,连核心概念都没有,“新结构经济学”只是名词不是概念,整本书只是经济学随感加资料汇编,书中核心观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前人已经说过,没有创意,且被中国双循环发展格局所证伪,但北京大学却把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认定为中国第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陈世清在党校数十年来运用最前沿最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跨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潜心研究创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等真正的原创理论成果,大大超过博士和北大清华现有教授水平(可在网上核实查证)。但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以反“民科”为由,迄今二十多年来对陈世清及问世的原创理论成果除了贴上“民科”标签扣上“伪科学”帽子并进行人身恶毒攻击外拒绝作出任何评论,然后以不评论等于不评价、不评价等于不承认、不承认等于不成立为由,公然宣称要让“民科”陈世清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自生自灭被时间所消灭,把百度百科上经过严格审核有对应权威参考资料的相关内容以误人子弟为由大量删除,把百度百科陈世清个人词条经过严格审核有对应权威参考资料的反映陈世清学术成就的内容大量删除,极力限制陈世清原创理论、科学方法的影响力,维护自己低层次的学术话语权,以高校自主办学为名滥用公共话语权进行学术话语权不当竞争,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以高校自主办学为名把自己编写的教科书限定为大学生创新不可逾越的范围。他们通过把学力归结为学历、用学历评价代替学术评价,把学历评价设定为学术评价的前提、门槛与标准,既把自己编写的教科书限定为博士的创新范围、把自己的学力高度限定为博士学力的高度,又为自己的低学力设立“高学历”防护带、防火墙与保护伞,为自己的低学力不正当竞争取得话语权保驾护航,以致在知识爆炸时代居然可以做到几十年来大学教材恒久不变,把高校搞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自己过时观念得以延续、与科学发展与社会实践发展完全脱节、关门卖学分的独立王国。用教科书画地为牢自我设限与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脱节的博士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博士”根本不具备实时动态跟踪科学前沿发展的能力,无法与时俱进跟踪科学前沿发展,无法以终为始取得创新性成果,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通过把学位和学历混为一谈长期灌输形成学历高于学术的价值观和人为层层加码夯筑的所谓“高学历”壁垒,形成扭曲颠倒人类文明价值体系、学历高于学术、拒绝接受一切原创理论的社会心理与体制基础;根据自定的“博士标准论”发起一波又一波反民科浪潮,把一切原创理论、特别是没有“博士学历”或跨学科在所研究领域没有“博士学历”的原创理论统统贴上“民科”标签扣上伪科学帽子进行极其恶毒的人身攻击,以误人子弟为名把各种信息共享平台上“民科”的原创理论大量删除,剥夺中国人民的创新权利,践踏中国人民的创新成果,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与阻力,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以高校自主办学为名拒绝与时俱进淘汰旧知识吸收新知识,在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数字经济、幸福经济、我国双循环经济时代,西方经济学早就被人类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所证伪;但在高校自主办学主体把持下,西方经济学仍然成为高校经济学主流课程,知识经济、智慧经济、数字经济、幸福经济及其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称哲学、中国经济学-对称经济学、中国管理学-对称管理学、对称逻辑学、五度空间理论、人类二次创业理论等,诞生二十多年经过实践充分证明、理论成体系-实践成模式,迄今仍然无缘大学教材与大学讲台。高校自主办学主体以牺牲科学发展、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发展、误人子弟、误导社会为代价,垄断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以维护自己的学术话语权,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的发展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数字经济已经证实了信息控制论、对称经济学、对称管理学、对称逻辑学、五维空间理论,证伪了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西方经济学、还原论、经验归纳主义,仍然还要坚持用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西方经济学、还原论、经验归纳主义的“学分”为博士学位背书;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博士生整天建构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数学模型,用淘汰的“知识”的“学分”为经济学“博士学位”背书,为了自己的话语权垄断简单粗暴拒绝接受一切前沿科学成果,就是这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学历”可以延长教育产业链,使教育产业边际效率最大化、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所以,自己编造“高学历阶层”、自己制定“高学历标准”,用“高学历”绑架学位、绑架学术后面,是教育产业化政策。教育产业化及围绕教育产业化制定的制度、体制、机制设计与社会价值观导向严重扭曲颠倒了人类文明价值体系,颠倒了学历和学力之间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扭曲了学术评价标准。由于不是以原创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素质作为衡量博士是否合格的标准,而是以博士头衔本身作为博士乃至学术水平的标准,粗制滥造出大量根本不具备博士学力、敌视一切原创科学成果的真的假博士,使我国教育产业链的终端正反馈机制与人类文明的终端正反馈机制处于严重对立、尖锐冲突之中;在极力宣传“博士人才论”“博士标准论”“博士标配论”“博士必备论”“博士学历不可跨越论”“博士水平不可超越论”的同时极力贬低真正的原创科学成果,为了推动建立教育产业链的终端正反馈机制而极力推动建立人类文明的终端负反馈机制。教育产业化极力渲染学业成功对人生成功的意义乃至把学业成功和人生成功划等号,否认自学成才、独立科研的可能性,破坏了国家正常健康的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与人才待遇体系,瓦解破坏了国家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剥夺了贫穷家庭后代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仅严重错配了我国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而且严重错配了我国的人力资源;在使GDP、人均GDP指数大大提高的同时,降低了中国人民的实际受教育程度与实际生活水平,使我国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人民幸福感指数大大降低,是改革的异化与社会的后退。铺天盖地的反民科思潮说明,强制推行教育产业化的制度体制机制设计和社会价值观导向已经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教育产业化是教育行政化、学术行政化的根源,市场原教旨主义是教育产业化的根源。

学力是学历的本质;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确立国民学力体系是国家学历体系的本质。科学史证明,以学位论文为学历导向,是确立国民学力体系是国家学历体系的本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以爱因斯坦为例。

先看基本事实:1、爱因斯坦1905年6月30日投稿德国《物理年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只是本科学历,没有取得博士学位;2、爱因斯坦1905年3月份完成、7月20日提交苏黎世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申请博士学位并后来取得博士学位时,没有博士“学历”,没有硕士“学历”,没有硕士学位;爱因斯坦以本科学历申请博士学位并通过时,没有加试任何博士、硕士“学历”课程,没有通过任何级别的外语考试。所以爱因斯坦纯粹是本科学历加一篇没有发表的一万多字的论文取得博士学位;3、爱因斯坦取得博士学位后仍有一段时间在官方科研体制(大学)外搞研究;爱因斯坦奇迹年1905年完成的5篇爱因斯坦最重要的论文,包括狭义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理论物理学奖的光电效应理论都是在官科体制外完成,没有申报和使用国家一分钱科研经费;4、爱因斯坦一辈子没有博士“学历”、硕士“学历”及与博士“学历”硕士“学历”相关的课程学习经历,爱因斯坦的最高学历就是本科。爱因斯坦就是以民科身份取得博士学位,以民科身份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民科身份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家,所以爱因斯坦是名副其实、彻头彻尾的民科。

虽然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篡改历史事实,在一些信息共享平台(如百度百科)上把爱因斯坦获取博士学位的时间由1905年7月20日后提到1905年3月份(即完成博士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 》的时间,把完成博士论文的时间和获取博士学位的时间划等号),以图证明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但他们无论怎样都无法否定爱因斯坦一辈子没有博士“学历”、没有硕士“学历”、没有硕士学位,爱因斯坦是本科学历加一篇没有发表的、一万多字的学术论文取得博士学位这一铁的基本事实,也无法否定爱因斯坦如果在中国无法取得博士学位这一铁的基本事实。爱因斯坦之所以如果在中国同样的学术成就无法取得博士学位,恰恰是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以高校自主办学和合理不合法的名义公然篡改国家法律法规、垄断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用学历绑架学位、用博士“学历”绑架博士学位的结果。爱因斯坦及其学术成就如果产生在中国也必将成为有博士“学历”无博士学力、有真的博士“学历”和博士学位证书无真的博士学位的真的假博士、书呆子博士构成的反民科团伙全力恶毒攻击围剿扼杀的对象。所以,从篡改法律法规到滥用公共话语权进行学术话语权不当竞争到搅动泛起一波波反民科浪潮,是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垄断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一意孤行的非常恶劣的手法。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全方位全封闭垄断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剥夺了中国人民成为爱因斯坦的权利,阻断了中国的爱因斯坦得到社会承认的通道,使中国的爱因斯坦被埋没,从根本上摧残了我国科学事业,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事例充分证明,彻底废除教育产业化政策,用学位主导学历、学位论文主导学历课程重建国家学历体系,把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彻底垄断的包括学位在内的国家学术教育公共品资源交还给全国人民,把国家学历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是使中国的爱因斯坦脱颖而出、层出不穷,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国民学力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措施。

怎样用学位主导学历、学位论文主导学历课程,把国家学历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

1、确立以原创理论和理论的原创性为科研成果的标志、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学术评价的标准,严格禁止以“SCI收入”、“同行评议”、“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排名”、“科学可证伪”、“官科”、“民科”、“博士必备”、“博士标配”、“博士标准”、“博士基准”、“博士学历不可跨越”、“博士水平不可超越”作为科研成果的标志和学术评价标准。

2、用科研体制主导教育体制、用科研体制改革主导教育体制改革、用原创理论和实践标准主导科研体制建构;建立以原创理论为核心的,打破学历、身份壁垒的国家正常健康的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与人才待遇体系。

3、确立学士学位论文的学力要求:在符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学士学位证书。答辩通不过,不授予学士学位证书;考试成绩-学分累积达标,可以颁发本科毕业证书。

4、确立硕士学位论文的学力要求:在符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人类已经达到的本专业、相关专业前沿专业知识,提出能够自圆其说的新观点。答辩通过,授予硕士学位证书,不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答辩通不过,不授予硕士学位证书,也不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只有和合格硕士论文有关的科研能力训练及考核,没有考试和学分累积,所以不存在硕士学历。

5、确立博士学位论文的学力要求:在符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能够综合运用人类已经达到的本专业、相关专业的前沿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提出能够自圆其说并经得起实践(包括科学实验)检验的新理论。答辩通过,授予博士学位证书,不颁发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答辩通不过,不授予博士学位证书,也不颁发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只有和合格博士论文有关的科研能力训练及考核,没有考试和学分累积,所以不存在博士学历。

6、任何人,不管什么学历,只要提交符合学力要求的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即授予同等级
的学位证书,不得加试任何所谓填补“学历”差的课程。论文达到学位论文的合格要求,任何课程均无任何高于论文的价值和意义,也无任何独立于合格学位论文之外的价值和意义。

附:1、陈世清:怎样写合格的博士论文?——大众网(腾讯新闻)
http://t.cn/A6NFJKRn

2、陈世清:用对称逻辑的解悖能力证明对称逻辑的科学性

3、陈世清的学术成果简介(360百科“陈世清”词条)


陈世清简介:男,中共党员,共产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陈世清:五度空间理论与传播学的当代发展

内容提要:社会形态的发展对传播学提出了范式转换的要求。同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和现有传播学的体系结构不兼容,传播学只有范式转换才能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传播学自身各分支的长足发展,也为重建传播学的体系结构、实现传播学的新综合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现实基础。五度空间理论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理论,五度空间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理论与方法是科学与科学方法论的前沿成果。人类传播活动的主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特征,传播学的前沿性、综合性、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必须用五度空间方法作为传播学的方法。五度空间传播学实现了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其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五度空间理论 五度空间传播学 范式转换 社会形态 跨学科 传播学体系结构

社会形态的发展对传播学提出了范式转换的要求。同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横断科学、纵深科学、哲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也和现有传播学的体系结构不兼容,传播学只有范式转换才能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传播学自身各分支的长足发展,也为重建传播学的体系结构、实现传播学的新综合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现实基础。五度空间理论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理论,五度空间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理论与方法是科学与科学方法论的前沿成果。人类传播活动的主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特征,传播学的前沿性、综合性、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必须用五度空间方法作为传播学的方法。五度空间传播学实现了传播学的范式转换,其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
分页: 1/230 第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