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姜萍定理”与数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新质生产力与算法科学化的理论基础(二)

姜萍既不是天才,也没有天才轨迹。姜萍中专生是事实,中考成绩是事实,数学符号不规范是事实,但姜萍全球数学竞赛进入12强也是事实。“姜萍定理”确立了数学的主体性原则,并以数学的主体性基础确立了数学的具体性原则,掀起了人类数学、教育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开创了人类数学科学、教育科学发展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算法科学化发展的新纪元。

一、什么是“姜萍定理”

姜萍定理即数学的主体性原理。姜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服装设计的实际需要学习、研究数学,用研究带动创新性学习数学并取得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证明了数学具有主体性。由于该定理由中国涟水中专学校学生姜萍发现并证明,所以命名为“姜萍定理”或“姜氏定理”。该定理确立了数学的主体性。由于数学是最后一个被证明具备主体性的领域(此前物理学已经被证明具有主体性),所以确立数学的主体性可以看成科学的主体性的全面完成,数学的主体性原理可以看成科学的主体性原理。

由姜萍定理所证明的数学的主体性原理,提供了数学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范式转换的主体基础,将结束数学作为纯粹的抽象科学的历史,使数学有可能成为具体科学。这将打破数学原有的学科界限得到长足发展,使中国的数学发展有可能弯道超车,引领世界。

二、“姜萍定理”到底能不能成立

1、用解释学理论证明“姜萍定理”

解释学理论,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活动、后由西方哲学家系统化发展的关于文本的意义解读、诠释的哲学理论,所以解释学也叫文本学。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人要完全客观、忠实地解读、诠释“文本”本身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任何人解读、诠释“文本”的意义都会渗透解读者自己的心理背景。就是我们通常说的,1000个观众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也就是鲁迅说的,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毛泽东说的,“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够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解释学理论确立了哲学认识论的主体性原则,把康德开始的哲学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即实证科学的基础上。解释学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就是主客体不可分割;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不要说社会科学,即使自然科学都不可能有纯粹的、离开人的主观因素的研究。只有观测、实验、推理同时成为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手段和标准,才能认识和把握不确定的世界。“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不可分。“万物皆备于我”,实际上不自觉地揭示了宇宙和人之间的全息关系。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时空就带有主观的色彩,实际上包含着五度空间观的萌芽,只是爱因斯坦不自觉而已。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不是康德所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消极层面意义上,而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用解释学原理、主客体不可分割的哲学方法论,来证明“姜萍定理”的科学性,证明姜萍在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成绩的客观真实性。在同一个应试教育范式框架中,作为高数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和中专数学教材可能属于同一个赛道,但紧贴服装设计学习的姜萍视野中的偏微分方程,由于学习目的、视角、力度不同,所以和作为应试教育的高数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就不属于一个赛道。也就是说,姜萍手上拿的偏微分方程,和大学教材的偏微分方程,形式上是一本书,内容上不是一本书。这就是为什么作为典型的“硬科学”的数学也有主体性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当数学被赋予主体性就能实现从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数学从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的“哥白尼革命”和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化的“哥白尼革命”重合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姜萍学习偏微分方程的效率比应试教育模式中的“高学历学霸”高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什么姜萍在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成绩是客观真实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姜萍定理”可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2、用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姜萍定理”

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是相对的理论;即在不同的空间参照系中,时间不一样。爱因斯坦用恋人之间相处的时间和人站在烧红的碳火上的时间不同来比喻相对论。恋人相处一年,只相当于一般人的一天。一个人站在烧红的碳火上的一分钟,相当于一般人的一年。我国自古就有的“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传说,也是用朴实的语言说明这种空间和时间的相对性原理。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了时间的相对性,证明时间和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因此时间也是空间一维,使传统的三维空间观转变为四维空间观,这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发现。但他把时间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割裂看来,否认牛顿的绝对时间,以致出现“双生子佯谬”,即哥哥坐光速飞船到宇宙绕一圈后回到地球会比弟弟更年轻,则是荒谬的。但正是这个悖论,启发、推动了对称逻辑学、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产生,完成了人类思维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我们可以用爱因斯坦时间相对性的原理证明“姜萍定理”。根据“文本学”原理,学习的目的、视野、视角、力度不同,结合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的姜萍手上拿着的《偏微分方程》和大学教科书《偏微分方程》在形式上是同一本书,在内容上不是同一本书;所以姜萍学习《偏微分方程》和应试教育模式里大学生学习《偏微分方程》属于不同的赛道。由于不同的赛道属于不同的空间参照系,所以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姜萍自学《偏微分方程》一天的时间,相当于大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偏微分方程》一年的时间。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专生姜萍能够在不需要任何“天才轨迹”的情况下,通过短时间的自学使自己的数学水平跻身全球数学12强;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专生姜萍能够仅凭一己之力掀起了数学和教学两大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不管反姜萍的书呆子怎样乱叫,“姜萍”的名字和“姜萍定理”一起载入史册已经是板上钉钉钉的事实。

3、用对称逻辑证明“姜萍定理”

对称逻辑: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是时间、空间、层次对称的逻辑。对称逻辑是人的整体思维规律的逻辑,所以对称逻辑是人的科学思维方式。

我们用对称逻辑的解悖能力来诠释什么是对称逻辑。什么是悖论?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下面我们用对称逻辑解“数学悖论”。数学悖论: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有漏洞!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悖论”使集合论产生危机。“罗素悖论”就是“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解悖:理发师要给“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个广告语中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他可以为之服务并且可以从对方身上盈利的人,所以广告语中“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这个集合显然不包括他自己。这个悖论之所以会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对象和这个广告语本意不包括的对象的区别,把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不包括作广告本人的对象集合,抽象化为也包括作广告的人本身。而这种主客体对象的混淆、把这种不包括主体在内的对象的集合错误地认为也包括主体在内,源于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集合论没有主客体区分这个概念, 而这又源于传统形式逻辑没有主客体区分,所以很容易把主客体混为一谈造成对象的混淆而陷于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集合论悖论”是同义语,都是所谓的“数学悖论”。“数学悖论”说明:形式逻辑必须有限度有条件使用,把形式逻辑抽象化无条件使用会陷于悖论。社会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现象是以主客体统一为核心的复杂性现象,把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抽象化无条件运用到经济与经济学领域、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只能陷于悖论。计量经济学可以成立,但计量经济学是低层次的经济学,和经济学不能化等号,用计量经济学证明经济学可以数学化是错误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性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对称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成反比,这是一条定理。
下面我们用对称逻辑解“鳄鱼困境悖论”。如果说,解“数学悖论”体现了对称逻辑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的对称,那么用对称逻辑解“鳄鱼困境悖论”则体现了对称逻辑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
“鳄鱼困境悖论”: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的“悖论”:如果鳄鱼不还儿子,那么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孩子还给父亲,否则鳄鱼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他,那么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解悖:鳄鱼“要做什么”是一种心理状态,鳄鱼“把孩子还给父亲”是一种行为,二者在时间上是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同样,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心理状态,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行为。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的心理状态和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行为之间同时存在并不矛盾——正是因为这个父亲猜对了鳄鱼的心理“不把儿子还给他”,所以鳄鱼为了履行诺言必须在行动上把儿子还给他。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时间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
下面我们用对称逻辑证明“姜萍定理”:1、数学是主客体的对称统一,学习数学必须体现主客体的统一。姜萍紧贴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主客体的对称统一,所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2、证明姜萍作弊造假必须在对称逻辑的框架中建构满足主客观统一、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的逻辑闭环,而不是在形式逻辑的框架中固守成见,预设前提,脱离实际进行纯主观想象的推导,建构自欺欺人的“自圆其说”。

4、用科学方法论证明“姜萍定理”

姜萍结合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用研究带动、主导学习的创新性学习方法,体现了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思维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成效得到了全球12名考试成绩的证明。姜萍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12名的成绩毋庸置疑,不容否定。

科学方法论指由正确的世界观决定的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属于哲学方法论范畴。科学方法论,即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方法论,是科学方法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到今天,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科学研究、科学评价、科学发展的正确的一般的科学方法。一般的科学方法包括: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对称平衡方法、直觉方法、全息方法、五维空间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公理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典型分析方法、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思想实验方法、原创理论与经世致用的学术评价标准。当今时代这些科学方法是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人们进行任何一门科学研究必须应用的方法。

根据上述方法的本质特征,我们把这些方法简称为五维空间范式框架中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方法。如果说,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线性科学占主流的近现代人们仅仅靠三维空间范式框架中的还原论方法、归纳实证方法、抽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就能取得科学成就,那么在量子时代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五维空间范式框架中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方法严格训练的研究人员能出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理论成果。没有掌握五维空间范式框架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经济学—对称经济学代替西方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体现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就会把对称经济学看成奇谈怪论,看成伪科学。

姜萍紧贴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的学习方法属于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方法,把科研方法和学习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创新性学习方法,创新性学习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是奥数冠军、刷题高手、“高学历学霸”不可比的,也是奥数冠军、刷题高手、“高学历学霸”无法理喻的。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车轮不可阻挡,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人类非线性思维方式代替线性思维方式、创新性学习方式代替死记硬背学习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反姜萍的书呆子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5、用科学学原理证明“姜萍定理”

真正的原创科研成果是怎么产生的?是理论和理论、实践和实践、理论和实践的大跨度的碰撞中产生的,其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一条红线,而不是应试教育学分导向刷题取得高分产生的,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例外。当今量子时代任何真正原创的科研成果,都是跨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成果,学科跨度越大,原创度也越大。这是科学学的基本原理。姜萍紧贴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把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研究方式统一起来,为自己从学习转化为研究提供了一以贯之的坦途。为什么姜萍是最有可能成为数学家的人才?就是因为她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学习为顺利转化为研究打下基础,研究反过来倒逼学习效率。所以姜萍定理有科学学依据。

6、用学习心理学证明“姜萍定理”

从学习心理学来看,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愿意自学、也有能力自学的人,不管是不是天才,其主动学习的效果不亚于在世界一流大学被动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非常强调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给学生的自学和独立思考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根据我国大学生同样一门专业课平常学分考试能考90多分,到考研究生时多数只能考2-30分,最后大部分靠外语过关+科班出身录取来看,为拿学分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快就会忘掉,学校课程系统性不等于头脑中的知识系统性。诚然,科学研究需要知识的积累,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知识积累绝不能靠学分累积来完成。死记硬背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链接,靠死记硬背学分累积形成的课程系统性根本无法在人脑中真正形成主体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效性的知识体系。为什么自诩科班出身具备强烈优越感的反民科人士除了对民科进行非常恶毒的人身攻击,没有看见他们对民科的“科妄”理论做出任何理性的剖析?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运用头脑中的课程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又源于他们学到的课程知识根本没有形成头脑中的知识系统性。用实践中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产生的创造性目标和个人兴趣为了探索某个具体问题产生的创造性目标倒逼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才能使外在的信息和知识真正在人脑中形成能够产生创造力的知识系统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远远不如非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的根本原因。认为只有科班按部就班学习几十门课程才有知识系统性,才能出真正的科学成果,非科班没有按部就班学习几十门课程所以没有知识系统性,不能出真正的科学成果,只能出科妄思想伪科学理论的科班思维方式没有科学根据和事实根据。

所以,只要是综合性、灵活性、跨度大、应用型强的考试场合,科班出身的“高学历学霸”考不过自学能力强也出于兴趣喜欢自学的中专生姜萍很正常,双方不在一个学习赛道上。

对于出原创理论成果必要条件的科学方法论,诸如直觉方法、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对称平衡方法、五维空间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公理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典型分析方法、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原创理论与经世致用的学术评价标准,不但都可以自学,而且以自学为前提。其中的直觉方法,则只能自学,老师根本教不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自发产生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至于出原创理论成果的关键一环——灵感,是上帝给勤于思考、自觉思考者的礼物。所以根据学习心理学,“姜萍定理”可以成立,因为酷爱服装设计而兴趣偏微分方程的姜萍名列全球数学12强绝对真实可靠,不是作弊造假。

7、用数学运用的主体性证明“姜萍定理”

中国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高学历学霸”只能帮助中国造出第二艘、第三艘、第四艘“大和号”战列舰,在需要战略思维的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中考不过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民科姜萍很正常……

数学之所以能够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范式转化,是因为数学本身有内在的主体性,数学本身内在的主体性是数学由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范式转化的必然性基础,也是姜萍定理的科学依据。

二战时期日本一批第一流的数学专家经过无数数学模型的精密论证推演,认定“大和号”是不可战胜、永不沉没的世界最大的战列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可是出海第一天就被美国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炸沉。美国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炸沉的,不仅仅是“大和号”战列舰,而且炸沉了战列舰时代,也炸沉了数学作为“硬科学”的时代。“大和号”的悲剧证明:数学不是纯粹的“硬科学”;数学模型是否真正有用,取决于数学模型背后运用数学模型的人的战略思维。如果人类已经进入航空母舰时代,战列舰的数学模型再精致有屁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大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能培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人才吗?我国把数学看成纯粹的硬科学、靠死记硬背各种公式、刷题取得高分成为奥数冠军、“高学历学霸”的数学“大神”,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吗?如果阿里达摩院的全球数学竞赛题需要战略思维,奥数冠军、“高学历学霸”、数学“大神”能考高分吗?理论联系实际自学成才、打破应试教育模式把数学当做“硬科学”的条条框框、把偏微分方程的学习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姜萍,考高分不是很正常?

数学运用有主体性证明:应试教育模式不但培养不出数学家,而且培养不出具备战略思维能力的高级数学专业人才。

8、用思想实验证明“姜萍定理”

由于无论什么样的事实都不可能让反姜萍分子接受姜萍一个没有“天才轨迹”的中专生在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的成绩、反姜萍分子无论如何都有理由指控姜萍用这样那样手段作弊造假,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思想实验证明姜萍没有作弊造假。姜萍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的成绩到底是否是真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到有点类似于暗物质是否存在的问题。试想:暗物质的存在能用肉眼可观察的事实来证明吗?如果能,还叫“暗物质”吗?显然,暗物质只能用思想实验来证明。同理,姜萍全球数学竞赛中取得12名的成绩到底是否作弊造假,目前也只能用思想实验来证明。

思想实验是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对逻辑推导的结果进行验证,用逻辑自洽、现象解释、问题解决、趋势预测、结果证明实现原创理论可证实性的思维过程,是完整的论证过程的终点,和物理实验一样都属于科学实验的范畴,广义上包括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与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追求人对事物的知性认识层面的逻辑自洽性,虽然包含正确的合理的可证实性的因素,也会推进人对事物的认识从已知向未知深化,但往往包含着悖论,即从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层面看的不自洽的因素。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数学工具进行的所谓“论证”、“验证”、“实证”,本质上都属于形式逻辑层面的“思想实验”。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数学本身是不完备的,用数学来证明事物的本质必然会出现悖论。所以狭义上思想实验仅指对称逻辑思维方式的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本质上是运用整体思维-精准思维的对称逻辑进行推导,发现-验证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得出具有必然性、不可证伪性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与思维过程。整体上,思想实验既是科学实验的一种类型,也是科学实验的本质——从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看,任何科学实验的本质都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直觉,一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进行推导。前者如人们可以凭直觉就可以断定石头不能吃,人从高处跳下必死等。直觉实际上是科学规律长期作用的浓缩积淀形成的人类的潜意识,甚至进化成人类的获得性遗传基因,所以直觉推理和其他逻辑推导可以等价。后者如人可以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推出暗物质、黑洞的存在,根据质能转化定律推出原子核裂变的能量与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根据宇宙万物从对称到不对称再到对称的转化定律推出宇称不守恒定律等。这些思想实验的结果都无一例外得到事实的证明,说明思想实验的科学结论是可以成立、不可证伪的。

根据中华民族“天人合一”对称世界观与对称辩证法科学方法论,对称哲学、量子缠绕理论、文本学、解释学、对称经济学等哲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前沿科学成果,主客体本来不可分,在属人的世界里离开人的主体性找纯粹的客体根本不可能,即使肉眼可观察的事实也必须靠人在正确思维方式指导下分析综合、概括提升才能发现、提炼、建构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得出科学结论。量子时代科学发展已经进入复杂性科学时代,靠纯粹肉眼观察与直观实验发现客观本质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结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思想实验是实践检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今时代任何实践检验本质上都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就是验证,只有思想实验才是验证,是对称逻辑的基本原理。思想实验既是对称逻辑的应用,也是对称逻辑的功能。对称逻辑使思想实验由自发上升到自觉。

在无论什么样的事实面前都不可能让反姜萍分子接受姜萍、反姜萍分子都有理由指控姜萍用这样那样手段作弊造假的现实情况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用思想实验证明姜萍没有作弊造假。由于迄今为止证明“姜萍作弊造假”的各种逻辑推导,如“符号论”、“时差论”、“替考论”、“多账号论”、“天才轨迹论”、“中考成绩论”、“自证清白论”均不能自圆其说,均被这样那样相反的“变量”所破解证伪,不符合思想实验的要求,所以“姜萍作弊造假”的命题不成立。而姜萍没有作弊造假,则得到了解释学、相对论、对称逻辑、科学学、科学方法论、学习心理学、数学主体论、范式理论的证明,滴水不漏,形成逻辑闭环,符合思想实验的要求,所以“姜萍没有作弊造假”的命题可以成立。

9、用意向理论证明“姜萍定理”

意向理论即人的意识的指向性理论,源起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中国的象形文字就是典型的意向的产物。把意向理论从哲学层面系统化的代表人物是西方哲学家胡塞尔。该理论认为,人对外界事物认识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人的“意向”,即人类认识事物的目的、动因、动机和态度。哲学的意向理论,得到了解释学(文本学)、心理学、行为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实践的充分证明,进一步充实了康德开始的认识论主体性原理。

意向理论证明: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学习效率、效果要远远高于消极、被动、机械性的学习。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将决定不同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

意向理论证明:自学,不是和“他学”并列的一种学习类型,而是学习的本质。任何真正的学习都是自学。违背自学这一本质的应试教育的“学习”,是学习的异化,不是真正的学习,不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形态。意向理论是主体性教育的哲学基础,也是“姜萍定理”的哲学基础。

姜萍现象的出现告诉我们:我国目前学习偏微分方程的“意向”有两种:一是应试教育模式形成的拿学分、拿奥数冠军、成为各种刷题高手和“高学历学霸”的“意向”;一是根据实践需要学习的“意向”。前者的“意向”所决定的学习偏微分方程的效率和效果,肯定不如后者的“意向”所决定的学习偏微分方程的效率和效果。如果阿里达摩院的考试方式和出题方式不同于应试教育模式,那么用前一个意向学习偏微分方程的“高学历学霸”考试成绩不如用后一个意向学习偏微分方程的姜萍很正常。所以反姜萍分子不要不服气,还是好好明确学习目的,纠正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10、用范式理论证明“姜萍定理”

科学范式是科学理论所依据的参照系,及由该参照系所决定的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理论体系,分为一般范式、学科范式与研究范式。一般范式,即以人类共同的知识为参照系的科学学的基本原理,是任何一门学科共同的公理。学科范式,即各个不同学科所依据的参照系,及由该参照系所决定的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理论体系。研究范式,是通过研究方法、论述方法、学术评价标准体现出来的科学范式。科学范式是科学内容和方法的统一,研究范式就是科学范式中的方法部分。

人类科学发展史,就是在一般范式基础上,学科范式转换的过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创立新学科,并形成新学科的新范式;二是建构原来学科的新范式。不管是创立新学科的新范式,还是建构原来学科的新范式,和原来学科的旧范式之间,在认识上不可通约,在利益上建立在新旧范式基础上的新旧范式共同体之间存在根本冲突,这种冲突会表现为极为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伯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对角线的长√2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的“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的首领惶恐,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于是极力封锁该真理的流传,希伯索斯被迫流亡他乡。不幸的是,希伯索斯在一条海船上还是遇到毕氏门徒,被毕氏门徒残忍地投入水中杀害。

布鲁诺和伽利略等科学家因为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诺被坚持地心说的宗教法庭杀害,伽利略也被宗教法庭判刑。

人类迄今为止的不同宗教、同一宗教中的不同教派之间连年不断的血腥战争,也是宗教“范式”之间的战争。

范式理论证明:旧的范式共同体成员、包括其代表人物,不管什么头衔、什么背景,由于和新的范式共同体之间认识上不可通约、利益上根本冲突,都无权起哄、要求新的范式共同体成员接受他们任何方式的“检验”。旧的范式共同体不是检验新的范式、范式共同体是否成立的标准。如果以旧的范式共同体作为检验新的范式、范式共同体是否成立的标准,科学将不再发展。

所以,阿里达摩院不是所谓“草台班子”,而是基于新的数学、教学范式基础上的新的数学范式共同体;姜萍也不是作弊造假的骗子,而是发现和证明“姜萍定理”、最有可能成为数学家的人才。要警惕阿里达摩院在残酷的新旧范式共同体之间的斗争中为了息事宁人而采取的一些妥协措施,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解读为姜萍作弊造假的证据。姜萍没有作弊造假,作弊造假的是别有用心的人。根据范式理论,姜萍到底动了谁的蛋糕?

11、用偏微分方程的本质证明“姜萍定理”

偏微分方程是将某些物理过程的变量的函数与其偏导数联系起来的方程。所以偏微分方程有两大本质特征:一是和物理现象的结合紧密;二是和人的目的性——重点了解物理某一特殊现象的需求结合紧密。偏微分方程完美体现了物理某一类现象的一般规律和人的特殊需求的统一,这种统一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际的统一。这说明:学习偏微分方程绝不能仅靠刷题,而必须根据实践需要结合实际的物理对象。姜萍结合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体现了偏微分方程的特殊本质和学习偏微分方程所要求的学习方法的统一。

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法的统一,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产生的极高的学习效率与极好的学习效果,与姜萍是不是“天才”、有没有“天才轨迹”、中考成绩高低无关。而把姜萍讥讽为“姜裁缝”、纠结姜萍有没有“天才轨迹”的反姜萍的刷题高手、奥数冠军、“高学历学霸”,当他们把姜萍讥讽为“姜裁缝”、认定没有“天才轨迹”的姜萍作弊造假时,恰恰暴露了他们仅靠刷题学习包括偏微分方程的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根本性缺陷,也暴露了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及给大学生造成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根本性缺陷。所以他们考偏微分方程考不过姜萍很正常。偏微分方程学习方法和学习对象本质的统一及所带来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证明了“姜萍定理”。


12、用“钱学森之问”证明“姜萍定理”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甚至感慨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大师相比,对此给出两点意见,其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其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对此,本人认为:

首先,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杰出人才”是学校培养的,古今中外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所谓“学校培养杰出人才”本身是一个伪命题。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杰出人才”,包括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诗人是学校培养的。李白是学校培养的吗?诸葛亮是学校培养的吗?庞统是学校培养的吗?孙滨、吴起是学校培养的吗?韩信是学校培养的吗?刘邦是学校培养的吗?刘伯温是学校培养的吗?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是学校培养的吗?高尔基是学校培养的吗?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是学校培养的吗?拿破仑是学校培养的吗?达尔文是学校培养的吗?马克思、恩格斯是学校培养的吗?毛泽东是学校培养的吗?牛顿、爱因斯坦这两大科学家代表人物是学校培养的吗?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杰出人才”用现在的标准都属于“不好好学习”的“民科”、“学历文盲”。

其次,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使“杰出人才”成为杰出人才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治国方略、军事谋略、文学艺术成就,即文韬武略,是大学创造的。不管是《周易》,还是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兵法,诸葛亮的《隆中对》,李白的诗、李煜的词,唐伯虎的画,王勃的《滕王阁序》,世界的三大宗教,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牛顿的宇宙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陈世清的《对称逻辑》、《对称经济学》、《对称哲学》、《对称管理学》、信息控制论、五维空间理论,没有一个是大学创造的。

第三,中国的大学和其他国家的大学、1949年以后的大学和1949年以前的大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本质上都是学分-学历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这个参照系中,只是50步和100步的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虽然月有阴晴圆缺,但总体上西方大学头顶上的月亮不会比中国大学头顶上的月亮更圆。

第四,不否认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大学是用杰出人才创造的知识培养教师、医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软件工程师、保险精算师、金融工程师等等这样的专业人才的,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就是说,学校是传播知识的,而不是创造知识的,也不是培养创造知识的杰出人才的。所谓“学历”,就是学习低学历、无学历的“杰出人才”创造出来的知识的“经历”;人类文明史,就是低学历、无学历的“杰出人才”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培养一批又一批“高学历学霸”的历史。要培养创造知识的杰出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全世界通行的以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教育范式,重构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学校充其量只能培养包括“高学历学霸”在内的专业人才,不能培养真正成名成家的杰出人才;真正杰出的,创新性、战略性、创造历史、彪炳史册、青史留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要靠科学设计的、与学校“学历”脱钩的学术体制、学位体制、科举制度来培养。从逻辑和历史经验来看,科学设计的学术体制、学位体制、科举制度与学校“学历”脱钩的程度,和培养杰出的创新性人才的可能性大小成正比。

所以,以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教育范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学历学霸”用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固化思维模式“质疑”姜萍不成立,根本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专业人才”指责有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准杰出人才“作弊造假”是滑天下之大稽。也许姜萍迄今还不能算真正的“杰出人才”,但用新的教育范式标准,“姜萍定理”可以成立。只有不受应试教育模式束缚、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的姜萍才有可能成为数学家、成为创新性的真正的杰出人才;而那些固守应试教育模式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学历学霸”成为真正的杰出人才可能性为零。



13、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反证“姜萍定理”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家,他的经典名言:语言即世界,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代表了他的哲学核心思想。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或并非客观的世界,而是听别人所描述的,再经过自己思维处理后所形成的世界。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不是真实和客观的,他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或也不是真实和客观的。

世界即语言,语言即世界。公元5世纪日本武烈天皇为了封亲生母亲春日大娘为皇后,避免遭到全国上下的乱伦指责,就把春日大娘改为春日小娘,认为只要把母亲的名字改一下就不是同一个人,就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的诠释和注解。

这是把人的思维归结为语言,否定了人的思维是逻辑,逻辑是思维的语言形式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内容的统一这一哲学、科学学的基本原理。仅仅语言不能反映客观世界,语言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作为语言形式和思维内容统一的概念、判断、推理才能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语言形式(符号)是可变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内容是不变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内容的对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变的。

日本武烈天皇把亲生母亲春日大娘改名为春日小娘,不能改变春日大娘和春日小娘是同一个人、都是他的亲生母亲这个客观事实,也不能改变他把亲生母亲封为皇后这一乱伦事实。

所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根本上是错的。

近来之所以突然炒作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把维特根斯坦捧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因为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要为自己的“查重率”审查作为科研的目标和指标提供理论依据,为自己用查重率+SCI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提供合法性的哲学基础。在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看来,既然论文是由文字组成,那么只要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文章经过查重率的技术处理,就是科研工作的全部内容;查重率处理的技术水平高低和论文水平高低、科研成果大小成正比。

同时,世界知识化、知识语言化、语言符号化,可以证明英语水平和学术水平可以划等号,能够讲一口流利英语、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汉语、一会儿英语夹汉语一会儿汉语夹英语的人学术水平最高。同时,可以为刷题水平等于学术水平、学历高低等于学力高低、理论脱离实际的关门卖学分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产业化政策提供合法合理的哲学依据。

还有,把名词和概念混为一谈,可以为炒概念、把“新结构经济学”名词和“新结构经济学”概念划等号并进一步把“新结构经济学”名词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划等号、把“新结构经济学”认定为中国第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提供哲理支撑与科学根据。

此外,确立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权威地位和真理标准,可以把姜萍考卷中的符号不规范看成姜萍不懂数学和考试作弊造假的充分条件,为自己对姜萍作弊造假的指责完成逻辑闭环。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荒谬性证明:姜萍考卷中的符号不规范不能证明姜萍不懂数学作弊造假。姜萍定理可以成立。

14、用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反证“姜萍定理”

波普,西方现代经验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核心观点,是真正的科学都是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学说才是科学,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学说都不是科学或是伪科学。所以波普的经验主义哲学也被称之为“经验证伪主义”或“证伪主义”哲学。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一,是混淆了“必然判断”和“全称判断”。“必然判断”都是“全称判断”,但“全称判断”不一定都是“必然判断”。“人都是要死的”,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天鹅都是白色的”,只是全称判断,不是必然判断。只是全称判断、不是必然判断的,可以证伪。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的,不可能被证伪。而真正的科学,都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所以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证伪。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二,是混淆了“不可证伪”和“不可证实”。宗教等非科学不可证伪,但也不可证实。科学不可证伪,但可以证实。把科学不可证伪和宗教不可证伪混为一谈,认为不可证伪的是宗教、玄学,是诡辩。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三,是混淆了“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波普之所以把必然判断和全称判断混为一谈,用全称判断可证伪推断必然判断可证伪,是因为他混淆了“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经验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必然判断属于本质的、理性的认识,全称判断属于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建立在感性经验认识基础上的全称判断可证伪,不等于建立在理性、本质认识基础上,属于必然判断的全称判断可证伪。波普的“证伪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经验证伪主义”,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主义哲学。

为什么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哲学能够在现在的大学大行其道,使“科学可证伪”成为现在大学校园的流行观念?因为:

①应试教育模式靠死记硬背取得学分的大学生无法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的认识和现象的认识,也就无法区分作为现象认识的全称判断和作为本质认识的必然判断、作为必然判断的全称判断,凭着自己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全称判断可证伪;既然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全称判断,所以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可证伪。

②应试教育模式靠死记硬背取得学分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管是“概念”还是“理论”,由于缺乏头脑中概念的内在联系,缺乏对科学本质、科学规律的把握,所以这些“概念”“理论”在大学生的头脑里实际上只是名词,而不是真正的“概念”、“理论”。没有成为概念、不能成为概念的“名词”只是符号,不是真正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不是真正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没有实际价值,轻易就会被实践所证伪。一旦这些只是符号的假的“知识”被证伪,这些大学生就以为科学可证伪。

③现在大学通行“天下文章一大抄”+查重率技术处理+SCI的“科研模式”与“学术评价模式”,用这样的科研模式”与“学术评价模式”产生的“科研成果”极易被证伪,鼓吹“科学可证伪”可以为伪科研、伪学术披上合法合理的外衣,为伪科研、伪学术、假论文骗取国家天文数字的科研经费提供道德出口。

为什么反姜萍的“高学历学霸”自诩很懂数学却在根本无法形成逻辑闭环的情况下信誓旦旦东拉西扯扑风捉影指责姜萍作弊造假?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既然科学都可以证伪,指责姜萍作弊造假当然不需要不可证伪的充分证据与能够形成逻辑闭环的证明。

所以,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不成立,秉持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信念的“高学历学霸”对姜萍的可证伪的指责不成立,“姜萍考试成绩作弊造假”这个命题不成立。

15、用知识的密集度理论证明“姜萍定理”

知识密集度理论即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性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远远高于应试教育模式下“读书”的效率和效果,证明学习和读书是两个不同的赛道,这两个赛道主体性不同,同样的时间知识密集度不同。知识密集度理论成功解释了为什么没有天才轨迹的姜萍可以通过短短两年时间的自学偏微分方程效果超过绝大多数“高学历学霸”取得全球数学竞赛12名的好成绩。知识密集度理论得到了行为学、科学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解释学(文本学)、相对论、对称逻辑等科学原理的闭环证明。

陈世清简介:中慧健(厦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
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原载中经总网https://zgjjbdw.com/index.php?s=/News/show/id/12682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