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什么是“悖境”?
[
2020/07/25 12:19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悖境”?
悖境是人类实践结构不对称造成的自相矛盾的困境。例如一方面大量的人失业,另一方面大量的事没人干。一方面“流动性过剩”,大量游资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有大量好项目因为缺乏资金无法落地,大量优质企业因为缺乏资金无法开工生产。一方面大量的穷人吃不上饭,另一方面大量的“过剩”牛奶被倒入江河湖海……产生悖境的根本原因是片面的思维方式——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指导下片面的实践使实践结构失衡,包括自发和自觉两种。前者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基础上的自发的完全的自由竞争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后者如一个国家以西方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为指导推行GDP增长方式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我国的产能过剩,就是GDP增长方式造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GDP增长方式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失衡;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全球金融体制与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之间不对称造成投融资结构失衡。走出悖境的根本途径,是自觉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调整实践结构,实现人类实践结构的对称态。
陈世清:什么是“新基建”?
[
2020/07/25 12:13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新基建”?
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环保防灾公共卫生服务效能体系建设、5G—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健康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基础性、动态性的特征。
陈世清:什么是概念?怎样给概念下定义?
[
2020/07/23 19:07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概念?怎样给概念下定义?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质或本质的术语。知性概念的对象是事物的质,理性概念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内容(内涵)是对事物的质或本质的反映,形式是语言(名词)。所以作为概念的术语是内容和形式、内涵和名词的统一。事物的质会表现为同类事物具有的普遍性的属性,事物的本质会表现为同类事物具有的必然性的属性,人们通过对同类事物具有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属性的抽象,来形成反映事物的质或本质的概念。其中,人们通过对同类事物具有的普遍属性的概括,来形成反映事物的质的概念;通过对同类事物具有的必然属性的分析综合,来形成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概念。由于世界上任何同类事物都是子类事物的集合,所以概念除了内涵(内容),还有外延(内涵涵盖的子类范围)。给概念下定义,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其中,明确概念的内涵是“揭示”,明确概念的外延是“划分”。所谓给概念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内涵,划分概念的外延。揭示概念的内涵,划分概念的外延,在表达形式上就是命题或判断。所以命题或判断是概念的展开。其中,知性概念展开的,是反映事物的质具有的普遍属性的全称判断;理性概念展开的,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的必然属性的必然判断。全称判断有可能被证伪,必然判断不可能被证伪。“科学概念”,就是对象-内容-形式相一致,只可证实、不可证伪的理性概念,就是词能达义、名实相副、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理性概念;之所以只可证实、不可证伪,就是因为词能达义、名实相副,概念的内容和概念的对象吻合,概念对象-内容-形式相一致。人们通过给概念下精准定义,使概念名实相副,概念对象-内容-形式一致,使概念能够正确-准确-精确-明确反映对象的本质,就是为了使概念成为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是科学概念的展开;概念精准化提供了科学理论只可证实不可证伪、使科学成为科学的依据。
既然概念是事物的质或本质的反映,那么概念思维就是对事物的质或本质进行抽象,提炼、完善概念,给概念下精准定义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概念是科学的浓缩,概念精准化是科学发展的浓缩,科学活动—科学理论的创新活动本质上是概念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提炼概念、完善概念、给概念下精准定义,使概念的名称与内涵精准对称、概念正确-准确-精确-明确反映对象,既是最高层次的科学活动,也是科学活动的起点。人类所有艰苦探索的科学活动,从最本质的意义上,都可以归结为使概念名实相副的活动。因此概念思维是科学家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但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只涉及概念向判断、推理转化的推演规则,不涉及概念本身的形成与精准化即概念的名实相副问题,所以亚氏逻辑范式框架中的“概念”不能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能够作为科学理论基础、使科学成为科学的“概念”,只能来源于中国古代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框架中的名实之辩、名实相副理论。中国古代对称逻辑思维方式框架中的名实之辩、名实相副理论,是概念精准化、使概念真正成为科学概念的源头,是对称逻辑的源头,也是人类一切科学活动的真正起点。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化解经济悖境案例(一) ——怎样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
2020/07/15 20:31 | by admin ]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化解经济悖境案例(一)
——怎样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奉行GDP增长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由于道德沦丧、法治崩溃、坑蒙拐骗黑横行、假冒伪劣毒充斥、腐败与两极分化严重,迅速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并使既得利益集团迅速垄断国家资源、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大部分财富,造成国内市场萎缩、产业升级乏力、增长停滞不前、民族主体性削弱、经济对外依赖性增强的状态。其中“中等收入”和“陷阱”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必然联系,因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而进入“陷阱”只是假象,把增长当发展的GDP增长方式造成的严重社会后果使增长不可持续才是本质。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是用假象掩盖本质的伪命题。“中等收入陷阱”假象后面的本质说明,增长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增长后面是可持续发展。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GDP增长方式已经破产,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证伪;发展中国家只有彻底抛弃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新自由主义的GDP增长方式、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通过包容性发展才能可持续发展,实现赶超战略。
陈世清:什么是公共话语权?
[
2020/07/14 09:50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公共话语权?
公共话语权 国家设立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官办的智囊团、科研机构、高校、媒体,官方背景、公费开支的含有话语权的社会活动)履行法定的公共话语权职责拥有的话语权,其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是国家主导社会主流民意、引导社会舆论与社会走向的工具,以官方为背景的权威性、形式公正性、巨大影响力是其一般特征。任何国家都有公共话语权机构及其拥有的公共话语权,但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及拥有的话语权为统治阶级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共话语权机构及拥有的话语权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科学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权威性、实质公正性、巨大影响力是其本质特征。公共话语权不同于公众话语权,也不同于公众人物话语权。防止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话语权机构被既得利益集团以改革的名义把控,使社会主义国家公共话语权演变蜕化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是目前通过倒逼式改革对改革正本清源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