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展“中国芯”?
[
2019/06/09 15:18 | by admin ]

陈世清: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发展“中国芯”?
中美贸易战说明,在政治全球化之前,经济全球化必须以民族主体性为必要前提。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一个国家核心技术的主体性是民族主体性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中维护自己核心利益的保证,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后来居上的关键。5G时代,芯片就是核心技术的代名词;哪个国家掌握了芯片研发的主导权,哪个国家就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国际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主动权,一切传统产业的差别都不再重要。华为和联想不同的发展战略产生的不同结果也证明:数字经济时代掌握芯片核心技术也是数字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发展“中国芯” 不惜一切代价付出的“代价”都会得到加倍偿还。所以,从长远来看,即使运用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分析方法,不惜一切代价发展“中国芯”也是“有利可图”的,因而是值得的。
陈世清:中美贸易战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
2019/06/08 09:11 | by admin ]

陈世清:中美贸易战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后面,是技术保护主义;技术保护主义的本质,是维护国家话语权。国家话语权是国家主体性的核心;美国维护国家话语权的目的,是维护其全球霸权。民族问题归根结底是阶级问题;通过国家话语权表现出来的民族话语权问题,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政治全球化之前,经济全球化必须以国家主体性、民族主体性为必要前提,离开国家民族主体性、仅仅建立在新古典边际效率分析基础上的所谓国与国之间“互惠互利”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林毅夫秉持的不讲国家主体性民族主体性、不以国家民族主体性为必要前提、只讲边际效率分析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宣传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论,建构的“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已经被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技术保护主义的事实所证伪;林毅夫抛开中美贸易战背后的政治因素,仅仅用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方法解释中美贸易战完全是牵强附会的,理论上根本不成立,实践上极其有害。
陈世清:从对称经济学看什么是发展经济学(五) ——为什么林毅夫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增长经济学?
[
2019/06/02 12:06 | by admin ]

陈世清:从对称经济学看什么是发展经济学(五)
——为什么林毅夫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增长经济学?
增长经济学以“要素禀赋”为核心概念,发展经济学以“经济主体性”为核心概念。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比较优势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如果一个国家以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立足点,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只能是外向型增长模式。可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外向型增长模式只能带来国内资源枯竭、商品匮乏物价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后果;出口产品换来的大量外汇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而不断缩水,靠血汗工厂、廉价劳力生产的产品等于白送人。市场让出去了,技术没有换回来;相应国内的国民创新体系却受到“比较优势论”、“市场换技术”理论及根据这种理论制定出来的各种政策、特别是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冲击而不断萎缩。事实证明:建立在“比较优势战略”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是舍近求远、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增长模式,是典型的泡沫GDP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发展的、跛脚的增长模式,是一条与我国大国地位和真正的“要素禀赋”特征极不对称的、畸形“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扩大是以牺牲民族的与企业的经济主体性为代价,那么其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离开客体要素禀赋就没有比较优势,就会使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就会引发国内经济不景气、产业结构不能升级,那只能说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本身就有问题。全球化对不发展国家是有利还是不利,关键在于不发达国家的主体性发展程度。像我们这样全世界人口最多、国内市场最大、产业结构最齐全、产品门类最完整、各地区各具特色又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性,应该包括创新—创造—创业机制畅通灵活的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结构完整的经济体系、核心技术保密体系、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粮食危机防范体系、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内需导向型市场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各区域优势互补体系,以及为建立这样的体系所必须的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先天的和外国相比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也不是资本积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扩大的速度。民营企业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但作为国家和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如果不是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定位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就无从理解企业主体、区域主体、民族主体、国家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理解国际经济关系、区际经济关系。要从主体的角度来定位经济体,就不能以价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而必须以价值机制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民族与国家的经济主体性,既是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机制的前提与组成部分。以价格机制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机制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主流经济学的要害,是打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用价格机制“优化”配置全球资源的幌子,用全球化和全球价格机制来吞掉国家与民族的经济主体性,把贫富两极分化从国内扩大到全球;在全球“价格”机制的基础上,把西方“价值”观念和霸权主义通过“颜色革命”推广到全球。配置经济学——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机制一元化、利润最大化、经济规模最大化是西方价值一元化和把经济全球化演变成世界单极化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工具。市场经济是主体经济,也是立体经济。如果说,过去的计划经济是从宏观方面违背了市场主体化、立体化原则,那么“世界工厂论”、“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则是在微观产业层面违背了市场主体化、立体化原则。市场主体化、立体化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统一的基础,也是对称的经济发展观的基础。只有对市场的立体的思维,各种对立才会扬弃、分歧才会趋同,各种意识形态才会被统一到科学的发展观中,成为一元与多元相一致、绝对与相对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一般的、人类的经济学科学理论体系对称经济学体系。
陈世清:孙小果事件的理论意义与社会意义是什么?
[
2019/05/31 10:13 | by admin ]

陈世清:孙小果事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是什么?
1、 政府公信力是比法制更深层次的范畴。“政府公信力”范畴比“法治社会”范畴对社会现象有更大的涵盖性,反映社会更深层次的本质。
2、 政府公信力是诚信社会的前提,也是法制社会的前提。
3、 关系网是瓦解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基础,维护政府公信力必须摧毁关系网赖以产生、存在、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
陈世清:从对称经济学看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四) ——为什么林毅夫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增长经济学?
[
2019/05/30 21:24 | by admin ]

陈世清:从对称经济学看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四)
——为什么林毅夫的“发展经济学”只是增长经济学?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要素有禀赋,结构也有禀赋,而且是更重要的禀赋。单个资源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系统的环境中定位,才能真正做到最佳利用。在知识经济时期与对称经济学范式中,从宏观来看的国内国际经济结构是五维空间的,而不是平面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在社会经济化、经济社会化的今天,要用系统论来扬弃还原论,用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定位要素禀赋。劳动力密集这个要素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与劳动力密集这个所谓比较优势相配套的,是资源密集,而我国恰恰是人口平均资源贫乏的国家,用劳动力密集这个要素禀赋产生的“比较优势”发展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只能造成我国资源枯竭。这说明:从某个要素看的比较优势,从结构上看很可能恰恰是比较劣势。用某个要素来说明比较优势形成模式发展产业,其结果很可能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短避长。要素禀赋最重要的是结构,比较优势最重要的是结构,转型经济最重要的是结构。所谓结构优势,就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结构从不对称向对称、消极对称向积极对称转化,在此过程中使人的素质和要素禀赋二者都得到提升,实现劳动力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统一、劳动力密集和资源再生性开发的统一。对称结构,是转型经济的最深层机制。知识经济使经济全球化、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按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按几何级数扩大的生产社会化本身就可以使价值得以扩大、提升、再生。因此,知识经济以放大的形式,使资源的再生优于资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从属资源的再生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以展示和充分发挥。转型经济不但表现为经济活动中知识运营、生产社会化所带来的资源再生,而且表现为思维结构、社会结构、企业结构、生产结构的对称、有序、优化组合所带来的资源的裂变、再生与生产力的几何级数增长。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不仅仅是民间与政府、企业与产业的关系。从结构上看,市场除了民间与政府、企业与产业的关系以外,还有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关系;在性质上,还有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在空间上,还有企业、产业、区域经济同全球经济的关系;在时间上,还有配置与再生、生产周期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在配置经济学看来,比较优势是要素概念;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从诸如人口、劳力、资源、成本等要素考虑的比较优势;其定位是纯客体的。在再生经济学看来,比较优势是结构概念;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可以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整合,使区域的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显示出优势,其定位是主客体的统一。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互补性强,经过协调就可以门类齐全、结构完整、化劣为优;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是一个从本土化到国际化、从区域经济到全球经济的层层递进、逐步演化的连续的过程,从本土化、区域化到国际化是中国全球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个时间结构可以使中国经济在本土化基础上国际化、主体性前提下全球化,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显示出时间结构优势。时间结构优势与空间结构优势二者是统一的:中国的比较优势就是通过时间结构优势展开为空间结构优势,用空间结构优势提升时间结构优势。大中华经济圈使中华民族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得以有机结合,经济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使中华民族得以再次腾飞。这说明:只有用五维空间的思维方式,才能完整把握经济系统,才能给经济系统中每一个要素与关系以合理定位,建立合理的结构,形成真正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