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34/301 第一页 上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马克思完整思想脉络中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的主体性思想说明,市场化改革是必要的;但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不是产业化、价格化、货币化、自由化、一切向钱看,而是主体化。以主体化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不但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延伸与发展;同时也说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的对称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是以主体化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陈世清: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从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

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理论,而是蕴含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和后期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对立的,后期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是对早期主体性思想实证化的尝试,正是这种尝试奠定了主体性思想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和后期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侧重于主体性思想的规范性,后期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侧重于主体性思想的实证性,是马克思完整的主体性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把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抽取出来作为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最大贡献,是以偏概全,同时人为造成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人道马克思和科学马克思的对立,不能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思想脉络,无法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人类经济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同时给实践造成误导。旧计划体制的最大缺陷,就是因为只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不承认马克思早期的主体性思想,认为主体性思想是青年马克思不成熟的表现,从而冠冕堂皇、底气十足地压制人的主体性。这又为改革开放后“主流经济学”界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埋下伏笔,为改革开放后新自由主义大摇大摆进入中国大陆预留空间。只要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体性思想,就可以看出:蕴含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思想萌芽的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迄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经济学;而我国改开“不争论”以前学术界“引经据典”对马克思早期主体性思想和后期历史唯物主义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青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人道马克思和科学马克思的关系的大争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中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迄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做出了贡献。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时间早于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的前沿流派,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以来以社会主义制度变迁为基础的主体性思想的演变发展与不断成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拥有今天西方其他前沿经济学无法企及的高度。所以,走出旧计划体制及其理论基础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困境、在新自由主义横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唯一出路,不是“回到青年马克思”,而是完整把握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以马克思完整思想脉络中蕴含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统一的主体性思想为直接思想理论来源、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发展的对称经济学确立了人类经济与经济学的主体性原则,真正实现了经济学主体性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陈世清:对称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

建立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称经济学主体性原则的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虽然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总体上仍然以一般均衡方法为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主体性思想蕴含了走出一般均衡方法为内核的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思想萌芽。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对称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主体性思想、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对称平衡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的思想理论来源。以主客体对称关系为逻辑脉络,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也是西方经济学向以对称经济学命名的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直接端口,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中承前启后、从西方经济学向中国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转化的关键一环。从主客体对称关系发展是经济学发展的基本逻辑脉络这一角度而言,对称经济学或中国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化的产物、是西方经济学向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产物,对称经济学或中国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如果说,西方经济学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的主体性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是旧结构经济学,那么对称经济学就是新结构经济学。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

因为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把最具主体性的创新归结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归结为要素禀赋,彻底排除了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思想,所以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政治经济学、旧结构经济学的后退。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根本不是什么新结构经济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91%E5%AD%A6%E7%BB%8F%E6%B5%8E%E5%AD%A6/8101871?fr=aladdin





陈世清: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十二)

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经济学核心概念。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叫经济发展,真正的经济发展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从本质意义上,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义语。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创新高效节能环保高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是智慧经济为主导、高附加值为核心、质量主导数量、GDP无水分、使经济总量成为有效经济总量、推动产业不断升级,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增长与发展的统一、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的统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标。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不是发展经济学,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字不提经济高质量发展。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价格经济学方法把价值还原为价格,没有使用价值概念,也就没有真正的附加值概念。不以附加值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价格经济学方法是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GDP增长方式是泡沫经济、水分经济、折腾经济的增长方式。GDP增长方式和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对立的。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对立的。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89%E6%95%88%E7%BB%8F%E6%B5%8E%E6%80%BB%E9%87%8F/2250814?fr=aladdin




陈世清:什么是经济发展模式?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十一)

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手段、道路、过程组成的经济结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不管哪一种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都是其本质、核心与灵魂。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般经过理论指导—顶层设计—实践运行—经验总结—调整设计几个阶段。其中理论指导是关键的一环,发展经济学—科学发展观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前提。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不是发展经济学,是因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根据其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所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设计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都是经济增长方式而不是经济发展模式;只能设计经济增长方式、不能设计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学不可能是发展经济学。


分页: 134/301 第一页 上页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