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附加值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本质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只字不提附加值?
[
2019/02/14 23:35 | by admin ]

陈世清:附加值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本质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只字不提附加值?
附加值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附加值是经济主体新创造出来的价值,包括资源附加值、产品附加值、资产附加值、资本附加值、企业附加值、产业附加值。附加值本质是使用价值,附加值提高本质是使用价值增加。附加值是贯穿企业利润率、盈利模式、成长性、产业升级的核心,是生产力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提高附加值是一切商业模式、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产品附加值是其他附加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是提高附加值的根本途径。
附加值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有本质区别。
1、 附加值是使用价值。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是交换价值——价格。附加值提高本质是使用价值增加,利润增加以使用价值增加为基础;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是价格差价,利润增加是价格差价的变现。
2、 形成附加值靠创新,形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靠给定的要素禀赋。
3、 附加值可以同时在国内国际市场变现,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只能通过出口在国际市场变现。
4、 靠附加值赚钱是主动的、稳定的、长远的,靠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赚钱是被动的、可变的、短期的。
附加值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有本质区别,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字不提附加值的根本原因。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是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GDP可以在没有附加值的情况下得到增长,在GDP增长方式中附加值可有可无。
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把价值还原为价格,新古典经济学就是价格经济学,附加值不在新古典价格经济学范式的视野中。在林毅夫的“政府扭曲价格”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之间缺少附加值这个中间环节,所以只能在“政府扭曲价格”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
3、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只承认利润,不承认附加值,认为通过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可以在没有附加值的情况下取得利润。
4、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把产业升级看成是要素禀赋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看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不是附加值的增加。附加值在林毅夫的产业升级中不起作用。
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把创新看成是人力资本的范畴,人力资本属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范畴,不承认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附加值根本来源于以经济活动主体性为基础的创新,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不承认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不承认以经济活动主体性为基础的创新,也就不可能真正承认附加值。林毅夫缺附加值根源于缺主体性范畴的创新。
陈世清: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只字不提现代产业体系?
[
2019/02/13 22:42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为什么只字不提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经济学概念。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智慧经济(含数字经济)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五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形态。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宏观产业结构。高附加值,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灵魂;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系统性、规模性、精准性,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现代产业体系既是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也是智慧经济时代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产业形态。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只字不提现代产业体系,是因为: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智慧经济不兼容。
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数字经济不兼容。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知识产业不兼容。
4、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信息产业不兼容。
5、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大健康产业不兼容。
6、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产业融合不兼容。
7、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产业升级不兼容。
8、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现代农业不兼容。
9、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创新经济不兼容。
10、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生态经济不兼容。
1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系统经济不兼容。
1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规模经济不兼容。
1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精准经济不兼容。
14、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高附加值不兼容。
15、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兼容。
16、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与赶超战略不兼容。
陈世清:什么是理论?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理论?
[
2019/02/13 11:51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理论?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理论?
理论 科学学意义上的理论严格指科学理论,是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题、论据、论证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包括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和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知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形式逻辑、数学)反映世界的质,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如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经济学)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本质和本质关系的展开;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所以知性认识只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步骤,不是目的,理性认识才是人类认识的目的;理论狭义来讲,是指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论。理论的存在方式是论文、专著与教科书。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可证实性与不可证伪性,是理论的五大本质特征。人类形象思维的成果,如书法艺术作品不是理论。没有抽象性与严密逻辑推演过程的随感、散文、技术、实验报告、可研报告、方案设计、模式设计、数学模型、政策建议不是理论。只有观点不成逻辑体系的看法不是理论。可证伪的不科学理论、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非科学理论不是理论。暂未证实也未证伪的学说或假说也不是理论。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理论?
1、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没有明确的概念,他的“新结构经济学”没有明确的定义,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内容和“新结构经济学”这个书名不符合;他的发展经济学1.0、2.0、3.0,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区分未经科学论证,没有科学根据,只是观点或看法,没有形成逻辑体系,不属于“人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题、论据、论证来认识、把握世界的逻辑体系”。
2、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以及他提出的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赶超战略违背比较优势的论题缺乏充分的论据、符合逻辑规则的论证,结论是武断的,违背形式逻辑。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运用推广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已被事实所证伪。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根据“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论”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不是理论,也没有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违背对称逻辑。
4、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没有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论题、论据、论证,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过程,只是经济随感集、经济学散文集。
陈世清:什么是赶超战略?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反对赶超战略?
[
2019/02/11 17:02 | by admin ]

陈世清:赶超战略、自主创新与进口替代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反对赶超战略?
赶超战略 作为发展经济学概念的赶超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在智慧经济时代,通过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商业模式的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必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一步步爬行。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民族主体性为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人的主体性为本质与灵魂的系统工程。“弯道超车”是发展中国家利用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形象说明,体现了赶超战略中时间、空间、层次五维空间相互转化的原理。
能够使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自主创新不是什么进口替代,而是通过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你特我优的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后来居上,并带动龙头产业与传统产业后来居上。自主创新不排斥进口国外先进技术与先进产品。把赶超战略的自主创新定位为进口替代,是把不能超越的结论当不能超越的前提,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范式局限性。所以能不能实现赶超战略的后面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后面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反对赶超战略,是因为他所属的经济学范式与思维方式:
1、 赶超战略是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系统工程,五维空间方法是赶超战略的理论基础。林毅夫把结构分析变成了平面线性分析;在他的“结构分析”中,没有以主客体对称关系为核心的时间、空间、层次的对称分析;在他的“结构分析”中时间维、空间维、层次维是脱节的。没有五维空间方法无法理解赶超战略。
2、 赶超战略是经济规律和人的主体性的统一。林毅夫把市场的核心机制由价值机制转变为价格机制,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主导经济发展,既违背经济规律也违背人的主体性。没有经济规律与主体性思想无法理解赶超战略。
3、 赶超战略的基础和主要途径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否认人的主体性,把技术创新归结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归结为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自主创新归结为进口替代,在林毅夫看来发展中国家利用自主创新实现进口替代违背比较优势。林毅夫运用缺主体的比较优势论把不能赶超的结论当做不能赶超的前提。
4、 赶超战略是价值工程而非利润工程。知识市场经济使市场主体化、立体化、整体化,市场的核心机制是价值机制得到直接表现。政府控制市场、“扭曲”价格是价值机制的必然表现,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赶超战略的必要环节。林毅夫把政府宏观调控和价格扭曲划等号,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不能正确定位政府宏观调控,无法理解赶超战略。
陈世清:什么是结构和结构分析方法?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结构经济学?
[
2019/02/10 20:55 | by admin ]

陈世清:什么是结构和结构分析方法?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结构经济学?
什么是结构?结构就是事物作为系统的内部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所谓结构就是空间结构。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以前经典力学占统治地位时期,所谓结构是三维空间关系;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以后所谓结构就是时间一维加上原来的三维空间成了四维空间关系,自从本人的五维空间理论出来后所谓的结构就是原来的四维加上层次一维成了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关系。“时过境迁”所以人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五维空间是宇宙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五维空间结构存在;这五维空间的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时间、空间、层次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事物就是通过这五维空间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发展的。
什么是结构分析方法?既然结构就是五维空间结构,那么结构分析方法就是五维空间结构的对称分析方法。如果说认识事物离不开对对象的结构分析,那么可以说结构分析离不开五维空间结构分析——时间、空间、层次相互转化的对称分析。五维空间结构的对称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必备的基本方法,更是打着结构分析旗号的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以主客体对称关系为核心的复杂系统,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分析离不开结构分析即主客体对称关系为核心的五维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人类经济复杂系统用二维的、三维的“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就像用牛顿定律对量子现象进行分析,是方法和对象的不对称,根本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空间经济学,是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是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与结构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才成为科学。
但林毅夫带有“结构”字眼的“新结构经济学”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结构分析时,竟然没有做到五维空间分析;其对经济结构的分析是抛开主体要素的平面二维的,甚至没有达到三维空间的要求。这样平面的、片面的“结构分析”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果说简单系统在其所属的复杂系统中只不过是要素,那么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在五维空间整体框架中也只不过是要素,构不成完整的结构,因此从本质意义上对社会经济现象这一复杂系统的二维、三维空间分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构分析,而仍然属于要素分析。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结构经济学,只不过是要素经济学,或打着“结构经济学”旗号的要素经济学、解构经济学。解构经济学就是线性经济学,渗透在线性经济学后面的是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是他自己讲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