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41/301 第一页 上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什么是自主创新?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为什么只字不提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  发展经济学概念。自主创新是以人为主体积极、主动、独立的发现、发明、创造的活动,以内容来划分包括自主科学创新与自主技术创新,以主体来划分包括个人自主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国家自主创新、民族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主创新是实行赶超战略、后来居上、超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数字经济为发展中国家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赶超提供了现实基础。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只字不提自主创新,是因为:

1、自主创新的本质与前置条件是人的主体性。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的灵魂,不是林毅夫的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而是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中国家政府支持自主创新也不是通过违背比较优势的“扭曲价格”来实现,而是通过政策开发、引导、扶持人的主体性。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一般均衡理论。在一般均衡理论范式框架中,人不是主体,而是和供给一样的客体;在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框架中,人是人力资本,是边际分析的对象,是被激励的客体。没有人的主体性,理所当然没有自主创新的地位。在林毅夫心目中发展中国家没有自主创新的地位,与其说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如说是其所属范式的范式局限;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自主创新的结论,就在他的缺主体的理论前提之中。

2、自主创新不但升华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升级的动力机制,而且升华为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可行性依据,离不开政府的主体性;而使自主创新升华为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可行性依据的政府主体性,只能是政府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远远超出了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的范式框架。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所运用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及其理论基础一般均衡理论,只能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理论基础;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政府有为论”只是精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不可能容纳政府宏观调控,也就不可能容纳自主创新。

3、自主创新作为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的核心动力,其核心价值是民族主体性,是发展中国家在自己掌握产业升级核心技术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边际效率。林毅夫以边际效率为核心价值、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比较优势论”没有民族主体性的价值地位,而离开民族主体性价值参照的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违背他的比较优势原则,所以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自主创新。







陈世清: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是系统工程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是由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民族主体性为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和灵魂的系统工程。二战后日本(林毅夫自己承认直到1950年日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靠民族凝聚力、政府产业政策扶持、科技产业领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跃而起成为发达国家就是例子。日本的人口密度不亚于亚洲四小龙,但战后日本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人口密度高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科技产业领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人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如果用整体论的眼光来看,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总体上也是学习借鉴日本战后崛起的赶超模式,而不是林毅夫说的比较优势政府有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果。系统理解、把握的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赶超模式,就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实行赶超战略可借鉴的最好模式。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战后崛起模式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和林毅夫比较优势视野中的“人”的本质区别:前者是人,后者是工具。渗透在林毅夫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观后面的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方法把人仅仅看成生产的要素,看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的对象,看成赚钱、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不是把人看成创造的主体与生产的目的,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在创新—创造—创业中的作用,否认了创新—创造—创业在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方面有比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更大的作用;他的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产生的成本与利润的边际效率只能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才能得到变现,否认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内需导向型经济的可能,这种为赚钱而赚钱的经济增长方式否认了微观经济主体人的创造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体现了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局限性。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战后崛起模式说明:体现民族主体性的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民族主体性为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和灵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中缺了任何一个要素,赶超战略都不成功,但不等于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本身不成功;同时也说明,人的主体性(团队精神也属于主体性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集中体现人的主体性的自主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战略的根本途径。林毅夫之所以否认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根本原因是因为林毅夫否认人是主体;同时他把作为宏观主体性、本身是系统工程的政府宏观调控和凯恩斯主义混为一谈说明,林毅夫所谓的发展经济学1.0发展中国家政府进口替代战略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失败—发展经济学2.0 “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崩溃—他自己的发展经济学3.0比较优势政府有为模式成功,都是断章取义砍头去尾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线性偶然性推理而非系统必然性推理,违背了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同时也说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由于缺乏人的主体性这个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缺乏系统性思维方式这个发展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所以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经济学。



陈世清:牵强附会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在对称经济学产生以前,没有真正的结构经济学。除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通过天人合一义利统一经世致用功利主义价值观体现出来的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性思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经济活动的主体性思想与结构性思维方式外,所有的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是以一般均衡思想为基础的线性、客体性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是以一般均衡为思想理论基础,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体现出来的经济主体性思想、运用的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的结构性思维方式,是对称经济学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主客体对称的结构经济学的范式内核的思想理论来源之一。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任何一个学派,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主体性思想。主客体对称关系是经济结构的核心,没有主体性思想,没有包括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系统性思想,任何经济结构的厘定、结构经济学的提法、新旧结构经济学的认定都是毫无根据的牵强附会。如果说,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性思想、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与结构性思维方式是结构经济学的雏形,可以称之为“旧结构经济学”,那么完整确立了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建构了主客体对称关系的对称经济学就是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对称经济学的新结构经济学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性思想、马克思主体性思想与结构性思维方式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这里,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区分依据只能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性思想和马克思主体性结构性思维方式与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的结构经济学的不同。其最本质的区别,是旧结构经济学包含了经济活动的主体性思想,但还没有确立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而新结构经济学则确立了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林毅夫定位为旧结构经济学的政府实行“扭曲价格”的“进口替代型”战略与自主创新的赶超战略,体现了宏观领域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恰恰是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建立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本质要求;而林毅夫建立在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边际效率分析基础上的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实际上是他心目中的“旧结构经济学”的解构与后退。






陈世清:金融体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应对方案

中小企业融资难(含融资贵)是制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瓶颈,也是制约资源优化配置速度、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含融资贵)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含融资贵)的方案:

1、  投融资体制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向直接投融资为主转化,鼓励银行和投资机构(含基金)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投资机构的专业股权投资扩大银行的有效债权投资。专业投资机构对民营企业项目该投不该投心中有数,不像银行仅仅用国有民营的身份认证来决定是否该投,也不像银行仅仅用有没有重资产抵押来决定是否该投。用有没有重资产抵押来决定是否该投的传统银行放款标准远远落后于现在的产业发展状况,将使大量的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项目得不到及时投资而坐失良机;银行也因产业升级而使自己投资机会不断减少。而专业投资机构更看重的是企业的成长性,这可以弥补银行历史、现实、体制机制的缺陷。银行有钱,需要放贷渠道,但缺乏投资虽有高成长性但只有轻资产无财产抵押项目的专业知识,也没有直接投资的机制;专业投资机构有投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投资机制但没有资金,银行和投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可以优势互补。投资机构一般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企业,但项目抵押、股权质押“明股实贷”的债权方式投资也是一种既保证投资方利益、又保证企业方经营权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设计,值得推广。

2、  政府牵头大型财险公司建立投资联保机构,鼓励外资进入投资联保行业,以分散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投资风险与非系统性投资风险。在中国投资保险有着比现有财险、寿险更大的市场,建立规范有序发展的中国投保市场不但本身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投险、财险、寿险三足鼎立的保险体系可以建构中国更加完善的金融体系,保障中国投资的有序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在建立投资联保机构有效分散投资风险的前提下,降低银行贷款价格,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政府应制定银行贷款价格上限,任何银行贷款实际年化率高于6%的均应认定为非法不当得利。同时银行给与专业投资机构放款价格应该略低于其他企业。投资机构由于要付出项目评估操作监控专业知识、承担企业监控成本与风险管控成本,以股权质押明股实贷方式给企业放款价格可以高于银行,但也不应高于年化率10%。


4、  现行国有银行放贷潜规则制度化是国有银行贷款价格过高的根本原因;国有银行贷款价格过高,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根源。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严重挤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无端使大量优质企业变成僵尸企业;而大量优质企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变成僵尸企业又是银行大量呆坏债的重要原因。现行国有银行放贷潜规则制度化不仅是腐败,而且是扰乱国家金融市场,阻碍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应该把整顿金融秩序、规范金融市场、严厉打击银行放款决策者的寻租、变相抬高银行贷款价格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彻底根除长期以来国有银行放贷潜规则制度化的痼疾。

5、  不同类型的企业对应不同的直接融资渠道。众筹、发起设立、募集设立、合伙设立、发行债劵等直接融资方式只适合于小微企业,中型、中大型企业将因为操作过于复杂、交易成本过高而使这些直接融资方式不可行。中型、中大型企业的最佳直接融资方式是对接专业投资机构,专业投资机构也因交易成本的考量最佳融资渠道是银行。银行—专业投资机构—投保机构—企业是一个完整的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的产业链。在规范金融市场、疏通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基础上,提高项目质量,提供更多可供融资的优质项目,形成优质项目—资金融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融资买方市场,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

企业融资作为资源配置的必要环节、配置资源的关键要素,在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但企业创业阶段需要融资,企业成长阶段、高速发展阶段也需要融资。在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融资不再是特定企业特定阶段的偶发行为,企业融资常态化将成为经济新常态的组成部分,新常态经济需要新常态的、规范有序渠道畅通的融资模式与融资渠道。在央行不断降准、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已经大大高于社会对资金有效需求的情况下,仍然出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只能说明我国融资渠道不通畅,而融资渠道不通畅的根本原因是融资渠道不能做到规范有序。这说明,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建构规范有序渠道畅通的投融资体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陈世清: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属于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以大健康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态作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

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性原则。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性原则。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性与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性的对称原则。宏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性与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性的对称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主体间基本的有序结构,这个主体间基本的有序结构是主客体对称的前提,是现代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两个轮子。林毅夫的政府“有为”和体现宏观层面经济主体性原则的政府宏观调控有本质的区别。林毅夫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体现微观层面经济主体性原则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本质的区别。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政府“有为”和要素禀赋比较优势没有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性的实际情况,不能涵盖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性的实际内容,无法形成支撑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的对称结构,所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能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不能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幸福为目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涵,体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中的目的性原则与创造性原则。大健康产业为核心要求以价值机制为市场核心机制;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要求创造性、主体性、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新古典方法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参照的选择性、客体性、线性思维方式无法理解和把握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


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语系语境,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有不同的解读。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原则,但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高。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经济活动的客体生产资料的关系经过了四个阶段:以客体为中心的统一—以客体为中心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的统一。智慧经济,就是以主体为中心的统一。这种主客体关系的变化,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运营—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知识运营提升的内在的本质,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增长型、外延增长型向内涵增长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内在的本质,是人类经济增长方式新旧动能转化、增长向发展转化的内在的本质,也是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范式向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范式转化的客观依据。只有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范式向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范式转化,才有可能理解和把握智慧经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由于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和把握人类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根本无法理解和把握人类经济活动主客体关系的历史和逻辑,根本无法理解和把握以主体为主导的智慧经济形态。他所理解的“工业4.0”、“后工业经济”和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智慧经济中的“工业4.0”、“后工业经济”有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工业4.0 ?在以对称平衡论为基础的智慧经济学范式框架中,工业4.0是指工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工业发展的智能化阶段。工业发展的机械化(工业1.0)—电气化(工业2.0)—自动化(工业3.0)—智能化(工业4.0)是工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工业发展的第四阶段是前面三阶段的扬弃。所以工业4.0也叫智能经济、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不断升级的智能机等信息工具,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工业的自动化、个性化、艺术化、生态化、规模化。工业4.0即智能化工业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工业形态,是工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第五产业知识业、第四产业信息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对第二产业工业的提升和整合,体现了以工业为中心的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使工业超出了狭义的工业发展阶段而进入后工业时代。

在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框架中,关于“工业4.0”,林毅夫认为,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具有技术和产业优势,因此需要不断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业,成本和风险更高;而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可以学习吸收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进入已经成熟的高附加值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机会降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成本和风险,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林毅夫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中国经济依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实现较高速的增长。(林毅夫: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的三个“不会改变”)即使对弯道超车,林毅夫也照样用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进行解释。林毅夫认为,我们作为过去发展中地区有两个机会,一个机会是可以把他们先发明出来这种技术应用于我们现在有优势的产业,然后来降低它的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还有另外一个机会我把他称为弯道超车的机会。因为工业4.0新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常有一个特性,它的这个新技术跟产品研发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而且产品研发周期特别快。我们知道发展中国家尤其像中国这种中等以上或者我们东亚、中国台湾、韩国现在已经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虽然绝对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但是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跟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小……对发展中国家用得好的话,可以用他(发达国家)的新技术改善我们经济、嫁接我们传统产业,让我们传统产业有新的生命力,并且能在某些领域可以直接跟发达国家竞争。(林毅夫:工业4.0时代我们的优势在人力资本投入)

工业4.0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不是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视野中可以学习吸收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进入自己已经成熟的高附加值产业,用发达的新技术改善我们经济、嫁接我们传统产业,让我们传统产业有新的生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的机会也不是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视角中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跟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小,而是以数字经济为本质特征和关键要素的工业4.0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发展中国家只要在数字经济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可以带动提升整个传统产业后来居上。新技术周期非常短;引进别人昨天先进、今天落后的“发达的新技术”只能永远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一步步爬行。发展中国家要真正实现弯道超车只能是自主创新;支撑自主创新的,不是“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跟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小”,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产业政策扶持。

人类历史上因为自主创新掌握新技术而使落后国家后来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人类经济发展的结构是五维空间的结构,人类经济发展在时间、空间、层次的相互转化中实现,在五维空间相互转化中实现的各国经济发展轨迹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的非线性过程。人类率先进入农业社会的,不是当时畜牧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革命之花之所以绽开在英国,不是因为英国当时农业最先进;而信息革命的机遇女神之所以静悄悄地降临自由女神的国度,也不是因为美国的工业发展程度高于英国。这种超越发展不见得完全是基于后来居上国家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更多的是文化、制度、地理环境和人的主体性,其中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起着更关键的作用;由各国结构变迁展开来的人类经济发展的路线图不是、也不可能是呈现出林毅夫的由“燕行模式”与“领头燕”模式组成的直线,而是曲线。

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方法解释的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就是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的、历史的、现实的依据。而林毅夫的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进行新古典边际效率分析基础上的“人力资本论”、“市场换技术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必要条件的“后发优势论”无法真正解释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内在必然性,无法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所需要的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经济学范式不兼容,所以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属于我国要建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范畴。

分页: 141/301 第一页 上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