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44/301 第一页 上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什么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
——有感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九)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  发展经济学概念。在发展经济学中,人是实践主体。所谓主体性,即人通过创造性活动,和客体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为社会创造财富以满足各种需要的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性质。人的主体性,分成创造性和为我性两个方面。前者形成人的价值(价值就是人的贡献),后者形成人的利益(利益就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前者使人成为手段,后者使人成为目的。贡献与索取的统一、创造性与为我性的一致,是每个人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每个人的主体性不一样。作为人的主体性组成部分的“为我性”和人的“自私性”不是一个概念。作为人的主体性组成部分的“为我性”即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由于每个人追求的利益不一样,大公无私也可以成为一部分人的利益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为我性”不等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主体性原则,就是作为人的主体和作为物的客体以作为人的主体为中心、作为个体的主体和作为整体的主体以个体为本位、人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以作为目的为归宿。人作为主体在不断创造客体的同时也不断创造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人的创造性和为我性相互创造,主体性和客体性相互创造,以及两种相互创造的互为中介,使主体和客体不断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以人为中心、个体为本位是主体性原则的核心。人的目的性原则和人的创造性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的两个基本层面。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必须把主体性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根本原则、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改革成功的根本方法。在一切经济活动中能体现以人为目的原则,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中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原则,自觉按照贡献与索取的统一、创造性与为我性一致的主体性发展规律,提高人的主体性。
 
社会一切财富都是人通过自身创造性活动创造的。知识、资本、资产、产品、资源之所以能“动”起来,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成为一种经营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是由于人的主体性对它们的“辐射”与“光照”,使它们也有了主体性。所以,人的主体性,是知识、资本、资产、产品、资源运营的本质,也是知识运营依次提升资本、资产、产品、资源运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与转化的桥梁。所谓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考察经济活动及其与各种生产要素、各种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能以主客体关系为基本线索,以人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主导地位为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体现了经济学的内容与形式、观点与方法的统一。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层次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首先是确立政府是宏观经济的主体,政府宏观调控是宏观层次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性体现。体现宏观层次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的政府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体现宏观层次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的政府宏观调控不等于林毅夫的“政府有为”,不同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

宏观层次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其次是确立经济全球化中经济活动的民族主体性原则。经济全球化中经济活动的民族主体性原则,不是简单的“进口替代”、内需导向,而是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发展而是以中国为主体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逻辑不是西方经济的增长逻辑而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对称发展、可持续发展逻辑。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通过自主创新赶超战略后来居上成为强国的契机,跟在西方国家后面一步步爬行永远只能是弱国而不可能成为强国。这是对中国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进行边际效率分析首先要考虑的价值体系。离开我国经济活动的民族主体性原则这个大前提讲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效率分析都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缘木求鱼,其结果是永远落后与丧失民族主体性。。

微观层次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创业的基础,是产业升级、提高附加值、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系统工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人”的本质是主体;只有把人定位于主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成为赶超战略的基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体现了微观层次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也奠定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的基础。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说明,必须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而不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一般均衡理论把人的需求和物的供给之间看成物和物的关系,否认人的目的性原则与创造性原则,否认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把人看成经济发展、GDP增长的手段而不是目标,否认幸福经济与包容性发展,是把GDP增长看成宏观经济的指标与目标、企业利润看成微观经济的指标与目标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所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古典、新古典、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对称平衡论是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范式与科学范式的接轨,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秉持经济活动主体性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是新常态经济、包容性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幸福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基础。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是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的前提,经济主客体对称关系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对称平衡论是真正的结构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之所以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因为:

1、  林毅夫的产业发展观没有体现宏观层面的政府主体性原则。他把当下中国的产业分成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转阵类产业、弯道超车产业和战略型产业五大类型都是其生成过程与政府作用无关的、摆在政府面前的既成事实,把对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边际分析带来的企业成本降低利润提高看成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唯一动力,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根据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分析方法对现有的产业“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制定服务性产业政策,把政府通过扶持产业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实现赶超战略说成是“扭曲”价格违背“比较优势”与市场规律,看不到政府的对称型调控对生产目的的导向作用、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产业结构的平衡作用、经济波动的稳定作用,否认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的主体性作用,这种线性、客体性、单向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否认了宏观经济主体政府的创造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

2、  林毅夫的产业发展观没有体现宏观层面的民族主体性原则。林毅夫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效率分析的增长路径是把新古典的价格机制移植到宏观层面,不但把价格机制看成微观经济的核心机制,而且把价格机制看成宏观经济的核心机制,否认了我国产业发展必须不依附任何强国独立自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这个最大的边际效益考量,否认了价值机制是经济、特别是宏观经济的核心机制。林毅夫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坚持民族主体性、有民族凝聚力、有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的落后国家通过科技产业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后来居上并不以本国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效率积累大量资金为必要前提。二战后日本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靠民族凝聚力、政府产业政策扶持、科技产业领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跃而起成为发达国家就是例子。亚洲四小龙的腾飞,总体上也是学习日本战后崛起的赶超模式,而不是林毅夫说的比较优势政府有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果。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战后崛起模式说明:体现民族主体性的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民族主体性为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和灵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中缺了任何一个要素,赶超战略都不成功,但不等于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本身不成功;同时也说明,人的主体性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林毅夫所谓的发展经济学1.0发展中国家政府进口替代战略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失败—发展经济学2.0 “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崩溃—他自己的发展经济学3.0比较优势政府有为模式成功,都是断章取义砍头去尾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线性偶然性推理而非系统必然性推理,违背了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

3、林毅夫的产业发展观没有体现微观层面的经济主体性原则。日本的人口密度不亚于亚洲四小龙,但战后日本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人口密度高的比较优势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通过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科技产业领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人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日本模式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和林毅夫比较优势视野中的“人”的区别:前者是人,后者是工具。渗透在林毅夫比较优势产业发展观后面的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效率方法把人仅仅看成生产的要素,看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的对象,看成赚钱、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工具,不是把人看成创造的主体与生产的目的,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在创新—创造—创业中的作用,否认了创新—创造—创业在提高产品、企业、产业附加值,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方面有比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更大的作用;他的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边际分析产生的成本与利润的边际效率只能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才能得到变现,否认了发展中国家发展内需导向型经济的可能,这种为赚钱而赚钱的经济增长方式否认了微观经济主体人的创造性原则与目的性原则,体现了新古典的范式局限性。

林毅夫否认宏微观层面经济主体性原则的产业发展观无法解释与实现智慧经济、共享经济和包容性发展,无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害无益。

抛开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讲新结构经济学是本末倒置,不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而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 “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 “新结构经济学”。






陈世清:应该怎样给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下定义?

根据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实际内容,我建议应该给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下这样的定义: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是运用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对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进行边际分析,提出的发展中国家交易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发展最快化的发展模式,包括市场换技术模式、燕行模式与领头雁模式,并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框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政府必须有为以自觉顺应上述模式加快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设想。

在这个给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下的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模式”与“设想”。如果这个定义没有遗漏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内容,而是准确概括了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所有内容,那就可以说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理论,而只是模式和设想。既然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只是模式和设想,那么上述定义就不是对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这个术语的定义,而是对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的内容的定义。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这个术语没有定义,也无法下定义。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术语而是名词。

因此,根据概念名实相符、内容和形式必须一致的原则,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必须改名为《新古典发展模式论》、《发展中国家的最优发展模式》、《新古典视野中的发展中国家最佳发展模式》,或《发展模式3.0》(不是《发展经济学3.0》)。



陈世清:新结构经济学的本质、范式内核、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实践功能:为什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
——有感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八)

新结构经济学就是在结构经济学的范式框架中提出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包括新的结构经济学概念、范畴与新的结构经济学原理。新结构经济学是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在新结构经济学看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本质与新结构经济学的范式内核。

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对称平衡论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以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建构现代化经济体系,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实践功能。

以主客体关系为脉络区别新旧结构经济学,是区别新旧结构经济学的唯一科学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旧结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以政府乱为—政府无为—政府有为作为区别新旧结构经济学的标准没有科学与科学史根据。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具备新结构经济学的本质、范式内核、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基础理论与实践功能,所以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不是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



陈世清:什么是市场原教旨主义?

市场原教旨主义  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主张通过价格自发调节可以自动实现供求均衡自行解决市场一切问题的经济学观念,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否认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否认属于经济活动主体性范畴的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原教旨主义不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也不是一种经济学流派,而是一种观念,是渗透在西方经济学中除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外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本质、范式内核与共同特征。根据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包括古典市场原教旨主义与现代市场原教旨主义两大类型。根据理论的具体化程度,分为朴素市场原教旨主义与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两种形态。

古典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产生于西方小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把一切政府行为排除在“市场自发”之外。

现代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原教旨主义。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知识市场经济发展,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逐步扩大“市场自发”的外延,把一些政府行为也纳入“市场自发”的范畴,包括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等。

朴素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以简单的价格自由涨落来调节市场实现供求均衡、自行修复解决一切市场问题的理论形态,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

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是比朴素市场原教旨主义深化、具体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理论形态;除了主张通过价格自由涨落来调节市场实现供求均衡以外,还对通过价格自由涨落调节市场实现供求均衡进行了精细化、精准化、实证化、全球化、系统化、模式化的建构。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包括现代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所有流派与古典市场原教旨主义中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流派。既是现代市场原教旨主义又是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称之为现代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所有的现代市场原教旨主义都是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所以现代市场原教旨主义与现代精致市场原教旨主义是同义语。



陈世清:谁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创始人?
——有感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六)

中国经济学家陈世清在2003年2月发表的《创业经济学论纲》,2005年出版的《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200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2010年出版的《对称经济学》、《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等专著及同期发表的大量论文中,虽然没有 “新结构经济学”的名词,但已经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概念的内容——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提出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范式内核。

陈世清在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出了“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陈世清在上述作品中指出,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陈世清用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原理。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模式。

这说明,在林毅夫2012年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这一名词前,陈世清已经建构了包括理论与模式在内的完整的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


分页: 144/301 第一页 上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