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雷锋精神与企业家精神
[
2018/12/22 17:58 | by admin ]

陈世清:中华传统文化、雷锋精神与企业家精神
一、什么是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名字命名、以雷锋一生事迹为代表、源于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的简称,其核心内容是周总理概括的“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是习总书记概括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二、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人格化
2018.9.28上午习近平到抚顺雷锋纪念馆献花篮并亲自购买了1尊雷锋小铜像。习近平说: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与我们当前的“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一脉相承的。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在社会规范中,与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相结合。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行动和学雷锋志愿服务。所有这些都说明,雷锋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的人格化。
三、雷锋精神是现代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真正的、体现雷锋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是:1、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摆在经济效益的前面,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个人利益前面。2、言行一致,诚实守信,遵纪守法。3、道德信仰,爱憎分明,必慎其独。4、积极投身于创新、创造、创业的大潮中。体现雷锋精神的企业家精神是中华民族修齐治平、生生不息、中庸之道、慎独境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污泥而不染的道德操守,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存在方式与行为方式。这样的企业家精神既是雷锋精神的现代体现,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灵魂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陈世清:为什么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 ——有感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二)
[
2018/12/15 22:29 | by admin ]

陈世清:为什么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
——有感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二)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新古典经济学方法。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其代表作《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年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政府干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1937年在其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理论。
中国经济学家陈世清在2005年出版的《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2009年出版的《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2010年出版的《对称经济学》、《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等专著及同期发表的大量论文中,虽然没有 “新结构经济学”的名词,但已经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概念的内容——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提出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结构是基本的经济结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用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结构方法解释经济现象、认识经济结构、把握经济规律、揭示经济本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范式内核。
陈世清在提出新结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提出了“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模式就是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陈世清在上述作品中指出,对称经济最重要的,是经济系统的结构,是生产中人和人、人和物的有序化结构。经济系统结构也能产生生产力,而且能产生更重要的生产力。切莫以为只有增加要素才能发展生产。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否对称协调有序,将决定社会经济系统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在制度高于技术、团队高于制度等现象与命题后面,是结构高于要素、无形胜于有形的抽象思维与非线性思维。形成这些思维能力,必须经过严格的哲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训练。
陈世清用五度空间观论证了结构产生生产力的原理。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把经济要素、结构、功能,质、量、序统一起来研究。五度空间观是结构变化带来要素提升、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再生经济,就是用五度空间带动知识结构,用知识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企业结构,用产业结构带动宏观要素效率,用企业结构带动微观要素效率。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提出使中国经济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模式。
这说明,在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产生前,陈世清已经建构了包括理论与模式在内的完整的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体系。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来源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919年在其代表作《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1937年在其代表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政府必须有为的有为政府理论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936年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政府干预理论,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有为政府理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使用的经济学方法来源于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林毅夫在其作品中没有指出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概念成立是理论成立的必要前提,定义成立是概念成立的必要条件。林毅夫虽然在2012年出版的《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这一名词,但通篇没有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定义(百度百科“新结构经济学”词条引用的是陈世清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定义),没有提出结构经济学的新的基础理论,也没有指明在他“新结构经济学”的框架中有超过此前出版的陈世清上述相关专著的内容。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中提出来的“市场换技术”及其后 “西潮与东风”中提出来的“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只是上面别人已经讲过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引申出来的政策建议,充其量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模式虽然来源于理论,但本身不是理论。由于林毅夫的“市场换技术”、 “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别人已经讲过的理论,而且在实践有效性上也远远不如以真正的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上述陈世清的“结构型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林毅夫的“市场换技术”、 “燕行模式”、“领头雁模式”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不是原创理论,也不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3.0版、发展经济学的新的里程碑。
如果林毅夫能够运用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把上面运用的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模式综合成一个系统,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理论,那也可以说是形成新的理论。问题是林毅夫所运用的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线性、客体性、还原论思维方式不可能形成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也就不可能把运用的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模式综合成一个系统,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理论。同时,要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必要前提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在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基础上形成经济活动的主客体对称关系,而林毅夫所运用的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的线性、客体性、还原论思维方式也不可能形成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他的“政府顺应有为”观并不构成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原则。所以林毅夫不可能把运用的别人的理论和自己的模式综合成一个系统,产生具有新的“系统质”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总之,在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中凡是可以称之为理论的内容都不是林毅夫的原创,林毅夫除了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这个名词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设想以外没有提出任何新理论。所以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只是经济学名词创新,不是经济学概念创新,不是经济学理论创新。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不是原创理论。
陈世清: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兼容——有感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一)
[
2018/12/14 21:56 | by admin ]

陈世清: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兼容
——有感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一)
林毅夫的以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为核心理论、以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以市场换技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一步步爬行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路径的“新结构经济学”与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本国策不兼容,与党中央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经济转型赶超战略后来居上的战略构想背道而驰,与党中央建构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南辕北辙,与我国建国以来、包括改开40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际经验也不符合;其内容也不是什么原创理论,而只不过是在别人已有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政策建议;使用的方法也不是什么先进的主流的科学方法,而是已经被现代市场经济实践所淘汰的落后的新古典方法。如果仅仅是学术上一家之言无可非议,但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教育部官员为其站台,把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吹嘘成“用先进主流的科学方法,总结中国经验,进行自主理论创新,提出代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特色的经济发展转型与运行理论,在世界经济文化中贡献中国智慧”,无论是学术角度还是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角度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陈世清:从什么是数据看什么是“去中心化”
[
2018/12/14 14:01 | by admin ]

陈世清:从什么是数据看什么是“去中心化”
数据就是对主体有用、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识别、选择、过滤、存储的信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可以用数字来标识、精确计算,如GDP、企业有形资产,是硬数据;一种不能用数字来标识、精确计算,如人的幸福感、企业无形资产,是软数据。把数据和信息区别开来的最本质特征,是有用性。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主体、主体根据不同需要设定的不同场景可以产生不同的统计或计算口径,形成不同的数据,产生不同的价值。所以无论硬数据还是软数据、数据还是价值都有主体性的特征。
由于数据和价值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所以全球任何节点之间进行点对点直接价值转让的前提是各个节点之间有数据和价值的“共识”,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通过主体对价值转让系统进行应用场景的设定,以对数据、价值的评估有一个同一的标准。这种对数据、价值评估可以用同一标准的应用场景,就是全球任何节点之间进行点对点直接价值转让的“中心”。所以由于价值的“去主体化”不可能,任何技术条件下完全去中心化也不可能。把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球任何节点之间进行点对点直接价值转让作为“去中心化”的理由和依据,并得出“去中心化”的“数据货币”可以成立、“数据货币”在全球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结论,是把数据和价值客体化、抽象化的结果。
实际上,严格来讲所谓区块链“去中心化”是用相对中心代替绝对中心、用多元化基础上的一元化代替脱离多元化的一元化。这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道理是一样的。不管是微观企业应用场景还是宏观社会应用场景,区块链去中心化都是相对的。政府有问题、有缺陷,是通过问题导向性改革解决,包括决策问题、体制问题乃至制度问题,而不是用无政府、无为政府代替有为政府。因此,要把去垄断化、去系统化、去中心化区别开来,把控制论和独断论区别开来。去中心化不是去系统化,反垄断、反独断不是不要社会控制。因此,不能把区块链技术层面的“去中心化”直接上升为方法论、社会控制论,正好像不能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理论上升为宏观不确定性理论一样。量子力学适用微观世界,宏观世界仍然应该由牛顿力学来统治。把比特币的通证功能扩大为货币、数字货币,认为人类经济从此进入货币发行主体多元化时代、人类社会从此进入无政府主义时代,新自由主义现在可以高奏凯歌高歌猛进,是犯了参照系混乱、层次混淆的方法论错误。
陈世清:“数字货币”只有合法非法之分,没有牛市熊市之别
[
2018/12/14 12:20 | by admin ]

陈世清:“数字货币”只有合法非法之分,没有牛市熊市之别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成为发行货币的唯一主体,任何离开特定主体(中心)应用场景的“数字货币”不管起什么名称、以什么名义公开发行均属非法,交易所里的“数字货币”价值归零是必然趋势。所以“数字货币”只有是否合法之分,没有牛市熊市之别。这是经济学金融学的常识,与学术无关。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国家成为发行货币的唯一主体,任何离开特定主体(中心)应用场景的“数字货币”不管起什么名称、以什么名义公开发行均属非法,交易所里的“数字货币”价值归零是必然趋势。所以“数字货币”只有是否合法之分,没有牛市熊市之别。这是经济学金融学的常识,与学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