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52/301 第一页 上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谈现代化经济体系

原载: 国际在线

知名经济学家陈世清先生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以大健康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态作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

陈先生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智慧经济形态。智慧是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来反映、把握、运用规律,实现人的实践目标的人的智力的功能。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知识经济形态。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再生是智慧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把它们统一起来组成有序结构的完整形态是智慧经济形态。智慧经济形态由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组成,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使创新驱动由增长方式上升为经济形态。智慧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智慧经济概念使知识经济的概念全面化、系统化、功能化、可操作化,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主导环节的智慧经济不是智能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智慧经济就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智慧经济是智能经济的灵魂,智能经济是智慧经济的外壳。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挖掘、采集、分析、整理、存储、共享、反馈、应用不等于智慧本身;以互联网和智能机为平台的智慧经济,不能归结为智能经济。如果把智能经济等同于智慧经济,把智能经济万能化,将会造成虚拟经济挤兑实体经济,阻碍了智慧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智能经济的功能发挥。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智慧经济理论体系。智慧经济的理论基础是智慧经济学。智慧经济学是关于智慧经济的发展规律,智慧经济学的方法、性质、结构、功能、发展趋向的学科。智慧经济学属于新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经济学范式。只有运用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方法的对称经济学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智慧经济的本质、结构、意义和功能。智慧经济学是对经济和经济学的重新定位。对经济的重新定位,产生对经济学的重新定位;对经济学的重新定位,产生经济学的全新范式。智慧经济学的范式,体现了经济学方法与对象、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结构与功能、理论与实际的对称与统一。

陈先生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政府宏观调控是系统工程。对称型反周期调控,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本质;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核心;财政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途径。政府宏观调控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常态化的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政府宏观调控不同于政府干预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政府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制定对称型产业政策来实现。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引导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协调国家产业结构、使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产业政策主要通过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包括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产业扶持计划、财政投融资、货币手段、项目审批来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都有制定产业政策,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产业政策的目标、内容、实现产业政策的手段和途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产业政策的内容是产业结构平衡与产业结构升级,核心目标是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避开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主要通过国有企业完成指令性与指导性计划、国民产业结构调整计划、产业扶持计划、积极的财政政策、项目审批来实现,表现形式为常态化、前瞻性,性质是对称型调控。资本主义国家产业政策的内容是供求均衡,目标是供求不均衡产生经济危机时通过政府干预使之均衡,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表现形式为周期性、滞后性,性质是均衡型调控。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实现产业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实现产业政策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范畴。以国有企业和财政投融为主导实现产业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使社会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主体;政府不在市场体系之外,而就在市场体系之中;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自觉进行宏观调控既不是干预市场经济,也不是计划经济,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

陈先生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型经济。智慧经济为创新赋予新的含义;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创意即无真正的创新,无创新也无真正的创业;无创业既无企业的产生,也无企业的生存发展。从微观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企业存在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提高企业生产发展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来开发市场,通过开发市场来引领市场,通过引领市场来占有市场,通过占有市场来求得企业的生存发展。从中观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导集团经济、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智慧经济,价值不但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也可以在智慧-知识-资本-资产运作中产生。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价值是算术级数,通过智慧-知识-资本-资产运作带来的价值增长是几何级数。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是连接农村生态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的纽带,农村生态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是承接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桥梁。农村生态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全面辐射性与全局牵动性,是智慧经济的新经济增长点。智慧经济就是通过横向融合实现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增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系统化可持续发展。从宏观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由国民创新体系与国民创业体系两大层次组成,国民创新体系是主导,国民创业体系是基础。智慧经济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确立了国民创新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国民创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用创意带动创新、用创新产业带动知识产业、用国民创新体系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民创业体系,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民创业体系催化国民创新体系,是我国新常态经济——智慧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是我国经济后来居上的捷径。

陈先生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大健康产业是智慧为主导、生态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模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态,是产业融合产业升级与包容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运作模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幸福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健康产业就是智慧生态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就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幸福有机统一、社会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态。由于人体健康的系统性、整体性、有机性,大健康产业只能全产业链。大健康产业为国民经济提供新的动能,为质量增长型增长方式提供新的增长点,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模式。以人的健康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是大健康理论、理念、模式的统一。智慧生态大健康产业用智慧经济模式培育高附加值产业、孵化高增长性企业,帮助中国企业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实现二次创业,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取得经济效益。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增长指数提高与我国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提高方向是一致的;智慧生态大健康产业就是使国民经济增长指数提高同时,使社会健康发展的模式。大健康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形态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必须建立大健康经济学,作为大健康产业的理论基础。

陈先生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产业融合是用高端产业统御、渗透、提升低端产业,使低端产业成为高端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升级的知识运营增长方式、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产业融合以第五产业知识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农业为基础,第二产业工业为中介,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核心,第四产业信息业为配套,是在产业层面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推动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本质,是城乡融合区域融合的核心、纽带与催化剂。产业升级是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生产要素改进、结构改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链升级。 无论是产业融合还是产业升级,目的都是提高附加值——产品、企业、产业的附加值。现代经济体系以提高附加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驱动是经济增长方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改变GDP增长方式,抑制投机,打破非法垄断,打击非法暴利,使价格反映价值、产品附加值高低与企业利润高低成正比,则是创新驱动的根本动力。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根本改变GDP增长方式,抑制投机、打破非法垄断、打击非法暴利。

陈先生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经济学范式转换。以大健康产业这一新兴产业形态作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但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而且是经济学范式转换。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现代化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现代化经济学是运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在把握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人类经济学的发展规律、预测人类经济学发展趋势、以国际经济学科发展前沿为参照创立的经济学原创理论体系。人类经济学的发展是人类经济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发展过程的逻辑浓缩,人类经济学发展的逻辑过程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人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既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扬弃,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展开,是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螺旋式上升、波澜式前进的过程,是环环相扣、大圆圈套着中圆圈、中圆圈套着小圆圈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通过空间交替展开时间之矢、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经济学应是西方现代经济学合乎逻辑的发展,是对后者的相容和超越;中国当代经济学代替西方现代经济学成为人类经济学的主流,是通过空间交替展示时间之矢的人类经济思想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能够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创立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新的中国经济学范式,建构在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实践功能方面同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流派有本质的不同;既反映人类一般经济规律、又反映中国经济特殊规律,能有效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

陈先生指出,对称经济学就是中国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运用对称、五维空间、复杂系统论的方法,以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出发点,以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以对称发展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的、与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科学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科学理论体系。对称平衡论是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范式与科学范式的接轨。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与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各个阶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由于政治经济学不可能以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对象,所以政治经济学作为范式是前经济学。对称经济学用对称方法,五维空间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对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因素与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作逻辑的、历史的、现实的分析,从中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对称经济学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对称经济学第一次真正把经济规律确立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使经济学在对象、结构、功能、性质方面实现了与其他科学的并轨,实现了经济学由学说向科学的转化、由政治经济学向科学经济学的转化、由阶级的经济学向人类经济学的转化、由特殊的理论经济学向一般的理论经济学的转化,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对称经济学产生以来,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经济趋势的预测能力、经济问题的解决能力经受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智慧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融合与产业升级、经济新常态等重大经济实践的检验,其真理性得到证明,可以作为我国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


国际在线
http://cx.cri.cn/20180307/6eaa783d-47e3-e106-2e4e-8f7056faffb9.html





“朋友无用论”是胡扯蛋

[不指定 2018/01/16 12:58 | by admin ]
复旦教师陈果的“朋友无用论”是胡扯蛋。朋友关系也是一种人际结构关系,而根据系统论,任何结构都会产生功能。“朋友无用论”意即朋友结构关系不会产生任何功能。这不符合系统论常识。精神交流,心灵沟通,情感慰藉,满足人的社交需要,都是功能,都是“用”,怎么能说“朋友无用”呢?“用”的层次有不同,高级的、非庸俗的“用”也是“用”! “朋友无用论”把“用”和庸俗的“用”画等号,是偷换概念。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十三)    
——用对称逻辑解“正确错误两难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悖论: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是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这个悖论的要害在于:奶牛在空地这个正确判断是建立在错误认知基础上,说农民正确和错误两者都不成立,形式逻辑排中律在这里失效。

解悖:把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区别开来。决定认知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认知的结果是否符合事实,不是认知的过程是否符合事实。虽然农民判断奶牛在空地的依据是空地上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但奶牛在空地却是事实,由于农民没有判断奶牛在“黑白相间的纸”这一特定的空地上,作为农民认知的结果的判断“奶牛在空地”确实是事实就是正确的。但如果农民有判断奶牛在“黑白相间的纸”这一特定的空地上,农民就是错的。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区分认知过程和结果,并对判断所依据的特定空间进行具体分析,得出明确结论,解开悖论。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十二)    
——用对称逻辑解杨小凯“分工形式化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分工形式化悖论”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试图用数学模型对分工进行超边际分析,但是因为无法用数学模型给企业家的作用与利益机制进行解释和描述,不得不削足适履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混为一谈——用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干股)机制来定位企业家的利益机制,以致杨小凯用数学模型对分工进行超边际分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无法给企业家合理定位。企业家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现象,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工是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分工之一。以对分工的超边际分析为出发点,却无法给企业家合理定位,无法区别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这一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的分工,就是杨小凯的“分工形式化悖论”。
解悖:杨小凯无法区别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无法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工建立数学模型,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杨小凯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知识,而是因为数学方法的局限性。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本质区别,不是利益机制上的实际股权和剩余分配权(干股)的区别,而是企业家的成本收益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投资者的实际股权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干股)都是相对确定的,而企业家的成本收益是不确定的——当企业家前期投入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时,谁也无法保证肯定能获得实际股权或“剩余分配权”的回报。对于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建立数学模型,即使牵强附会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也没有实际价值。杨小凯以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模式建立起来的企业家利益机制模型根本不是企业家利益机制的真实反映。杨小凯的“分工形式化悖论”说明,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形式化的尝试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对分工的超边际分析研究,而是分工的“形式化”研究——分工的数学模型化研究。“形式化”不是经济学发展的必要环节,分工“形式化”不构成分工研究的真正周期。一篇经济学论文充满数学模型的要害在于:用形式逻辑作为经济研究的充分条件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是方法和对象的不对称;这个不对称决定了这些经济学论文不可能把握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正确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指导经济发展;无论对经济学理论还是经济实践均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从经济学研究运用形式逻辑的必要性推出经济学研究运用数理逻辑的必要性,不能从某些层次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的可能性推出任何层次经济学研究片面空洞抽象运用数学模型的可能性,不能从某些层次的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的有益性推出所有层次的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的必然性。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研究经济本质与经济规律需要理性逻辑——对称逻辑,知性逻辑——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只能描述经济现象。数学模型只能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解释增长,不能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解释发展——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解释发展靠理性逻辑而不是靠知性逻辑,以建构数学模型为方法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迄今无法真正解释发展。由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思辨性质决定,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运用数学模型。

分页: 152/301 第一页 上页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