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批判(二十八):工具失灵与“模型失灵”
[
2011/02/09 19:35 | by admin ]

用线性思维方式和建立在价格机制基础上的模型来予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点象用树杈捕鱼,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工具失灵;是工具失灵导致“模型失灵”。
“模型失灵”:承认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经济学理论简单性、一贯性的前提。西方经济学经济模型的复杂性、各种模型之间的冲突性,源于对经济认识的非规律性。
“模型失灵”:由于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认识的非规律性,西方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是:问题→政策→理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稳定的框架;自下而上的单向性,而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性。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既缺失自上而下的严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创造性。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是经验的而非理论的,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是片面分析的而非综合的,各学派的对立是盲人摸象。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只讲供求均衡,未讲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均衡”。
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只是厂家与消费者的均衡,而非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人和自然之间的均衡。博弈的指向是横向的,停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作文章。无论是非合作博弈还是合作博弈、传统博弈还是进化博弈,都只是作为资源配置、交易过程的手段。西方经济学把物和物的对称关系看成基本对称关系,甚至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纳入经济客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均衡”)的范畴,是把人物化,贯彻的是经济客体性原则。而经济主体性原则,则是把物人化,认为经济主客体关系以人为主导;以人为主导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基本的对称关系,其它一切对称关系是其展开和具体化。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强调经济数量关系,忽视经济结构的功能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模型失灵”:承认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经济学理论简单性、一贯性的前提。西方经济学经济模型的复杂性、各种模型之间的冲突性,源于对经济认识的非规律性。
“模型失灵”:由于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认识的非规律性,西方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是:问题→政策→理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稳定的框架;自下而上的单向性,而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性。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既缺失自上而下的严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创造性。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是经验的而非理论的,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是片面分析的而非综合的,各学派的对立是盲人摸象。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只讲供求均衡,未讲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均衡”。
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只是厂家与消费者的均衡,而非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人和自然之间的均衡。博弈的指向是横向的,停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作文章。无论是非合作博弈还是合作博弈、传统博弈还是进化博弈,都只是作为资源配置、交易过程的手段。西方经济学把物和物的对称关系看成基本对称关系,甚至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纳入经济客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均衡”)的范畴,是把人物化,贯彻的是经济客体性原则。而经济主体性原则,则是把物人化,认为经济主客体关系以人为主导;以人为主导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基本的对称关系,其它一切对称关系是其展开和具体化。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强调经济数量关系,忽视经济结构的功能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再版后记:市场检验与实践检验
[
2011/01/31 18:45 | by admin ]

本书作为学术著作能这么快再版,印证了本人的真正的学术著作都很好卖的观点。卖得好的不一定都是好书,但好书肯定都卖得好。市场检验也是实践检验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检验是实践检验的直接组成部分。
在思想的王国里不存在时空界限,每一个人都拥有上帝一般的权力。创新虽然是标新立异,但创新不能仅仅归结为标新立异。无论那一种创新都必须能自圆其说,是原有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真正的经济学原创理论不可证伪,能被证伪说明是伪科学而不是原创理论。大浪淘沙;包含市场检验在内的实践检验,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原创程度、经济学原创理论的真理性、经济学真理的层次性的唯一标准。
虽然饱受媒体追捧、坐拥耀眼头衔、终日活跃在闪光灯面前的绝大部分是经济学工作者,但只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才能在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上刻下自己的痕迹。用不了几年,那些抛头露面、浮光掠影、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所谓“经济学家”包括“著名经济学家”都将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经济与经济学舞台上销声匿迹,成为人类经济学史上的匆匆过客。虽然大经济学家的思想体系、大的经济学流派都在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圆圈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属于全人类的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经济学不但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而且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在思想的王国里不存在时空界限,每一个人都拥有上帝一般的权力。创新虽然是标新立异,但创新不能仅仅归结为标新立异。无论那一种创新都必须能自圆其说,是原有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并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真正的经济学原创理论不可证伪,能被证伪说明是伪科学而不是原创理论。大浪淘沙;包含市场检验在内的实践检验,是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原创程度、经济学原创理论的真理性、经济学真理的层次性的唯一标准。
虽然饱受媒体追捧、坐拥耀眼头衔、终日活跃在闪光灯面前的绝大部分是经济学工作者,但只有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才能在人类经济认识发展史上刻下自己的痕迹。用不了几年,那些抛头露面、浮光掠影、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所谓“经济学家”包括“著名经济学家”都将淡出人们的视野,在经济与经济学舞台上销声匿迹,成为人类经济学史上的匆匆过客。虽然大经济学家的思想体系、大的经济学流派都在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圆圈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属于全人类的经济学。属于全人类的经济学不但能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而且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对称经济学》再版后记: 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学
[
2011/01/29 16:34 | by admin ]

一条腿走路的经济学是不对称经济学,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学是对称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在线性思维方式支配下所走的“实证化”道路不是经济学科学化的道路,而是使经济学“跛脚”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作为不对称经济学割裂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供给与需求、配置与再生、创业与守业、价值与价格、效率与公平、自由与法制、规范与实证、主体性与开放性的对称。认为可以用“假设”作为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可以有“外部性”的市场、“例外”的经济学原理、可“证伪”的“经济科学”、撇开任何主体性的纯粹的“科学性”,可以不通过不确定来寻找的“确定性”、对单个个人进行全封闭的”实验”以从中抽象出幽灵般的“经济人”,可以脱离活生生的经济现实来设计“公理”、“假设”与“模型”,只不过是“主流经济学家”在不对称思维方式指导下“盲人摸象”的杰作。由于“信息不对称”、世界不确定、人心不可捉摸、理性不可预期、“趋势”不可预测,只好在“囚徒困境”以及假定人与人是狼的“竞争”环境中“博弈”,在“经济人”有限理性与“帕累托最优”的不对称空间中“优化”“配置”资源 ,在 “价格”自由涨落、上下波动中“均衡”需求与供给,在左袋搬右袋的GDP增长率、“口袋经济学”中沾沾自喜。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都统统不过是“经济人” 在不对称思维方式支配下蹒跚而行、跌跌撞撞的产物。而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之所以把歪理当真理、把违背常识当高深,把中国人民勒紧裤带创造出来的财富不分昼夜、夜以继日地送到美国换回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废纸,并不完全是像老百姓说的是卖国;从他们踌躇满志、对于人们的质疑不以为然的神态来看,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善于边际分析的大脑被不对称思维方式所占据,真的以为他们手中掌握的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是草民们理解不了的。但一条腿走路的经济学不可能是科学的,用这样的经济学指导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一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似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但西方只要不抛弃自己的“不对称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只要不改变自己的不对称思维方式,再一次更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只是时间问题。只有两条腿走路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稳定型经济学,只有稳定型经济学才能指导经济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再版后记 范式的力量
[
2011/01/28 19:13 | by admin ]

意识形态上水火不容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一起对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学采取鸵鸟政策,说明二者虽然在特定层面上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们又都属于同一个“共同体”——政治经济学共同体。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学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基础,使政治经济学出现了“范式危机”;原来大动干戈的两大阵营突然发现原来双方也是利益共同体。急中生智、大彻大悟的它们现在终于在对付共同的敌人方面形成默契。“知识经济学”之所以在一段时间的喧闹之后近几年风光不再,除了上述“共同体”借助“主流”地位进行排挤、“肃杀”以外,其自身的“范式缺陷”——本身没有形成范式是更根本的原因。这就好像临军对垒,一方组织严密、训练有素,另一方只是游兵散勇;虽然是所谓新生事物,也算代表了新生势力,但也只能一触即溃。由此可见,“学”离“范式”还有差距;要使“知识经济学”能站稳脚跟并能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其有自己的范式,这就好像刘备只有取得蜀地,才有资格三足鼎立而结束寄人篱下、颠沛流离。对称经济学就是这样的范式。有了对称经济学范式,“知识经济学”就有了自己的家,就可以安营扎寨、准备粮草再出发。无论是知识经济学,还是转型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幸福经济学,所有这些新的、时髦的经济学理论在它们形成新的范式之前,难以被主流经济学所真正接受;在主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即使能找到这些字眼,也已经被消费、消解、消耗得面目全非,与它们本来应有的含义大相径庭。而它们一旦有了自己的范式,也已经另起炉灶、独树一帜,和主流经济学说“拜拜”了。所以经济学要真正发展除了用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书第二版增加了《范式与经济学范式》一节。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西方经济学批判(二十七):有模型而无范式
[
2011/01/25 21:46 | by admin ]

西方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原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整体上的稳定框架,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西方经济学不但方法是抽象的,内容也是抽象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把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搞得支离破碎,许多所谓的创见只不过是钻牛角尖。只不过外行看热闹;对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辩证思维训练的人来讲,固然崇拜到五体投地,但西方经济学毕竟解释不了实际现象,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定理、公理,有那么多的例外甚至“悖论”存在,是由于传统逻辑的线性思维方式所致,是由于线性思维方式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对称所致。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