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批判(二十七):有模型而无范式
[
2011/01/25 21:46 | by admin ]
2011/01/25 21:46 | by admin ]
西方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原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整体上的稳定框架,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西方经济学不但方法是抽象的,内容也是抽象的。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把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搞得支离破碎,许多所谓的创见只不过是钻牛角尖。只不过外行看热闹;对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辩证思维训练的人来讲,固然崇拜到五体投地,但西方经济学毕竟解释不了实际现象,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定理、公理,有那么多的例外甚至“悖论”存在,是由于传统逻辑的线性思维方式所致,是由于线性思维方式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对称所致。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西方经济学批判(二十六):否认劳动力产权制度
[
2011/01/24 19:19 | by admin ]
2011/01/24 19:19 | by admin ]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都否认劳动力产权制度,前者是因为否认私有制而否认劳动力产权制度,后者是因为只承认物质产权而否认劳动力产权制度。西方经济学(包括自由主义)和《资本论》都是用科学消解人性,用制度吞并主体。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使经济学的参照系与现代科学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不对称,是西方经济学没有科学范式的根本原因。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西方经济学批判(二十五):规范性与实证性的分离
[
2011/01/22 18:55 | by admin ]
2011/01/22 18:55 | by admin ]
规范性与实证性的分离,是西方经济学科学性与主体性脱节的根源。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可以离开价值评价,而价值恰恰是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经济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对称经济学的核心,是主体自由自觉的劳动;而西方经济学心目中的经济活动是非创业性的,因而是非主体性的。西方经济学是用科学消解人性,用制度吞并主体。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使经济学的参照系与现代科学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不对称,是西方经济学没有科学范式的根本原因。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经济和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逐步提高的过程。对称经济学的核心,是主体自由自觉的劳动;而西方经济学心目中的经济活动是非创业性的,因而是非主体性的。西方经济学是用科学消解人性,用制度吞并主体。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科学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使经济学的参照系与现代科学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不对称,是西方经济学没有科学范式的根本原因。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西方经济学批判(二十四):用牛顿力学的方法来认识量子世界
[
2011/01/22 01:09 | by admin ]
2011/01/22 01:09 | by admin ]
抽象有一个“度”,这个“度”的界线,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标准。 就好象量子运动中的“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就不能分别抽象。如果分别对它们进行抽象没有任何认识意义。社会现象比人类已经认识到的自然现象要更复杂,其复杂的程度最起码相当于量子运动。社会是宇宙发展的特定过程和阶段,可以把它看成是宇宙微观层面的宏观展开。西方经济学用认识宏观自然现象的线性思维方式来认识复杂的经济社会,就好象是用牛顿力学的方法来认识量子世界,是方法的错位。武松固然可以用拳头打死老虎,但不可以用拳头打渔。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西方经济学批判(二十三):西方经济学是伪科学
[
2011/01/18 22:56 | by admin ]
2011/01/18 22:56 | by admin ]
信息是无序的,知识是有序的;感性是无序的,理性是有序的。人的认识从信息上升到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就是人的“理性”从有限上升到无限、从相对上升到绝对的过程。对界线明确的特定对象的规律性的认识,可以深化,不可以证伪,这就是科学。可以证伪的,是伪科学。用“对称哲学”的眼光看来,自诩“唯一”“科学”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恰恰就是这样的伪科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本质属性,只能证明它们底气不足。经济学数学化的根源之一,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人的理性行为,不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这是把经济学的不可能性结论作为前提,虽然这种做法贴上了“理性”的标签。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