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32/303 第一页 上页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市场经济,就是在控制“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制度、机制设计中,实现从不完善向完善转化的。这与其说是真——信息对称不对称问题,还不如说是善——制度健全不健全的问题。在这里,停留在微观经济学层面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是难以理解与把握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的制度设计层面的。微观经济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宏观经济学来解决。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很多经济学问题,都是由于割裂二者造成。
       实际上,许多经济学中所谓的问题,在企业管理实战中都早已得到解决,比如信息不对称问题、“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问题的产生,而在于问题的解决;而真正要解决问题,则必须走出问题看问题。这就需要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与管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把人看成“经济人”还是“道德人”集中体现了性善者与性恶者、性善论者与性恶论者两种人本观。实际上,“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人的两种属性,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的不同主观修养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人;而两种不同的人实际上是两种不同属性在人身上不同组合、不同比重而已。只要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个系统,把人的本质属性看成人的本质系统的整体功能,把“经济人”、“道德人”、“政治人”看成是同一个有着同样的内涵与外延的概念,那么,就可以用同样的视角来考察经济与政治,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市场经济的不同环节。政治不是市场的外部因素,市场经济没有外部性。政府不会、也不应该失灵。而“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经济人”理论,是造成政治与经济脱节、“公共选择理论”与市场经济理论不兼容的根本原因。只要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个系统,人的本质属性是这一系统的整体功能,那么“经济人”、“道德人”、“政治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名称而已。用“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来界定人的本质,是把结论当前提,是静态的、孤立的、线性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西方经济学的唯科学主义认为任何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都可以用“理性”、“人的自私本性”、“效率”、“科学”甚至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西方经济学是“带血GDP”的理论基础;由于同道德和审美相脱节,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只有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经济总量最大化等数字最大化,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方经济学不讲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不讲经济主体性。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策论与博弈论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学意义上,而后者则只是行为学范畴。仅仅通过认识——行为来解决经济主体的信息对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制度设计,而制度设计是社会系统工程。西方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恰恰缺乏社会系统工程范式,他们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这个范式。所以他们永远解决不了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问题,也永远不可能使博弈论升华为对策论。他们的有关“制度设计”、“机制设计”理论与方案,均属于博弈论的范畴。他们之所以要把“博弈论”奉为玉律,也正是由于他们的线性思维方式。经济主体与客体的信息不仅仅是消极、静态、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行为学意义上的;也即可以通过机制乃至制度设计进行引导和控制,使之符合人的预期,从而由不对称转变为对称。因此,信息是否对称的问题,不是数学问题,而是组织行为学、社会工程学问题。这对于只会躲在象牙塔里玩数字游戏的西方经济学家来讲,是无法理喻的。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为配置,是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为物质的社会关系;既忽视了形成生产力的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又忽视了人与人关系中的精神方面,由于不能总体把握与合理定位形成生产力的社会系统与“社会——自然”统一的系统及其内部各个要素的结构,因而均不能对中国自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232/303 第一页 上页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