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批判(一)西方经济学不能解析中国经济
[
2010/11/28 20:04 | by admin ]
2010/11/28 20:04 | by admin ]
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思维方式同客观现实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的主体性和逻辑性是对立的。有逻辑则无主体、有主体则无逻辑,是西方经济学基本思维方式带来的悖论。西方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使其内容和形式、观点和方法、理论和实际不对称,整体上滞后于西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解释、指导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更是一种误导。之所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经济,是因为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与其说是例外,还不如说是经济发展五度空间模式的典型,只有用五度空间的思维方式才能与经济发展的典型现实相对称。西方的线性思维方式同经济复杂系统之间本来就不对称,同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十二)
[
2010/11/26 17:02 | by admin ]
2010/11/26 17:02 | by admin ]
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
经济学的主体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科学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审美性就在于经济学真善美的对称。
对称是美的。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不对称也是一种美”,是对“对称”作了现象化的理解。透过能称为美的“不对称”的现象背后,是有序化的本质。“序”,才是对称的根据;有序无序,才是区分对称不对称的最后标准。
所以牛顿三大定律是美的,量子力学也是美的。经济学也是美的,但只有对称的经济学才是美的经济学;正好象只有从无序中理出有序的量子运动定律才是美的一样。
美的定义:
美是理想的现实展现。通过这种展现,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使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使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得以对称;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使外在事物由无序转化为有序,使主体得到和谐、快乐与幸福。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类经济活动是真善美的统一;对称经济学是经济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对称经济学是追求真善美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人类经济活动是整体范畴,主体和客体是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层次或要素,创新→创造→创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和桥梁是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天人合一”的桥梁,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的桥梁。对称经济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经济学。对称的主客体关系是对称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基础。
对称是美的。和谐是美的。幸福是美的。
只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是对称的、和谐的、幸福的、美的。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按美的原则来建构。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按美的规则来造型。
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就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得到统一。
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最高境界是对称。
宏观与微观的对称、法制与民主的对称、计划与自由的对称、公平与效率的对称、有序与无序的对称,就是对称经济学中的美学原理。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带血GDP是不美的,全面发展是美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不美的,公开、公平、公正是美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是不美的,快乐经济幸福经济是美的。
经济学不但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而且是一门求善求美的学问。
就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来看,经济学发展的主流与其说是“数学化”,还不如说是艺术化、审美化。
数学化是数字化的一个环节,数字化是程序化的一个环节,程序化就是有序无序的对称、宏观微观的对称。用数学化代替程序化,其结构不可能是美的。
“主流经济学”在它们的公式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经济模型中,由于排斥了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因而同人们的审美情趣、同经济学的美学原理不沾边。在“主流经济学”中,数学本来是拿来论证的,现在则成为装饰品,成为束缚人的创造力的桎梏。这是经济学的异化:本质和现象的异化、目的和手段的异化。这种异化,使经济学面目可憎,只能引起人的普遍反感,根本谈不上美感,根本不能为市场、为社会所接受,只能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他们的这种“主流”,同人类文化的主流是脱节的;相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来讲,他们的“主流”实际上只是“支流”。
根据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数学化有待上升到数字化,数字化有待上升到程序化,程序化有待上升到对称化;而最根本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的对称。停留在数学化层面而沾沾自喜,离审美原则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不具备审美原则的经济学不具备可操作性。
美学不仅有情感论意义,而且有认识论与操作论意义。西方经济学家的线性思维方式,只能消极解释和分析经济活动,不可能在最关键的问题——结构方面,解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他们根本解释不了企业和社会的对称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用,整体上不能指导经济活动,也就谈不上按美的原则来造型。
把审美原理与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为了使审美成为经济体系的建构原则、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对称经济学,就是使知识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具体地、历史地、微观地统一起来的知识经济学、审美经济学。对称经济是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这种运用是艺术化的、对知识的再造过程,是对古今中外美学智慧的系统总结,使之由偶然上升为必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中审美原则对传统经济的渗透、再造。因此,经济学与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要素与结构相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是经济规律与美的规律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经济学的主体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科学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审美性就在于经济学真善美的对称。
对称是美的。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不对称也是一种美”,是对“对称”作了现象化的理解。透过能称为美的“不对称”的现象背后,是有序化的本质。“序”,才是对称的根据;有序无序,才是区分对称不对称的最后标准。
所以牛顿三大定律是美的,量子力学也是美的。经济学也是美的,但只有对称的经济学才是美的经济学;正好象只有从无序中理出有序的量子运动定律才是美的一样。
美的定义:
美是理想的现实展现。通过这种展现,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使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使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得以对称;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使外在事物由无序转化为有序,使主体得到和谐、快乐与幸福。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类经济活动是真善美的统一;对称经济学是经济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对称经济学是追求真善美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人类经济活动是整体范畴,主体和客体是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层次或要素,创新→创造→创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和桥梁是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天人合一”的桥梁,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的桥梁。对称经济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经济学。对称的主客体关系是对称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基础。
对称是美的。和谐是美的。幸福是美的。
只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是对称的、和谐的、幸福的、美的。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按美的原则来建构。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按美的规则来造型。
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就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得到统一。
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最高境界是对称。
宏观与微观的对称、法制与民主的对称、计划与自由的对称、公平与效率的对称、有序与无序的对称,就是对称经济学中的美学原理。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带血GDP是不美的,全面发展是美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不美的,公开、公平、公正是美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是不美的,快乐经济幸福经济是美的。
经济学不但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而且是一门求善求美的学问。
就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来看,经济学发展的主流与其说是“数学化”,还不如说是艺术化、审美化。
数学化是数字化的一个环节,数字化是程序化的一个环节,程序化就是有序无序的对称、宏观微观的对称。用数学化代替程序化,其结构不可能是美的。
“主流经济学”在它们的公式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经济模型中,由于排斥了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因而同人们的审美情趣、同经济学的美学原理不沾边。在“主流经济学”中,数学本来是拿来论证的,现在则成为装饰品,成为束缚人的创造力的桎梏。这是经济学的异化:本质和现象的异化、目的和手段的异化。这种异化,使经济学面目可憎,只能引起人的普遍反感,根本谈不上美感,根本不能为市场、为社会所接受,只能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他们的这种“主流”,同人类文化的主流是脱节的;相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来讲,他们的“主流”实际上只是“支流”。
根据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数学化有待上升到数字化,数字化有待上升到程序化,程序化有待上升到对称化;而最根本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的对称。停留在数学化层面而沾沾自喜,离审美原则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不具备审美原则的经济学不具备可操作性。
美学不仅有情感论意义,而且有认识论与操作论意义。西方经济学家的线性思维方式,只能消极解释和分析经济活动,不可能在最关键的问题——结构方面,解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他们根本解释不了企业和社会的对称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用,整体上不能指导经济活动,也就谈不上按美的原则来造型。
把审美原理与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为了使审美成为经济体系的建构原则、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对称经济学,就是使知识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具体地、历史地、微观地统一起来的知识经济学、审美经济学。对称经济是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这种运用是艺术化的、对知识的再造过程,是对古今中外美学智慧的系统总结,使之由偶然上升为必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中审美原则对传统经济的渗透、再造。因此,经济学与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要素与结构相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是经济规律与美的规律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十一)
[
2010/11/25 07:39 | by admin ]
2010/11/25 07:39 | by admin ]
经济学第一次具备可操作性
一般哲学或者形而上学同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的关系不是玄学和实证科学的关系,而是一般实证科学和具体实证科学的关系。作为一般实证科学的哲学与作为具体实证科学的科学之间不是并列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指导,并为后者提供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依据。具体科学以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为研究对象,一般科学以宇宙的一般本质为研究对象。什么是宇宙的一般本质?科学的最新成果说明,对称关系就是宇宙的一般本质,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社会的一般本质、宇宙的特殊本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社会的一般本质、社会的特殊本质。本质决定规律,一般本质决定普遍规律,宇宙的对称本质决定了对称规律是宇宙的最普遍规律、社会的最根本规律,也决定了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范畴和“矛盾”范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是具体科学成果的提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是实证的;“对称辩证法”和“矛盾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性质与实证性是内在一致的。真正科学的哲学必须以宇宙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宇宙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哲学就是对称哲学——真正科学的哲学就是对称哲学。对称哲学通过“对称”范畴使哲学的对象实证化,通过哲学的对象实证化使哲学本身实证化。特殊本质以一般本质为根据,一般本质制约特殊本质,科学的、实证的哲学为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实证性提供依据与说明。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因此所有以不确定的经济“假设”(如“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和非对称的经济要素(如“商品”)为对象和出发点,以非对称的、把实证性和规范性对立起来的纯客观的“实证原则”为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经济学都不可能是科学的经济学。如果说,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那么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是使哲学科学化与经济学科学化统一起来的契机,是为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对称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只有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这就是对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行经济学形而上学反思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行经济学形而上学反思的成果就是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哲学或者形而上学同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的关系不是玄学和实证科学的关系,而是一般实证科学和具体实证科学的关系。作为一般实证科学的哲学与作为具体实证科学的科学之间不是并列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指导,并为后者提供科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依据。具体科学以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为研究对象,一般科学以宇宙的一般本质为研究对象。什么是宇宙的一般本质?科学的最新成果说明,对称关系就是宇宙的一般本质,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社会的一般本质、宇宙的特殊本质,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社会的一般本质、社会的特殊本质。本质决定规律,一般本质决定普遍规律,宇宙的对称本质决定了对称规律是宇宙的最普遍规律、社会的最根本规律,也决定了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范畴和“矛盾”范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是具体科学成果的提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是实证的;“对称辩证法”和“矛盾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对称辩证法”的形而上学性质与实证性是内在一致的。真正科学的哲学必须以宇宙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宇宙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哲学就是对称哲学——真正科学的哲学就是对称哲学。对称哲学通过“对称”范畴使哲学的对象实证化,通过哲学的对象实证化使哲学本身实证化。特殊本质以一般本质为根据,一般本质制约特殊本质,科学的、实证的哲学为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实证性提供依据与说明。只有以对称哲学为哲学基础、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对称关系为自己的对象、出发点和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因此所有以不确定的经济“假设”(如“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和非对称的经济要素(如“商品”)为对象和出发点,以非对称的、把实证性和规范性对立起来的纯客观的“实证原则”为建构体系的基本原则的经济学都不可能是科学的经济学。如果说,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哲学科学化的必然结果,那么从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到对称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必然产物;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对称本质、对称规律得以充分展现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是使哲学科学化与经济学科学化统一起来的契机,是为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的必然产生开辟道路、使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产生的必然性得以实现的偶然性。对称哲学就是当今时代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只有对称哲学才能使经济学真正实现从非科学向科学转化,只有对称哲学与对称经济学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这就是对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行经济学形而上学反思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进行经济学形而上学反思的成果就是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十)
[
2010/11/23 11:12 | by admin ]
2010/11/23 11:12 | by admin ]
经济学第一次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的幸福的统一
在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幸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两个本质不同的范式,想用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消化“幸福悖论”,在价格机制框架内建立所谓的“幸福经济模型”,只能徒劳无功。 “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所以,“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解决这个悖论的根本途径,是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改变政治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只有把经济学的价值定义为使用价值,才能说明不是作为劳动产品的物品为什么也有价值甚至有巨大的价值量,才能把哲学的价值和经济学的价值统一起来,才能把以价值论为核心的哲学和同样以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统一起来,才能理解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只有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才能把颠倒了的人和财富的关系再颠倒过来,使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才能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
只研究经济发展、不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学模型不具备解释力的根本原因。幸福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不是什么要素的片面和全面的量的区别,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手段和目的关系根本不同的本质区别。幸福经济学范式与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把后者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再颠倒过来,实现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以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统一;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的关系的前提下,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这既是逻辑的要求,也是历史的要求,因而体现了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幸福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的主体性、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使经济学成为真、善、美的统一;统一的社会条件,是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在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幸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两个本质不同的范式,想用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消化“幸福悖论”,在价格机制框架内建立所谓的“幸福经济模型”,只能徒劳无功。 “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所以,“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解决这个悖论的根本途径,是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改变政治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只有把经济学的价值定义为使用价值,才能说明不是作为劳动产品的物品为什么也有价值甚至有巨大的价值量,才能把哲学的价值和经济学的价值统一起来,才能把以价值论为核心的哲学和同样以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统一起来,才能理解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只有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才能把颠倒了的人和财富的关系再颠倒过来,使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才能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
只研究经济发展、不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学模型不具备解释力的根本原因。幸福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不是什么要素的片面和全面的量的区别,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手段和目的关系根本不同的本质区别。幸福经济学范式与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把后者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再颠倒过来,实现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以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统一;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的关系的前提下,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这既是逻辑的要求,也是历史的要求,因而体现了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幸福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的主体性、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使经济学成为真、善、美的统一;统一的社会条件,是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九)
[
2010/11/19 21:31 | by admin ]
2010/11/19 21:31 | by admin ]
经济学第一次以经济的本质为自己的出发点
对称的思维方式要求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与经济的出发点相对称。经济的出发点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应该是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客观本质,对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是科学本质。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是对称的。
要把“本原”与“本质”区别开来。本原和本质的区别在于:本质是层次范畴,本原是实体范畴;“本原”是最原始的要素,“本质”则是由作为本原的要素及其对称关系组成最原始的对称结构;本原是唯一的,本质则有不同的层次:普遍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个别本质。“本原”与“本质”的区分可以确立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不致于陷入还原论的泥坑,从而为不同学科的特殊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还原论由于没有层次概念,所以只好无限地追溯任何事物、任何学科其最后的依据,其结果是否认了各种事物、各门学科的自身的特殊本质,而把万事万物最终归结于基本粒子的运动。
“本原”是形式逻辑的出发点,“本质”是对称逻辑的出发点。作为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的,只能是本质而不是本原。迄今发现的人体的本质是DNA双螺旋结构,而不是细胞。以细胞为出发点,只能破坏对有机体整体的把握。很难想象,仅仅考察人体细胞或从人体细胞为出发点,会认识和把握人体的本质。仅仅考察细胞不能把人体和动物体区别开来,而考察DNA双螺旋结构则可以。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对称结构;商品固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但不是本质。商品只是一个要素;展开来的,只能是市场某个层面的规律,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的本原(商品)而不是本质为出发点(虽然它把本原当成了本质),因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经济学的科学性由它解释社会现象的广泛性、彻底性来决定。《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逻辑推演过程——从抽象到具体,其起点不是最大的抽象,其终点不是最大的具体,并没有真正做到逻辑和历史的一致;《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以商品交换来定位市场经济的本质,以劳动产品来限定商品,是以偏概全,解释市场经济是无力的、不全面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并造成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经济学逻辑体系与社会发展现实过程的脱节。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既是纵向的逻辑演化关系,也是横向的层次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也是抽象化与具体化的双向同步过程。货币、资本、价值、产权、商品等概念无不是这样:使用价值的相对化、具体化,同时也是价值的一般化、绝对化。《资本论》把抽象到具体看成是线性的单向过程,这是造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的根本原因。
科学性与主体性是一致的,科学的描述性与规范性是一致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是一致的。缺乏主体性、规范性、应然性,其科学性、描述性、实然性是有缺陷的。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所以南辕北辙,整个体系的基础是不牢的;虽然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化方法,但总体上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抽象,是从抽象到抽象。
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出发点;经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经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不是市场经济的最深层本质,所以《资本论》的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仍然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和表述方法,而不是从本质到现象展开的方法。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资本论》都没有抓住商品社会的本质。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的思维方式要求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与经济的出发点相对称。经济的出发点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应该是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客观本质,对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是科学本质。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是对称的。
要把“本原”与“本质”区别开来。本原和本质的区别在于:本质是层次范畴,本原是实体范畴;“本原”是最原始的要素,“本质”则是由作为本原的要素及其对称关系组成最原始的对称结构;本原是唯一的,本质则有不同的层次:普遍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个别本质。“本原”与“本质”的区分可以确立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不致于陷入还原论的泥坑,从而为不同学科的特殊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还原论由于没有层次概念,所以只好无限地追溯任何事物、任何学科其最后的依据,其结果是否认了各种事物、各门学科的自身的特殊本质,而把万事万物最终归结于基本粒子的运动。
“本原”是形式逻辑的出发点,“本质”是对称逻辑的出发点。作为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的,只能是本质而不是本原。迄今发现的人体的本质是DNA双螺旋结构,而不是细胞。以细胞为出发点,只能破坏对有机体整体的把握。很难想象,仅仅考察人体细胞或从人体细胞为出发点,会认识和把握人体的本质。仅仅考察细胞不能把人体和动物体区别开来,而考察DNA双螺旋结构则可以。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对称结构;商品固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但不是本质。商品只是一个要素;展开来的,只能是市场某个层面的规律,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的本原(商品)而不是本质为出发点(虽然它把本原当成了本质),因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经济学的科学性由它解释社会现象的广泛性、彻底性来决定。《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逻辑推演过程——从抽象到具体,其起点不是最大的抽象,其终点不是最大的具体,并没有真正做到逻辑和历史的一致;《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以商品交换来定位市场经济的本质,以劳动产品来限定商品,是以偏概全,解释市场经济是无力的、不全面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并造成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经济学逻辑体系与社会发展现实过程的脱节。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既是纵向的逻辑演化关系,也是横向的层次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也是抽象化与具体化的双向同步过程。货币、资本、价值、产权、商品等概念无不是这样:使用价值的相对化、具体化,同时也是价值的一般化、绝对化。《资本论》把抽象到具体看成是线性的单向过程,这是造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的根本原因。
科学性与主体性是一致的,科学的描述性与规范性是一致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是一致的。缺乏主体性、规范性、应然性,其科学性、描述性、实然性是有缺陷的。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所以南辕北辙,整个体系的基础是不牢的;虽然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化方法,但总体上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抽象,是从抽象到抽象。
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出发点;经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经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不是市场经济的最深层本质,所以《资本论》的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仍然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和表述方法,而不是从本质到现象展开的方法。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资本论》都没有抓住商品社会的本质。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