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37/301 第一页 上页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转型经济是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转型经济学是知识经济学。五度空间理论的意义:知识转变为生产力。如果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人类根据质能关系式制造出原子弹,那么五度空间理论导致知识、信息向能量和质量的转化会裂变出生产力。用五度空间的模式来定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科学规律对经济客体的规范作用;五度空间理论使哲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具体科学实现了统一,使哲学成为可以量化的精确科学,可以像具体科学那样现实地实现它的功能和意义,从而实现真正的哲学革命。
    智慧,就是创新性知识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要素中占主导、知识产业成为社会经济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是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在知识产业中占主导的经济形态。智慧经济,使知识主体化、个性化、功能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统一具体化、微观化。智慧经济,强化了主体的创造性、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性,强化了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对称与统一。
    智慧经济,是已有的知识经济的升华,使知识经济成为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形态。
    智慧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
    智慧经济的新的经营模式是对策。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模式是对称。
    智慧经济的新的发展目标是和谐。
    智慧经济,创新性知识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创造-创业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再生是经营模式与经济发展模式,把它们统一起来组成有序结构的完整形态是智慧经济形态。和谐经济,是智慧经济形态的功能。
    知识经济侧重人和自然的对称。以往的智慧侧重人和人的对称,智慧经济则是两者的统一,在突出创新和创意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化了知识经济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统一。所以智慧经济的经济形态比知识经济的经济形态更完整全面。智慧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完成和系统化、功能化。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转型经济是微观经济向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统一的整体经济转型,转型经济学是整体经济学。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主观性、必然性的统一。社会必然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属性。在五度空间观看来,必然规律、系统规律、统计规律、逻辑规律、创造规律是社会系统发展从宇观到宏观到微观、从高层到低层的各个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随着社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去的低层次的规律逐步转化为现在的高层次的规律,因此它们即是层次性的规律又是历时性的规律。这个过程同宇宙整体发展过程和人对宇宙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显示了自然、历史、认识发展的一致。人类社会有机体是宇宙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五度空间的统一。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三者可以相互转化。在空间上并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明发展的程度不同,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五度空间的模型用宇宙学的五度空间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把宇宙和人类统一起来,把自然的规律性和人的创造性统一起来。社会空间、社会时间、社会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主导,后者通过前者来展示,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统一的。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转型经济就是均衡向对称转变,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对称经济学。均衡:物与物之间,属于客体范畴;对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属于主客体统一范畴。对称是自觉的,均衡是自发的;对称是高层次、可控涨落的,均衡是低层次、随机涨落的;对称是因势利导,均衡是经济周期。对称:经济周期可以利用、引导,危机可以控制可以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均衡: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危机不可避免,可持续发展是偶然的。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布局就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用五度空间观建构合理的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布局不仅指横向的空间,而且指纵向的时间、立体的层次。只有这几方面都对称,才能可持续发展。对称是五度空间的,布局也应该是五度空间的。仅仅从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考虑布局,不可能做到最优布局。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转型经济就是配置向再生转变,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发展是配置和再生的统一,配置是手段,再生是目的,真正的发展经济学是再生发展经济学。前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实物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利用为前提。这个时候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如何优化配置,研究生产关系或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发展经济学是配置经济学。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要求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个时候经济学研究生产本身,研究资源如何优化再生;不但研究生产中的社会关系,而且研究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平面市场,边际收益递减。
    对称经济学: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市场,边际效益递增。
    对称经济学:不能实现再生的配置不是真正的优化配置。
    对称经济学再生范式的依据:宇宙生生不息、不断自我创造的自然规律和五度空间理论。宇宙是从无到有的不断裂变过程。资源本质上是可以再生的。再生活动应该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循环经济的本质也是再生经济。循环经济说明:资源不可再生是相对的,资源可再生是绝对的。建立在配置基础上的旧经济学体系,基础是不牢的,必须被再生经济学所代替。再生经济是双赢经济、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稳定发展、稳定型经济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个时候发展经济学是再生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转型经济就是增长向发展转变,真正的转型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发展不同于增长,经济发展不同于GDP数字增长。“GDP数字”是价格经济学的核心范畴,而价格经济学是增长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价格经济学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发展经济学的悖论。把GDP数字增长等同于发展,不是科学的发展观。所谓快速发展,从现象看,就是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从本质看,就是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增加不仅是高楼林立,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应落实为人民生活状况确实改善:发展经济学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先进生产力”,就是再生生产力。再生生产力不能归结于生产率——再生生产力是质和量相统一的范畴,而生产率只是量的概念。生产率概念产生于工业经济时期,再生生产力则属于知识经济。是把“先进的生产力”放在首位,还是把“生产率”放在首位;是把“再生的效率”放在首位,还是把“配置的效率”放在首位,是“发展”与“增长”的根本区别,也是发展经济学与增长经济学的根本区别。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237/301 第一页 上页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