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五):对称与均衡有本质的不同
[
2010/10/04 12:07 | by admin ]

任何概念都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和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是对称的。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模式。对称经济学通过对对策与博弈、对称与均衡等概念的分离与重新定位,使之内涵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对称。
对称与均衡有本质的不同。
均衡: 对称:
片面的; 全面的;
消极的; 积极的;
静态的; 演化的;
价格的; 价值的;
人是非理性的; 人是理性的;
市场不完全; 市场完全;
模型无效; 模型有效;
资源配置。 资源再生。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与均衡有本质的不同。
均衡: 对称:
片面的; 全面的;
消极的; 积极的;
静态的; 演化的;
价格的; 价值的;
人是非理性的; 人是理性的;
市场不完全; 市场完全;
模型无效; 模型有效;
资源配置。 资源再生。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四):靠价格而非价值来“均衡”
[
2010/10/03 19:08 | by admin ]

对称经济,就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优化再生的经济增长方式,均衡,首先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均衡,然后才是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后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前一个均衡为出发点,价值机制是市场的核心机制。价格机制是平面的机制;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产品和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偶然的,经营是无序的,管理学成了博弈管理学。价值机制是立体的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产品和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是有序的,管理学成了对称经济学。
通过完全竞争的价格机制实现自发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可能有效分配资源,用价格均衡实现要素均衡与市场出清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虽然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但决定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不仅仅是买方或卖方,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价格为计量单位的所谓生产函数、需求函数、供求函数,只是近似值;均衡状况下的价格决定根本不可能。即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所有生产要素、产品价格及其供给量相适应的均衡数值也根本不存在。西方经济学所谓“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严格证明,只能是无的放失,充其量只是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字游戏。
马克思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社会再生产图式就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两大部类划分的依据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两大部类平衡的标准却是价格而不是使用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是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说明价格同价值是不一致的。那么怎么能靠价格来平衡呢?马克思的均衡理论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均衡理论的共同本质,是把价格看成市场实现均衡的根本机制。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也没有走出这个框架。走出悖论的唯一途径,是把价值看成就是使用价值,然后以使用价值作为平衡的依据与标准,以使用价值的再生作为平衡的源泉。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通过完全竞争的价格机制实现自发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完全自由的市场不可能有效分配资源,用价格均衡实现要素均衡与市场出清只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虽然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但决定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不仅仅是买方或卖方,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价格为计量单位的所谓生产函数、需求函数、供求函数,只是近似值;均衡状况下的价格决定根本不可能。即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所有生产要素、产品价格及其供给量相适应的均衡数值也根本不存在。西方经济学所谓“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严格证明,只能是无的放失,充其量只是数学家头脑中的数字游戏。
马克思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社会再生产图式就是一个“悖论”——一方面,两大部类划分的依据是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两大部类平衡的标准却是价格而不是使用价值。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是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说明价格同价值是不一致的。那么怎么能靠价格来平衡呢?马克思的均衡理论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均衡理论的共同本质,是把价格看成市场实现均衡的根本机制。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也没有走出这个框架。走出悖论的唯一途径,是把价值看成就是使用价值,然后以使用价值作为平衡的依据与标准,以使用价值的再生作为平衡的源泉。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三):靠博弈而非对策来“均衡”
[
2010/10/02 12:59 | by admin ]

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对称的。智慧经济时代的对称和前智慧经济时代的对称的本质区别, 在于自觉和自发、自动实现还是强制实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还是通过博弈来实现。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是博弈的结果,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增长”模式;对称是积极的、自觉的,是对策的结果,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增长和发展两种模式。
就均衡本身来讲,作为发展的均衡,是积极的、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而不是通过博弈来实现的消极均衡。对称,是通过对策自觉实现的均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通过博弈自发实现的均衡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
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
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
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
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
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
通过博弈实现的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偶然的;通过对策实现的“均衡”,是积极的、自觉的、必然的。这是由于:博弈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对策的思维方式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
西方政治经济学是博弈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对策度同信息度成正比,博弈度同信息度成反比。博弈论的历史论根源是工业经济时期,认识根源是传统逻辑,经济学范式属政治经济学,阶级局限性使之一叶障目。对策论的历史观根源是知识经济时期,认识论根源是对称逻辑,经济学范式属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就均衡本身来讲,作为发展的均衡,是积极的、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而不是通过博弈来实现的消极均衡。对称,是通过对策自觉实现的均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通过博弈自发实现的均衡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
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
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
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
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
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
通过博弈实现的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偶然的;通过对策实现的“均衡”,是积极的、自觉的、必然的。这是由于:博弈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对策的思维方式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
西方政治经济学是博弈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对策度同信息度成正比,博弈度同信息度成反比。博弈论的历史论根源是工业经济时期,认识根源是传统逻辑,经济学范式属政治经济学,阶级局限性使之一叶障目。对策论的历史观根源是知识经济时期,认识论根源是对称逻辑,经济学范式属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二):靠增长而非发展来“均衡”
[
2010/10/01 11:11 | by admin ]

均衡增长方式:资源稀缺、不可再生、完全竞争、纯粹市场、边际效益递减;帕累托最优是均衡;对称发展模式:资源再生、资源共享、双赢竞争、立体化的市场、边际效益递增;帕累托最优是双赢。只有对称,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对称是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对称,既是效益最大化的原因,又是效益最大化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是相对于均衡“发展”观而言。发展与均衡的区别: 均衡实现的是增长,对称实现的是发展。增长是通过均衡实现的“发展”,发展是通过对称实现的“增长”。增长只是客体与客体的均衡,发展则不但包括客体与客体的均衡,而且包括主体与客体的“均衡”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一般均衡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那么对称理论则是新经济学的核心,二者是新旧范式的关系。对称是本,均衡是末;对称是源,均衡是流。一切生产、交换(贸易)的根本原因与动力就是实现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对称管理,就是通过横向融合实现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科学发展观是相对于均衡“发展”观而言。发展与均衡的区别: 均衡实现的是增长,对称实现的是发展。增长是通过均衡实现的“发展”,发展是通过对称实现的“增长”。增长只是客体与客体的均衡,发展则不但包括客体与客体的均衡,而且包括主体与客体的“均衡”和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说,一般均衡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那么对称理论则是新经济学的核心,二者是新旧范式的关系。对称是本,均衡是末;对称是源,均衡是流。一切生产、交换(贸易)的根本原因与动力就是实现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之间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对称管理,就是通过横向融合实现纵向突破,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资源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再生,使结构产生生产力,实现经济的无投资增长、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一):市场是立体的,而均衡是平面的
[
2010/09/29 12:47 | by admin ]

作为政治经济学出发点的所谓“均衡”,是供给与消费的均衡,因而是分配意义上的而非生产意义上的,是二级的而非一级的,是消极的、静态的,而非积极的、动态的;作为调节这种均衡的机制,是价格而非价值,因而市场是无效的、人是“非理性”的。政治经济学缺乏出发点的本原性、自上而下的严密性、自下而上的创造性。见物不见人,人缺乏主体性,忽视文化、制度、人格、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整体上的稳定框架,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布局就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用五度空间观建构合理的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布局不仅指横向的空间,而且指纵向的时间、立体的层次。只有这几方面都对称,才能可持续发展。对称是五度空间的,布局也应该是五度空间的。仅仅从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考虑布局,不可能做到最优布局。
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经济化相伴随的,是知识功能化、市场立体化。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所谓主流经济学,却要把经济学搞成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一样的非功利主义的纯粹“科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现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这是经济学方法与内容、科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不对称。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布局就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实现客体和客体的对称,用五度空间观建构合理的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布局不仅指横向的空间,而且指纵向的时间、立体的层次。只有这几方面都对称,才能可持续发展。对称是五度空间的,布局也应该是五度空间的。仅仅从三度空间、四度空间考虑布局,不可能做到最优布局。
知识经济时代,与社会经济化相伴随的,是知识功能化、市场立体化。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所谓主流经济学,却要把经济学搞成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一样的非功利主义的纯粹“科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在现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这是经济学方法与内容、科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不对称。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