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批判(五):靠干预而非调控来“均衡”
[
2010/09/20 10:20 | by admin ]

要区别“调控”与“干预”这两个概念。“调控”是积极的,“干预”是消极的。一般均衡理论由于把经济活动看成只是物和物的相互关系,政府不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所以只有“干预”没有“调控”。把政府“调控”定位于“干预”,正好像把“对策”定位于“博弈”一样,错误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定位错误,是引起“要不要”政府宏观调控的争论的根源。把政府宏观调控定位于消极的“干预”,由于本质上本能解决经济失衡问题,所以只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能取消政府宏观调控。而另一方面,经济周期波动又似乎确实离不开政府的力量;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干预”又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时宏观经济学又占了上风,凯恩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相互交替,说明二者都有、也都只有片面的真理。
为了使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变成“昙花一现”的“干预”,把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度化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制度化的凝固作用,才会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政府稳定的行为方式;只有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市场经济的稳定环节,才能对人的理性预期产生积极的导向,从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控制经济学与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规范经济学与市场经济是一致的,必须用规范的方法把握经济世界。与政府“干预”性质不同的政府宏观“调控”只能以对称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为了使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变成“昙花一现”的“干预”,把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度化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制度化的凝固作用,才会使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政府稳定的行为方式;只有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市场经济的稳定环节,才能对人的理性预期产生积极的导向,从而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控制经济学与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规范经济学与市场经济是一致的,必须用规范的方法把握经济世界。与政府“干预”性质不同的政府宏观“调控”只能以对称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四):折腾经济的理论基础
[
2010/09/19 15:10 | by admin ]

一般均衡理论只考虑均衡,而不考虑形成均衡的途径是配置还是再生;只考虑利润最大化、GDP最大化,而不考虑产生利润、形成GDP带来的是增长还是发展。一个国家形成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取决于这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增长方式;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增长方式,取决于这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取决于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只能是增长而不可能是发展。西方经济学中的“破窗理论”、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大地震为GDP作贡献论”;以及各地政府官员在进修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课程后,纷纷回去把刚盖不久、耗资巨大的建筑推倒重建,以增加当地在其任内的“GDP数字”等,均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折腾经济”。 “ 折腾经济”不但披上了“经济学”的外衣,而且披上了“主流经济学”的外衣,得到了一般均衡理论数学模型的严密论证,并在实践中被煞有介事地得到推广:所有配置型“企业”与配置型“产业”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纯粹是各级政府官员为了提高政绩、增加GDP数字而人为增加的“流通”与“交易”环节。它们不但未能增加社会财富,而且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社会交易成本。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对于数字经济学来讲,国家只是放大的企业,宏观经济只是放大的微观经济,因而国家的目标是GDP增长。在他们看来,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几千亿人民币的损失,国家财政拿出几百亿来重建,不是中国人民财富的损失,而是为GDP增长带来机会的大好事。这种扭曲的、宏观经济微观化的 “破窗”经济学固然可以作为企业的指导,但作为政府绝对不可以随鸡起舞。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增长方式、建立经济结构的最高指导思想。
从低级平衡到高级平衡、从消极静态的平衡<均衡>到积极动态的平衡<对称>之间,确实要以不对称为中介,但这个不对称只能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所谓“破窗理论”没有逻辑的、现实的依据,人们与其盲目“挖地三尺”,还不如引导到长线投资,如种植森林、开垦荒地、做路造桥,用长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失业、消费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创业:政府引导性的宏观、长线、基础性的投资与民间的投资创业。这就要求要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称经济学代替一般均衡理论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对于数字经济学来讲,国家只是放大的企业,宏观经济只是放大的微观经济,因而国家的目标是GDP增长。在他们看来,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几千亿人民币的损失,国家财政拿出几百亿来重建,不是中国人民财富的损失,而是为GDP增长带来机会的大好事。这种扭曲的、宏观经济微观化的 “破窗”经济学固然可以作为企业的指导,但作为政府绝对不可以随鸡起舞。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选择发展模式、采取增长方式、建立经济结构的最高指导思想。
从低级平衡到高级平衡、从消极静态的平衡<均衡>到积极动态的平衡<对称>之间,确实要以不对称为中介,但这个不对称只能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所谓“破窗理论”没有逻辑的、现实的依据,人们与其盲目“挖地三尺”,还不如引导到长线投资,如种植森林、开垦荒地、做路造桥,用长线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失业、消费不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创业:政府引导性的宏观、长线、基础性的投资与民间的投资创业。这就要求要用对称代替均衡、对称经济学代替一般均衡理论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三):消极悲观的经济学
[
2010/09/18 10:13 | by admin ]

一般均衡理论是消极悲观的经济学;经济过热论,就是这种悲观经济学的产物。反过来,“过热论”又成了束缚人们手脚的紧箍咒,用降低经济总量来取得消极的平衡,并为以后的再一次“过热”埋下了伏笔。
所谓生产过剩,只不过是相对过剩而从未出现过绝对过剩。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此起彼伏都是经济结构失衡而自发调节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经济过热、生产过剩。
对称经济学是宏微观相统一的经济学。在对称经济学看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经济过热的问题。通货膨胀,不应该到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率中找原因,只能在宏观政策上找原因。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所谓生产过剩,只不过是相对过剩而从未出现过绝对过剩。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发展此起彼伏都是经济结构失衡而自发调节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经济过热、生产过剩。
对称经济学是宏微观相统一的经济学。在对称经济学看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经济过热的问题。通货膨胀,不应该到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率中找原因,只能在宏观政策上找原因。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二):把经济活动看成只是物和物的关系
[
2010/09/17 14:15 | by admin ]

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活动看成只是物和物的相互关系,因此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房价越高越能推动经济发展,理性预期对经济活动的作用、消费预期危机对经济的打击似乎在他们的理解力之外。但这种主流经济学与客观现实的反差,与其说是给了主流经济学家们抽入断水的机会,还不如说是为经济学范式的转移提供了契机。在对称经济学看来,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称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规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的理性预期包括消费预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积极的消费预期将促进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消极的消费预期将造成消费疲软、发展阻滞。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般均衡理论批判(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是虚幻的概念
[
2010/09/16 10:12 | by admin ]

“总需求”与“总供给”是货币经济学范畴;只有抽象的货币经济学,才有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者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说法;而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只有结构失衡而造成的局部供求失衡。只有货币经济学才会把质上的失衡抽象化为量上的失衡。而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只要要素与结构对称了,就不存在总量失衡问题。“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个概念只有抽象的意义,而没有具体的意义。“总量失衡”是个虚幻的问题,建立在“总量失衡”这个虚幻问题基础上的“经济过热论”只是心动,而非风动,更非旛动。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