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47/301 第一页 上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两种社会交易成本

[不指定 2010/08/08 18:30 | by admin ]
    与配置型经济学与再生型经济学两种范式、配置型生产与再生型生产两种模式相应,交易成本也有配置型交易成本与再生型交易成本两种类型。从微观经济来看,无论是配置经济型生产还是再生型生产,都有一个节约交易成本的问题;但如以宏观经济为参照,则整个配置型“生产”包括其成本与收益,都是社会交易成本——配置型经济就是“折腾经济”,配置型“生产”除了对于形成泡沫GDP有增加数字的意义外,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财富的增加无任何正面价值;它不但本身构成社会交易成本,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增加了再生型生产的社会交易成本。所以我们讲减少社会交易成本,首先就是要区分两种生产类型,彻底铲除配置型“生产”的土壤,然后才是减少再生型生产的社会交易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从总体上减少社会交易成本。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价值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不同类型的事物可以比较,但前提是先把它们还原为共同的本质或属性,才有可能在同一个参照系中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说全世界的蚂蚁重量加起来还不如一只大象,但我们不能说全世界蚂蚁的威武加起来还不如一只大象,因为“威武”本来不是蚂蚁的属性。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即使充满猫腻,但中国任何一个教授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影响力都肯定要超过韩寒。我们可以说郭敬明的影响力不如韩寒,可以说一百个郭敬明的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也可以说全中国小说家的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但说全中国的教授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就和说全世界的教授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罗纳尔多一样,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废话——因为教授的专业影响力本来就不是通过受众面广来体现。当然不排除中国某些教授也尽力把自己打扮成明星,但不能由此断定明星的影响力就是教授影响力的标准,成为明星就是中国教授群体追求的目标。
    韩寒是利用他在小说领域取得的成功、形成的知名度和话语制高点,说了一些当下年青人想说不敢说、无处说、说了也没人听的话,所以就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这就是成功的“复利法则”——一个人一个方面的成功,通过某种介质、渠道、手段,很容易移植为另一方面的成功。反过来,他的这种“意见领袖”的身份,又可以促进他的书的销售,进一步提高他的知名度。因此,很大程度上,他的“意见”是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成功的“复利法则”,也就是通常说的“赢家通吃”。媒体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而媒体通常都是“火上加油”的,火上加油也是媒体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同时,人的从众心理也在信息时代被放大。在此信息时代的多方互动中,“复利法则”得以倍增。但韩寒的“意见”缺乏理论功底与思想深度;他是一个成功的畅销小说家和“意见领袖”,不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把他比喻为当代鲁迅是不恰当的。他的“影响力”仍然属于娱乐明星层面,总体上是视觉影响力而非思想影响力,和赵本山、李宇春、徐静蕾、章子怡、小沈阳们没有本质的不同。请记住:当下是新旧道德体系青黄不接、信仰缺失、崇尚金钱与感官享受的明星时代而不是思想家时代;但思想家时代很快会代替明星时代。但愿韩寒成为“意见领袖”现象的背后,是这种时代转化的躁动。

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大圆圈

[不指定 2010/08/04 09:11 | by admin ]
      人类经济学发展的大圆圈有以下几个层面:
      在思维方式层面:朴素整体论——客体还原论——主体还原论——主客体对称整体论;
      在理论核心层面:整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主体价值论——主客体对称价值论;
      在理论内容层面:整体形态论——自由经济论——国家干预论——主客体对称结构论;
      在理论形态层面:整体经济学——交换经济学——配置经济学——主客体再生经济学;
      在理论基础层面:客体均衡论——客体供给论——主体消费论——主客体对称论;
      在理论主体层面:人类朴素经济学——资本政治经济学——劳动政治经济学——人类科学经济学;
      在理论空间层面:古代中国经济学——古典西方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学;
      在理论层次层面:物质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对称经济学;
      在理论时间层面:传统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对称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折腾经济是什么

[不指定 2010/08/01 12:51 | by admin ]
          折腾经济指的是配置型而非再生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即GDP增长方式。   
        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只要是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都解析不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无论是市场自发调节还是政府宏观调控,也解决不了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对称经济发展观是再生发展观。生产力的本质是再生而非配置。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说明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由虚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回归再生经济的标志。金融危机说明:虚拟经济很容易演变为泡沫经济,但泡沫经济并不仅仅由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也有泡沫经济;实体经济的泡沫经济,也并非仅仅表现在房地产泡沫、通货膨胀、价格虚高上面。各地各级政府为了GDP数字增长,花样翻新、巧立名目大搞配置经济、口袋经济,造成GDP数字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本脱节,是实体泡沫经济的重要原因。所以,把泡沫经济仅仅理解成虚拟经济过度增长,把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仅仅归结为金融投机或者投机,是片面的。这种理解不但不能从源头上挤掉泡沫,而且由于转移目标,在挤掉不重要的表面的泡沫的同时,助长深层次的、更大的泡沫。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建立在再生经济而非配置经济的基础上,虚拟经济才不会演变为泡沫经济。分不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配置经济与再生经济的GDP增长观必须让位于以再生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再生发展观。应该通过金融危机的偶然性,看出再生发展观的必然性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247/301 第一页 上页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