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的后面是泡沫——评清查统计造假GDP数据注水
[
2010/06/04 15:19 | by admin ]

近日3部委联合清查统计造假GDP数据注水,似乎只要GDP数据不注水,就可以挤掉GDP泡沫。问题是GDP泡沫仅仅是由GDP数据注水造成的吗?
No!统计造假GDP数据注水只是形成第一层的泡沫——泡沫上面的泡沫,而泡沫的后面还是泡沫。
什么叫“泡沫”?不正常的溢价本身就是泡沫。什么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房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房市泡沫是盘剥老百姓的陷阱,是投机者圈钱的渠道,是两极分化的平台。房市投机的催化作用,使经济概念和经济现实不对称。如土地可再生、再生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这一现实和 “土地不可再生”这一“经济共识”之间、“房价只升不降”这一经济“理性预期”与房地产供过于求这一残酷的现实之间的极不对称,造成了房地产泡沫,从而造成危机——从房市危机通过金融衍生品杠杆橇动金融危机,并牵动整个经济危机。美国当前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也是这样形成的。
卖地财政,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房产价格虚高的根源在于地产价格虚高,地产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卖良田、炒地皮、主管部门与官员收取巨额回扣,而这一切的根源则在于土地有价;土地有价的根源又在于土地有限,土地有限的根源在于土地批发权、开发权的行政垄断。而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之所以要对土地开发权进行垄断,把监管权异化成卖地权,是由于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长当地GDP、提高政绩,同时为大小官员集体寻租提供租源、扩大寻租空间。这样在地价虚高带动房价虚高的同时,人为减缓了土地开发与土地再生的速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房产价格虚高是双向垄断造成的。双向垄断:主体(客户)心理资源垄断和客体(土地)资源垄断,投机、腐败是把两个垄断结合起来从中获取暴利的中间环节。而投机和腐败相互间又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使房产价格扶摇直上。
卖地财政、房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的政策基础是泡沫GDP,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
以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本身就是一种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战略本身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战略。房地产泡沫就是整个经济泡沫膨胀的结果。抑制房价不但要挤掉本身的泡沫,而且要挖掉产生房价泡沫的根源泡沫GDP。
卖地财政、房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泡沫GDP的理论基础是“口袋经济学”——泡沫经济学, 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 配置经济学就是“口袋经济学”与泡沫经济学;在配置经济学看来,经济活动就是资源配置活动,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而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标准,就是能否赚最多的钱。而投机(卖地财政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对土地、特别是优质土地的垄断经营,因而也是一种投机)、特别是房地产投机带来的配置的数量、速度与频度,是房地产投资(真正的投资就是开发,房地产投资就是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所无可比拟的,虽然投机有风险,但风险与机会成正比,而且善于投机的也善于把风险转给别人,把机会留给自己——反正能通过价差利润赚到钱就行。但在再生经济学看来,只有能产生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活动才是有效的经济活动,因此风险与机会成反比。配置经济学崇尚房地产投机,再生经济学注重房地产投资。再生经济学要求“房地产开发”应成为土地资源通过真正的开发实现再生的场所而不是通过投机来配置的场所,因此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在准许投资者进入与退出的同时,最大限度防止投机行为的发生。
在房地产市场中,投机与投资应该哪个为主的问题,实质上是以配置经济学还是以再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问题。投机,是市场经济早期市场无序化、平面化、微观化、不规范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宏观化、有序化、立体化、规范化时期必须被立法取谛,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些以市场经济完全自由竞争为名反对取谛房地产投机的经济学家,都是房地产投机以及其它投机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其代言人。而在背后支撑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市场原教旨主义。房地产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泡沫GDP与口袋经济学。
看来要挤掉GDP泡沫不仅仅是挤掉GDP数据注水,而是要正本清源,改变现在主流的经济学范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No!统计造假GDP数据注水只是形成第一层的泡沫——泡沫上面的泡沫,而泡沫的后面还是泡沫。
什么叫“泡沫”?不正常的溢价本身就是泡沫。什么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房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房市泡沫是盘剥老百姓的陷阱,是投机者圈钱的渠道,是两极分化的平台。房市投机的催化作用,使经济概念和经济现实不对称。如土地可再生、再生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这一现实和 “土地不可再生”这一“经济共识”之间、“房价只升不降”这一经济“理性预期”与房地产供过于求这一残酷的现实之间的极不对称,造成了房地产泡沫,从而造成危机——从房市危机通过金融衍生品杠杆橇动金融危机,并牵动整个经济危机。美国当前的次贷危机就是这样产生的,也是这样形成的。
卖地财政,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房产价格虚高的根源在于地产价格虚高,地产价格虚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卖良田、炒地皮、主管部门与官员收取巨额回扣,而这一切的根源则在于土地有价;土地有价的根源又在于土地有限,土地有限的根源在于土地批发权、开发权的行政垄断。而各地各级政府部门之所以要对土地开发权进行垄断,把监管权异化成卖地权,是由于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长当地GDP、提高政绩,同时为大小官员集体寻租提供租源、扩大寻租空间。这样在地价虚高带动房价虚高的同时,人为减缓了土地开发与土地再生的速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房产价格虚高是双向垄断造成的。双向垄断:主体(客户)心理资源垄断和客体(土地)资源垄断,投机、腐败是把两个垄断结合起来从中获取暴利的中间环节。而投机和腐败相互间又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使房产价格扶摇直上。
卖地财政、房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的政策基础是泡沫GDP,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
以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本身就是一种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战略本身就是不可持续发展战略。房地产泡沫就是整个经济泡沫膨胀的结果。抑制房价不但要挤掉本身的泡沫,而且要挖掉产生房价泡沫的根源泡沫GDP。
卖地财政、房市投机比重高于投资、泡沫GDP的理论基础是“口袋经济学”——泡沫经济学, 就叫“泡沫的后面是泡沫”。 配置经济学就是“口袋经济学”与泡沫经济学;在配置经济学看来,经济活动就是资源配置活动,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而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根本的、也是唯一的标准,就是能否赚最多的钱。而投机(卖地财政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对土地、特别是优质土地的垄断经营,因而也是一种投机)、特别是房地产投机带来的配置的数量、速度与频度,是房地产投资(真正的投资就是开发,房地产投资就是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所无可比拟的,虽然投机有风险,但风险与机会成正比,而且善于投机的也善于把风险转给别人,把机会留给自己——反正能通过价差利润赚到钱就行。但在再生经济学看来,只有能产生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活动才是有效的经济活动,因此风险与机会成反比。配置经济学崇尚房地产投机,再生经济学注重房地产投资。再生经济学要求“房地产开发”应成为土地资源通过真正的开发实现再生的场所而不是通过投机来配置的场所,因此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管机制,在准许投资者进入与退出的同时,最大限度防止投机行为的发生。
在房地产市场中,投机与投资应该哪个为主的问题,实质上是以配置经济学还是以再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问题。投机,是市场经济早期市场无序化、平面化、微观化、不规范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宏观化、有序化、立体化、规范化时期必须被立法取谛,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那些以市场经济完全自由竞争为名反对取谛房地产投机的经济学家,都是房地产投机以及其它投机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其代言人。而在背后支撑他们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市场原教旨主义。房地产泡沫的后面是泡沫——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泡沫GDP与口袋经济学。
看来要挤掉GDP泡沫不仅仅是挤掉GDP数据注水,而是要正本清源,改变现在主流的经济学范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中国县域经济报:《对称经济学丛书》三本新著出版
[
2010/05/06 15:47 | by admin ]

《对称经济学丛书》三本新著出版
中国县域经济报(第32期总第531期)
http://www.xyshjj.cn/bz/xyjj/seb/201004/41296.html
本报讯(记者 杜萍) 学者陈世清《对称经济学丛书》中的《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三本新著,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对称经济学丛书》由这三本书及《世界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经济学原理》组成。丛书涵盖了对称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实践依据及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该丛书形成了作者所要构建的新的经济学范式基本框架。
快人快语快博(三):简评霍金的时间机器理论
[
2010/05/05 15:28 | by admin ]

不能混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是客观存在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霍金的时间机器理论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就会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快人快语快博(二):参加学术活动的“四不原则”
[
2010/05/04 13:37 | by admin ]

参加学术活动的“四不原则”
交钱的论文不发表;
交钱的专著不出版;
收费的会议不参加;
收费的评奖不参与。
交钱的论文不发表;
交钱的专著不出版;
收费的会议不参加;
收费的评奖不参与。
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吗
[
2010/04/27 17:10 | by admin ]

房地产业只是GDP总量的增长点,但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增长点。各地之所以把房地产业作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是由于房地产是各地GDP增长的支柱产业:1、可以通过开发房地产出卖土地资源,出卖土地可以便捷地、多快好省地增加GDP总量;2、房子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最大的生活必需品,如再通过“土地不可再生”因而“房价只升不降”这一符合人的直观的神话的炒作,可以快速大量地聚集资金,快速增长GDP总量;3、房地产业低技术含量、高资金流动的特点,可以为大小官员们权力寻租提供最大的空间。所以房地产是GDP总量的支柱产业、各地政府政绩的支柱产业、各级官员追名逐利的支柱产业,但决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基本建设(交通、水利、绿化、能源与信息输送、保障性粮食生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新材料合成)才是支柱产业。“房地产”的要害在“房”不在“地”, “房地产开发”的要害在于用房产开发带动地产开发而不是地产开发带动房产开发,造成权力垄断、权力寻租与两极分化,并由此造成土地开发的异化。把房地产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舍本求末,与基本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一旦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高度发达,人们完全可以在家里办公,由此完全可以把房子盖在远郊山上,享受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亭台楼阁、花前月下、夜夜闻啼鸟、春眠不觉晓、幽静浪漫的田园诗般的生活。所以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而一旦把基本建设作为支柱产业,多少钱都可以放进去,何来流动性过剩?一方面陷入所谓“流动性过剩”的困境,另方面大叫“经济过热”要急刹车,是一个悖论。此悖论通过宏观调控不力、决策失误、结构失衡而转变为悖境。
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应该是基本建设引导房地产,而不是房地产引导基本建设;正好象应该用地产引导房产,而不是房产引导地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算是一种支柱产业,但房产开发只能算是一种一般的产品经营,和汽车、玩具生产经营无本质不同,不能算是支柱产业。现实上作为房地产业组成部分的地产业由于受房地产商利润驱动而失去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功能,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而也不能算是支柱产业。房地产导向是宏观经济微观化的产物,理论基础是配置经济学;基本建设导向是加强宏观调控的结果,理论基础是再生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是对不同产业政策及其背后的不同经济学范式的检验;以房地产业为支柱产业、宏观经济微观化的结果,就是助长投机、形成泡沫、构成周期,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还是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不仅仅是概念之争,而是体现了产业链之间逻辑的与历史的关系,也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如果以城市化为发展战略,就必须以房地产为支柱;如果以“反城市化”为发展战略,就必须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发展战略,与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似乎不大对称。把房地产作为优先考虑的龙头项目,试图以此来带动GDP的增长,是货币经济学而非发展经济学的产物。
如果说,房地产是支柱产业,那么首先“地”是支柱产业;而地是怎么来的?开发来的。开发有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其中应该是外延开发带动内涵开发。而外延开发,靠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加速外延开发,而且可以使外延开发转变为内涵开发。
在土地是否不可再生、房地产供求关系本来面目未被客观揭示之前,只要“理性”的话语权、对“理性”的解析权掌握在少数主流经济学家、房地产商的御用文人手中,所谓“回归理性”只是一句空话。
房地产只有在真正开发地产、挤掉泡沫、提高人的消费预期——消费信心指数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经济的作用。而高房价政策与房地产泡沫,以及大量耕地被占用,是降低人的消费预期、阻碍经济发展、造成结构失衡的罪魁祸首。高房价通过消费预期危机严重拉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认为高房价会促进经济发展、以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为幌子,为房地产涨价提供理论依据,只是一场经济骗局。放水养鱼、与民生息、藏富于民,是消除老百姓消费预期危机的根本途径;停止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高房价政策,是与民生息的必要措施。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基本建设(交通、水利、绿化、能源与信息输送、保障性粮食生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新材料合成)才是支柱产业。“房地产”的要害在“房”不在“地”, “房地产开发”的要害在于用房产开发带动地产开发而不是地产开发带动房产开发,造成权力垄断、权力寻租与两极分化,并由此造成土地开发的异化。把房地产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舍本求末,与基本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一旦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高度发达,人们完全可以在家里办公,由此完全可以把房子盖在远郊山上,享受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亭台楼阁、花前月下、夜夜闻啼鸟、春眠不觉晓、幽静浪漫的田园诗般的生活。所以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而一旦把基本建设作为支柱产业,多少钱都可以放进去,何来流动性过剩?一方面陷入所谓“流动性过剩”的困境,另方面大叫“经济过热”要急刹车,是一个悖论。此悖论通过宏观调控不力、决策失误、结构失衡而转变为悖境。
就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应该是基本建设引导房地产,而不是房地产引导基本建设;正好象应该用地产引导房产,而不是房产引导地产。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建设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算是一种支柱产业,但房产开发只能算是一种一般的产品经营,和汽车、玩具生产经营无本质不同,不能算是支柱产业。现实上作为房地产业组成部分的地产业由于受房地产商利润驱动而失去土地集约化综合化生态化可再生开发功能,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因而也不能算是支柱产业。房地产导向是宏观经济微观化的产物,理论基础是配置经济学;基本建设导向是加强宏观调控的结果,理论基础是再生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是对不同产业政策及其背后的不同经济学范式的检验;以房地产业为支柱产业、宏观经济微观化的结果,就是助长投机、形成泡沫、构成周期,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还是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不仅仅是概念之争,而是体现了产业链之间逻辑的与历史的关系,也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如果以城市化为发展战略,就必须以房地产为支柱;如果以“反城市化”为发展战略,就必须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城市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发展战略,与后工业时代的发展要求似乎不大对称。把房地产作为优先考虑的龙头项目,试图以此来带动GDP的增长,是货币经济学而非发展经济学的产物。
如果说,房地产是支柱产业,那么首先“地”是支柱产业;而地是怎么来的?开发来的。开发有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其中应该是外延开发带动内涵开发。而外延开发,靠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加速外延开发,而且可以使外延开发转变为内涵开发。
在土地是否不可再生、房地产供求关系本来面目未被客观揭示之前,只要“理性”的话语权、对“理性”的解析权掌握在少数主流经济学家、房地产商的御用文人手中,所谓“回归理性”只是一句空话。
房地产只有在真正开发地产、挤掉泡沫、提高人的消费预期——消费信心指数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经济的作用。而高房价政策与房地产泡沫,以及大量耕地被占用,是降低人的消费预期、阻碍经济发展、造成结构失衡的罪魁祸首。高房价通过消费预期危机严重拉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认为高房价会促进经济发展、以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为幌子,为房地产涨价提供理论依据,只是一场经济骗局。放水养鱼、与民生息、藏富于民,是消除老百姓消费预期危机的根本途径;停止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高房价政策,是与民生息的必要措施。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