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298/301 第一页 上页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商场不是战场,并不意味着不要竞争;亲兄弟明算帐,并不意味着商场无父子、无兄弟。以产权清晰为基础,合作为主导,公平为核心,良性竞争为动力,完全可以把蛋糕做大,取得双赢、多赢、共赢的结果。
    应该把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概念,放到再生经济中重新定位。必须把分配概念的外延由终端倒溯、延伸到过程和起点。所谓“和谐分配”,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优化配置是手段,优化再生才是目的。目的主导手段,并寓于手段之中,左右手段的动力、过程和方向。
    必须吃着碗里看着碗底,而不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生产资料活了,生产资料也就成了生活资料;生活资料活了,生活资料也就成了生产资料。循环经济,首先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良性循环。再生经济,通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相互转化,实现资源配置和再生的相互转化。在和谐经济、再生经济中,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两种生产理论,被赋予科学的、丰富的、发展的、实在的内涵。
    先把蛋糕做大再说。把蛋糕做大,重在起点、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因此,必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分享智慧、分享动力、分享情感、分享权力……团结就是力量,把蛋糕做大了,一切都好商量。
    分配不仅是你多我少、此消彼长。必须把分配的视角转移开来。分配不只在人与人之间。

    2004.10.5      本文已收入《和谐分配》,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走出《资本论》

[不指定 2006/12/15 11:20 | by admin ]
    《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资本论》和以《资本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必须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实践说明,传统的公有制只能造成效率低下、公有资产流失,蕴含着另一种形式、然而本质上更严重、造成比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损失更大的经济危机。实践证明:要解决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只能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为此,必须建立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以经营权为中心同所有权相统一的经营体制。知识经济,为建立这种金融体制和经营体制提供了历史必然性。
    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而且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等理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思想进程,必然要求我们不但要走进《资本论》,更要走出《资本论》……

    2004.9.25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经商者认为商场是和谐的,商场就是和谐的;经商者在商场中充满诡诈,商场对经商者来讲也就是战场。商场是和谐还是弥漫着硝烟,取决于经商者的素质是羊还是狼。
    所以,经商先做人。在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商场中经商,要先培养经商者的和谐素质。
    好人总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坏人总是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评价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是价值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
    价值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
    好人和坏人可以转化,转化的条件就是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
    修养,是人成为好人的内部条件。
    平等,是人成为好人的外部条件。
    到了商品化生产即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由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商品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等价交换成了人们的自觉原则,平等意识成了人们的自觉意识,追求平等成为人们的普遍的自觉行为,不平等围绕着平等上下波动的周期越来越短,向零点无限接近。把劳动看成商品,就是这条规律的直接体现。把劳动力看成商品,使这条规律由通过人们的自发行动表现出来,变成由通过人们的自觉行动表现出来。
    而和谐经济更是人性经济,和谐经商更是人性化经商。人的多层次本质分析为人性经济与人性化经商提供了深层理论依据。和谐素质,就是把自己看成是社会主体、看成是创造者、看成是劳动力、看成是平等交换的商品的素质,就是贡献与索取、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素质。

    2004.9.7    本文已收入《经商先做人》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
    人格是最大的资本,既是创业的最大资本,也是经商的最大资本。只有以创业的心态经商,才能实现人格是最大的资本。仅仅以赚钱的心态经商,则只能捞一把是一把,人格高低、诚信大小被抛置脑后。
    资本有大小,人格有高低。高尚的人格,就是和谐的人格,和谐的人格就是由和谐素质铸成的人格。
    经商者认为商场是和谐的,商场就是和谐的;经商者在商场中充满诡诈,商场对经商者来讲就是战场。商场是和谐还是弥漫着硝烟,取决于经商者的素质。
    所以,创业先做人,经商先做人。在和谐社会、和谐经济、和谐商场中创业、经商,要先培养经商者的和谐素质。
    培养经商者的和谐素质,提高经商者的修养水准,就必须探索人的多层次本质。
    人的本质有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
    首先是一般层次。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对称是人和整个大自然共有的自然本质,也是人的最深层的本质。既然追求平等是人与大自然的共有本质,因此它是无善无恶的。
    其次是特殊层次。在这个层次,人的本质是创造。有了创造能力,人们就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联合起来,互相合作。所以人性是善的,可以而且也应该做到自由、平等、博爱。
    最后是个别层次。人类除了互相合作的一面以外,还有互相争夺的一面。因此人性是善恶混。但互助合作的一面是更为深层的本质,它们虽然共同发生作用,但由于每个人的环境、地位、能力、修养不同,所以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互相合作的属性,有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互相争夺的属性。
    和谐经商是人性化经商。人的多层次本质分析为人性经济与人性化经商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由、平等、博爱的素质就是人的和谐素质,也就是经商者的和谐素质。
    经商先做人,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而且是经商成功的现实需要。


     2004.8.7    本文已收入《《经商先做人》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
    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冯友兰正确指出了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是超越精神。西方哲学的超越精神是“天人分离”,中国哲学的超越意识是“天人合一”。另一方面,冯友兰错误地认为,“天人分离”促进、“天人合一”限制了抽象逻辑与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这是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第一个悖论。因为任何逻辑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成果与证明,西方逻辑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不自觉地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第二个悖论:一方面,冯友兰正确指出了哲学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不因各个民族的语言不同而改变。另一方面,他试图统一中西哲学的方法,也只是以西统中,以西释中,不自觉地把中国哲学看成西方哲学的例证。
    造成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冯友兰对中西哲学只是静态的横向比较,而不是用五度空间的方法进行时空层次统一的融会整合。因此,他虽然正确指出了中西哲学范式的根本差异,却错误定位了中西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的相互关系及其社会功能。因此必须扬弃冯友兰。    
    中国哲学不是没有逻辑,而是蕴含了对称逻辑。对称逻辑历史地位高于抽象逻辑。对称思维,是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阴阳对立、义利统一、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称思维方式,是中国哲学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哲学的独特优势,同宇宙的对称发展规律有着天然的一致性。正是靠着对称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体制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生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辩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官学不分的一元社会结构。
    “天人合一”是和谐的思维结构。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和谐的社会结构的前提。在和谐社会中,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业——为“天人合一”的桥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学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将衍化为科学的对称逻辑,演化出对称哲学,并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天人合一”是和谐社会的思维框架。
    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哲学真正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对称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逻辑、逻辑发展的哲学,是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里作为博文发布的只是此文摘要,全文已收入《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胡军  主编


内容介绍:
2005年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哲学会、国际儒联、南阳市政府和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去世后至2005年其间共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研讨会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近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大学老校长、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著名作家宗璞,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本书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


目录:
一 冯学与中国文化
“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与功能
论冯友兰晚年的政治意识
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
心诚则灵:三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校务活动考略
新时期冯友兰先生的元哲学观初探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贵和哲学的一面旗帜
论冯友兰清代学术史观
中国哲学的魅力——读三联书店版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
经学时代下的清代学术观——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札记
“冯友兰哲学”与“张东荪哲学”
冯友兰哲学史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述评
二 冯学的治学方法
冯友兰唯物史观哲学方法论述评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言道方式
接着芝生师的“旧邦新命”继续讲——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当代哲学家的方法论反省——六种当代中国哲学创造转化代表性型态的分析
试析冯友兰之“辨名析理”
冯友兰的治学精神与“百家争鸣”——评1957年中国哲学史讨论
《新世训》与道家哲学
“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
建筑增加“不能算是学校对于社会之成绩”
三 冯学与哲学的现代化
“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诠释——论冯友兰先生《新世训》的现代价值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关于中哲史之“合法性”与“危机”问题——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
冯友兰与新实在论:在思维中重建经验
“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的宗教观
试析中国哲学的“新统”
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美学的一种比较研究
宗教、科学和思维
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
论冯友兰的晚期道家观
对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内容解读的比较研究
四 冯学的境界论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
天地境界和高峰体验的比较和会通
寻求你的虚旷的世界——天地境界与瓦尔登湖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通天地与任自然——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中的和道德行为之比较
五 《冯学通讯》摘录
口述历史同样需要严谨和规范——从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中所引的两句诗说起
给古人少许公平















分页: 298/301 第一页 上页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