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头衔是自己的名字
[
2006/09/01 11:00 | by admin ]

现在社会上时兴用各种头衔来包装,连名人也不例外。市场经济时期,按照某外国权威营销专家来讲,人也是产品,每个人也都在推销自己。因此,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进行包装,因而包装成了普遍现象。既然是普遍现象,就有规律可循,研究名人包装背后的规律,对于研究“包装”的规律有典型的意义。
真正的名人不但不需要包装,而且他们的名字本身还可以包装别人。“爱因斯坦”研究会会长,肯定是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头衔。光秃秃的诺贝尔奖,而不是诺贝尔爵士奖,成了科学的最高荣誉。
包装有不同的层次,头衔也有不同的层次。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连评初级职称都可以成为对他们的束缚。因为要评职称,就要听领导的话,而听领导的话,就将成为自己创造性思想的束缚,只是一般的人从实际出发,为了享有职称和待遇而宁愿“俯首甘为孺子牛”,自愿放弃思想的火花。对于那些大师来讲,只有作为科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才有可能成为他的思想的枷锁。我想,诺贝尔奖是绝对不会授给马克思的,马克思也不会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放弃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我国刚恢复学位制度不久,受“物以稀为贵”规律的支配,“博士”头衔显得比没有博士学位的“博导”还要来得光彩。在名片上印博导,恐怕比在名片上印博士要相形见绌。所以,如果博士也算名人,现在应该算是“历史”名人。许多人经常不得不在学问与头衔之间进行选择。虽然在坚持学问至上原则的前提下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头衔,但我相信这只是这些人在没有成为大师级人物时的过渡或进入大师大门而不得不用的敲门砖。一旦达到目的,他们将毫不犹豫的把所有头衔通通扔掉,剩下一个我就是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我,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我,“天马行空,独来独去”的我,最后进入“大智若愚”“大道无名”的境界。毕竟,能够在人类历史上刻下痕迹、并使一个人获得不朽声名的,是一个人的成就而不是头衔。
根据以上名人与包装关系的逻辑,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对名人进行分级:
一级名人(大师级人物),建立了新的科学范式,并因此改变了人类世界的图景。如牛顿、马克思、作为相对论创立者的爱因斯坦、哥白尼、康德、达尔文。这些人的名字本身就是对其名字的最好包装,如果在他们的名字前加上“院士”、“教授”等等头衔,不是对他们的褒扬,而是对他们的亵渎。爱因斯坦如果出外讲课,恐怕不要在宣传材料上印上一大堆的头衔。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源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和科学的坐标。所有头衔都是一定参照物的产物,而且要靠别人来授予。以别人为参照系创造出来的头衔对大师来讲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他们要取得惊世骇俗的独创性成就,恐怕要以牺牲这些头衔为前提。萨特之所以拒受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清高,不如说是为了强调自己思想的真正价值。
二级名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是目前科学的最高荣誉,不是科学的最高境界。最伟大的科学成果,必须能够经得起人类整体的历史的检验。以人类整体历史为参照系,诺奖有着不可超越的局限性。因此,大师级人物不一定能得诺贝尔奖,得诺贝尔奖的不一定够得上大师资格。总体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师级人物相比,还差一个档次。
三级名人,在原有科学范式里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些人用院士来包装。
四级名人,在原有科学范式里做出了一定的成就,这些人用教授、博导来包装。
五级名人,掌握了原有科学范式里的前沿成果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在原有科学范式里取得创造性成就的能力,这些人用博士来包装。
以创造性为统一标准衡量人的主体性,以人的主体性为统一标准衡量人的身价,以人的身价为统一标准衡量各种头衔的含金量。借目前的院士风波,研究名人与包装的关系,可以避免包装对人才的误导,有利于高扬人才的主体性,快速建立国民创新体系。
记住:最好的头衔是自己的名字。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真正的名人不但不需要包装,而且他们的名字本身还可以包装别人。“爱因斯坦”研究会会长,肯定是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头衔。光秃秃的诺贝尔奖,而不是诺贝尔爵士奖,成了科学的最高荣誉。
包装有不同的层次,头衔也有不同的层次。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连评初级职称都可以成为对他们的束缚。因为要评职称,就要听领导的话,而听领导的话,就将成为自己创造性思想的束缚,只是一般的人从实际出发,为了享有职称和待遇而宁愿“俯首甘为孺子牛”,自愿放弃思想的火花。对于那些大师来讲,只有作为科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才有可能成为他的思想的枷锁。我想,诺贝尔奖是绝对不会授给马克思的,马克思也不会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放弃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我国刚恢复学位制度不久,受“物以稀为贵”规律的支配,“博士”头衔显得比没有博士学位的“博导”还要来得光彩。在名片上印博导,恐怕比在名片上印博士要相形见绌。所以,如果博士也算名人,现在应该算是“历史”名人。许多人经常不得不在学问与头衔之间进行选择。虽然在坚持学问至上原则的前提下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头衔,但我相信这只是这些人在没有成为大师级人物时的过渡或进入大师大门而不得不用的敲门砖。一旦达到目的,他们将毫不犹豫的把所有头衔通通扔掉,剩下一个我就是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我,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我,“天马行空,独来独去”的我,最后进入“大智若愚”“大道无名”的境界。毕竟,能够在人类历史上刻下痕迹、并使一个人获得不朽声名的,是一个人的成就而不是头衔。
根据以上名人与包装关系的逻辑,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对名人进行分级:
一级名人(大师级人物),建立了新的科学范式,并因此改变了人类世界的图景。如牛顿、马克思、作为相对论创立者的爱因斯坦、哥白尼、康德、达尔文。这些人的名字本身就是对其名字的最好包装,如果在他们的名字前加上“院士”、“教授”等等头衔,不是对他们的褒扬,而是对他们的亵渎。爱因斯坦如果出外讲课,恐怕不要在宣传材料上印上一大堆的头衔。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源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和科学的坐标。所有头衔都是一定参照物的产物,而且要靠别人来授予。以别人为参照系创造出来的头衔对大师来讲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他们要取得惊世骇俗的独创性成就,恐怕要以牺牲这些头衔为前提。萨特之所以拒受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清高,不如说是为了强调自己思想的真正价值。
二级名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是目前科学的最高荣誉,不是科学的最高境界。最伟大的科学成果,必须能够经得起人类整体的历史的检验。以人类整体历史为参照系,诺奖有着不可超越的局限性。因此,大师级人物不一定能得诺贝尔奖,得诺贝尔奖的不一定够得上大师资格。总体上,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师级人物相比,还差一个档次。
三级名人,在原有科学范式里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些人用院士来包装。
四级名人,在原有科学范式里做出了一定的成就,这些人用教授、博导来包装。
五级名人,掌握了原有科学范式里的前沿成果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在原有科学范式里取得创造性成就的能力,这些人用博士来包装。
以创造性为统一标准衡量人的主体性,以人的主体性为统一标准衡量人的身价,以人的身价为统一标准衡量各种头衔的含金量。借目前的院士风波,研究名人与包装的关系,可以避免包装对人才的误导,有利于高扬人才的主体性,快速建立国民创新体系。
记住:最好的头衔是自己的名字。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