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摘要)
[
2006/11/30 11:15 | by admin ]
2006/11/30 11:15 | by admin ]
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冯友兰正确指出了中西哲学的根本不同是超越精神。西方哲学的超越精神是“天人分离”,中国哲学的超越意识是“天人合一”。另一方面,冯友兰错误地认为,“天人分离”促进、“天人合一”限制了抽象逻辑与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这是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第一个悖论。因为任何逻辑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成果与证明,西方逻辑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不自觉地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第二个悖论:一方面,冯友兰正确指出了哲学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不因各个民族的语言不同而改变。另一方面,他试图统一中西哲学的方法,也只是以西统中,以西释中,不自觉地把中国哲学看成西方哲学的例证。
造成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冯友兰对中西哲学只是静态的横向比较,而不是用五度空间的方法进行时空层次统一的融会整合。因此,他虽然正确指出了中西哲学范式的根本差异,却错误定位了中西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的相互关系及其社会功能。因此必须扬弃冯友兰。
中国哲学不是没有逻辑,而是蕴含了对称逻辑。对称逻辑历史地位高于抽象逻辑。对称思维,是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阴阳对立、义利统一、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称思维方式,是中国哲学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哲学的独特优势,同宇宙的对称发展规律有着天然的一致性。正是靠着对称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体制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生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辩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官学不分的一元社会结构。
“天人合一”是和谐的思维结构。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和谐的社会结构的前提。在和谐社会中,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业——为“天人合一”的桥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学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将衍化为科学的对称逻辑,演化出对称哲学,并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天人合一”是和谐社会的思维框架。
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哲学真正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对称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逻辑、逻辑发展的哲学,是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里作为博文发布的只是此文摘要,全文已收入《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胡军 主编
内容介绍:
2005年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哲学会、国际儒联、南阳市政府和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去世后至2005年其间共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研讨会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近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大学老校长、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著名作家宗璞,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本书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
目录:
一 冯学与中国文化
“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与功能
论冯友兰晚年的政治意识
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
心诚则灵:三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校务活动考略
新时期冯友兰先生的元哲学观初探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贵和哲学的一面旗帜
论冯友兰清代学术史观
中国哲学的魅力——读三联书店版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
经学时代下的清代学术观——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札记
“冯友兰哲学”与“张东荪哲学”
冯友兰哲学史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述评
二 冯学的治学方法
冯友兰唯物史观哲学方法论述评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言道方式
接着芝生师的“旧邦新命”继续讲——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当代哲学家的方法论反省——六种当代中国哲学创造转化代表性型态的分析
试析冯友兰之“辨名析理”
冯友兰的治学精神与“百家争鸣”——评1957年中国哲学史讨论
《新世训》与道家哲学
“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
建筑增加“不能算是学校对于社会之成绩”
三 冯学与哲学的现代化
“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诠释——论冯友兰先生《新世训》的现代价值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关于中哲史之“合法性”与“危机”问题——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
冯友兰与新实在论:在思维中重建经验
“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的宗教观
试析中国哲学的“新统”
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美学的一种比较研究
宗教、科学和思维
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
论冯友兰的晚期道家观
对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内容解读的比较研究
四 冯学的境界论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
天地境界和高峰体验的比较和会通
寻求你的虚旷的世界——天地境界与瓦尔登湖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通天地与任自然——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中的和道德行为之比较
五 《冯学通讯》摘录
口述历史同样需要严谨和规范——从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中所引的两句诗说起
给古人少许公平
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第二个悖论:一方面,冯友兰正确指出了哲学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不因各个民族的语言不同而改变。另一方面,他试图统一中西哲学的方法,也只是以西统中,以西释中,不自觉地把中国哲学看成西方哲学的例证。
造成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的内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冯友兰对中西哲学只是静态的横向比较,而不是用五度空间的方法进行时空层次统一的融会整合。因此,他虽然正确指出了中西哲学范式的根本差异,却错误定位了中西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的相互关系及其社会功能。因此必须扬弃冯友兰。
中国哲学不是没有逻辑,而是蕴含了对称逻辑。对称逻辑历史地位高于抽象逻辑。对称思维,是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阴阳对立、义利统一、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对称思维方式,是中国哲学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哲学的独特优势,同宇宙的对称发展规律有着天然的一致性。正是靠着对称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体制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生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辩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官学不分的一元社会结构。
“天人合一”是和谐的思维结构。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是建立和谐的社会结构的前提。在和谐社会中,以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创业——为“天人合一”的桥梁,吸收西方抽象哲学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将衍化为科学的对称逻辑,演化出对称哲学,并促进科学的极大发展。“天人合一”是和谐社会的思维框架。
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哲学真正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学的统一。对称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逻辑、逻辑发展的哲学,是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里作为博文发布的只是此文摘要,全文已收入《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胡军 主编
内容介绍:
2005年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哲学会、国际儒联、南阳市政府和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去世后至2005年其间共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研讨会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近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大学老校长、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著名作家宗璞,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本书收录了这次研讨会上的经典论文。
目录:
一 冯学与中国文化
“圣贤之后”的人生追寻——《新世训》的伦理学意义与功能
论冯友兰晚年的政治意识
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新事论》的民族文化情结
心诚则灵:三论中国学者的中国气派——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校务活动考略
新时期冯友兰先生的元哲学观初探
冯友兰先生是当代贵和哲学的一面旗帜
论冯友兰清代学术史观
中国哲学的魅力——读三联书店版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
经学时代下的清代学术观——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札记
“冯友兰哲学”与“张东荪哲学”
冯友兰哲学史著作中的美学思想述评
二 冯学的治学方法
冯友兰唯物史观哲学方法论述评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的言道方式
接着芝生师的“旧邦新命”继续讲——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当代哲学家的方法论反省——六种当代中国哲学创造转化代表性型态的分析
试析冯友兰之“辨名析理”
冯友兰的治学精神与“百家争鸣”——评1957年中国哲学史讨论
《新世训》与道家哲学
“我的书怎么是无所谓呢?”
建筑增加“不能算是学校对于社会之成绩”
三 冯学与哲学的现代化
“天人合一”与对称哲学——从冯友兰中西哲学观看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理性化诠释——论冯友兰先生《新世训》的现代价值
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
关于中哲史之“合法性”与“危机”问题——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
冯友兰与新实在论:在思维中重建经验
“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的宗教观
试析中国哲学的“新统”
冯友兰“天地境界说”与马斯洛“自我实现论”比较研究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美学的一种比较研究
宗教、科学和思维
中国哲学的第三次大综合
论冯友兰的晚期道家观
对胡适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内容解读的比较研究
四 冯学的境界论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
天地境界和高峰体验的比较和会通
寻求你的虚旷的世界——天地境界与瓦尔登湖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兼论王国维的艺术境界
通天地与任自然——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中的和道德行为之比较
五 《冯学通讯》摘录
口述历史同样需要严谨和规范——从何兆武先生《上学记》中所引的两句诗说起
给古人少许公平
管理成功学(五):我对MBO的看法
[
2006/11/20 11:14 | by admin ]
2006/11/20 11:14 | by admin ]
现在炒得很热的MBO即管理层收购问题,本人认为,只要放在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考察就会得到迎刃而解。应该把管理层收购建立在完善的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规范,使之成为整个劳动力产权制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建立在内部人控制的基础上,成为管理者拍卖国有资产的一个环节。离开了建立劳动力产权制度,国有资产要么一放就乱,拍卖甚至变相侵吞了事;要么一抓就死,回到计划经济老路。建立完善劳动力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
消费、分配、流通、生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市场不相信“外部性”;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任何一个部门都是生产领域,都在对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起直接间接的作用。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功能,更不是某个生产要素。公正与效益有内在的统一性;社会公正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速度。
2004.7.9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消费、分配、流通、生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市场不相信“外部性”;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任何一个部门都是生产领域,都在对精神产品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起直接间接的作用。生产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功能,更不是某个生产要素。公正与效益有内在的统一性;社会公正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速度。
2004.7.9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管理成功学(四):当今世界谁骗谁
[
2006/11/10 11:12 | by admin ]
2006/11/10 11:12 | by admin ]
有一个人来到上帝面前说有人骗了他。
上帝问他:“你怎样受骗的呢?”这个人说:“他说他能够把任何一种金属变成金子。他做给我看了,我亲眼看见了事情的发生,千真万确。他劝我把所有的金子带来,他能使它变成十倍的金子。因此我带来了我所有的金银首饰,而他竟然拿着这些逃走了。”
上帝晓谕他:“是你的贪婪骗了你,责任不完全在别人身上。你是贪婪的,而贪婪是愚蠢的。也就是你希望你的金银首饰变成十倍多的那个念头骗了你。别人只不过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你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他不骗你,你也会被别的人骗,终有一天你的贪婪会使你受骗。”
赚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当然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只想不劳而获,这种念头未免过于简单了一点。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人被骗走财物,这些人虽然值得同情,然而他们受骗的动机(想不劳而获)却又可悲,如果这些人不存贪欲之心,又怎能令骗子如愿以偿呢?
有人想骗你,这说明你有某种倾向希望受骗。如果某人对你撒谎,这意味着你和谎言有某种亲和力。一个真实的人不可能受骗,一个生活在真实中的人不可能成为说谎者的牺牲品。
想不劳而获的人,只要有利可图,就连对方是魔鬼都愿以上宾招待。虽然金钱的魔力“可使鬼推磨”,但这种鬼却有点惹不得,它会害得人一蹶不振。所以,想赚钱的人还是确定自己的着眼点,凭自己的劳动和力量去求取。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即使真的掉在你脚下,那也只是骗子为你设下的陷阱而己。
经商的人有两大类:干事业的与仅仅想发财的。如果经商只是想发财,就特别容易被人骗甚至要去骗人。既想发财又不想被骗或骗人,就必须以创业的心态经商,把人格看成创业的最大资本,在提高自身素养上比别人下更多的工夫。
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学会做人。但经商先做人,更有意义。
2004.7.7 本文已收入《经商先做人》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
上帝问他:“你怎样受骗的呢?”这个人说:“他说他能够把任何一种金属变成金子。他做给我看了,我亲眼看见了事情的发生,千真万确。他劝我把所有的金子带来,他能使它变成十倍的金子。因此我带来了我所有的金银首饰,而他竟然拿着这些逃走了。”
上帝晓谕他:“是你的贪婪骗了你,责任不完全在别人身上。你是贪婪的,而贪婪是愚蠢的。也就是你希望你的金银首饰变成十倍多的那个念头骗了你。别人只不过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你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他不骗你,你也会被别的人骗,终有一天你的贪婪会使你受骗。”
赚钱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当然无可厚非。可是有些人只想不劳而获,这种念头未免过于简单了一点。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人被骗走财物,这些人虽然值得同情,然而他们受骗的动机(想不劳而获)却又可悲,如果这些人不存贪欲之心,又怎能令骗子如愿以偿呢?
有人想骗你,这说明你有某种倾向希望受骗。如果某人对你撒谎,这意味着你和谎言有某种亲和力。一个真实的人不可能受骗,一个生活在真实中的人不可能成为说谎者的牺牲品。
想不劳而获的人,只要有利可图,就连对方是魔鬼都愿以上宾招待。虽然金钱的魔力“可使鬼推磨”,但这种鬼却有点惹不得,它会害得人一蹶不振。所以,想赚钱的人还是确定自己的着眼点,凭自己的劳动和力量去求取。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即使真的掉在你脚下,那也只是骗子为你设下的陷阱而己。
经商的人有两大类:干事业的与仅仅想发财的。如果经商只是想发财,就特别容易被人骗甚至要去骗人。既想发财又不想被骗或骗人,就必须以创业的心态经商,把人格看成创业的最大资本,在提高自身素养上比别人下更多的工夫。
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学会做人。但经商先做人,更有意义。
2004.7.7 本文已收入《经商先做人》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
管理成功学(三):经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
2006/10/31 11:11 | by admin ]
2006/10/31 11:11 | by admin ]
企业的边界问题是全球经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我认为要解开这个“猜想”,首先要从企业的性质入手,在此基础上搞清楚企业的各种关系;其中主要的是有形与无形的关系。
现代企业的性质,是通过企业家的创业和管理活动,使游资和其他生产要素以经营权为中心直接结合,更快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系统,有自己特定的“系统质”与系统功能。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誉经济,协议(合同)集中体现了信誉和法制的统一。所以,组建企业也必须通过协议来进行。企业是借契约关系组成的开放系统,所以企业总体上没有有形的边界。企业边界在整体上是无形的,但并不等于说企业的边界是模糊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企业有着无形的,然而是明确的边界。
要明确企业的边界,首先必须明确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法律关系。正像男女虽然同居,但只要未经婚姻登记就不是家庭,也不存在家庭的边界一样,企业的边界就是经过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这个经营范围就是法律认可或划定的企业的边界。这个边界是弹性的、无形的、并且是可以变动的。
二是契约关系,也即合作关系。合作关系靠体现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关系来联结,但不同的合约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了不同的合作关系,不同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合作双方关系的不同性质。其中最根本的是企业内部合作关系和外部合作关系的不同。如果笼统的把企业看成是合约关系,将混淆了企业内外关系的不同,造成企业边界模糊。企业是经过工商登记的具有人格化的法人经济实体,这个实体内部的合作(合约)关系和外部的合作(合约)关系是本质不同的。当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但在既定条件下,在转化(如企业合并)之前(即使是在转化过程中,甚至这种合作就是为转化创造条件),它们之间的界限还是明确的。所以,这里要区分两种合作:一是企业内部的合作;二是企业外部的合作。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同企业外部的契约关系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只是合作关系的纽带之一,而后者则是合作关系的惟一纽带。前者除了契约,还有企业文化、人文关系与团队精神,后者则仅局限于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企业的边界就是企业内部合作关系和外部合作关系的界限。这个界限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因为合同大家都可以用肉眼看到,而合同所体现的关系的性质,则看不见,摸不着。
三是组织关系。区别企业合作关系内部和外部的标准,要看产生关系的实体——生产要素是属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而区别要素是内部还是外部,要看这些要素能否通过企业自身来组织。自组织与他组织,构成了企业作为系统的内外区别;作为自组织关系的边界,就是企业的边界。这个边界有的有形(如工厂的围墙),有的无形(如营售网络)。
四是行政关系。即企业老板和法人代表的形成过程及权力空间。老板和法人代表的定义、角色定位、产生过程、权力范围,不同性质的企业是不一样的。
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只有一个法人代表。不同点在于:①前者只有一个老板,后者则有多个老板,所有股东严格地来说都是老板;②前者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等同,老板不拿工资,因此拿工资和打工可以划等号,后者则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参与管理的老板也拿工资,在这里拿工资的不一定是打工的;③前者法人代表一定是老板,后者则可以选择有经营管理能力、但不一定是股东的人当法人代表;④前者法人代表是预定的,后者法人代表由选举产生。
法人代表由选举产生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民主,而这种“利”只有在股份公司成立并运转一段时间后才能形成。“弊”在于拉帮结派,很多股份制企业虽有好项目、好前景,但由于大家都想当法人代表,因而往往第一任法人代表在产生出来前可能就作鸟雀散,企业不能成立,大家只能望“项目”而兴叹。必须综合两种类型企业法人代表产生渠道的优点:先预定作为龙头企业的民营企业的法人代表为即将成立的股份公司的法人代表以避免争执,作为过渡;等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并顺利运转一个任期后,再由全体股东(或股东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前,发起人可对该预定法人代表作全面了解,合得来就加盟,合不来就免谈。
从法人代表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以法人代表为代表的企业老板或管理者的权力空间,就是企业的边界。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企业的边界下一个定义:企业的边界就是企业自组织的经营活动范围的边界。契约关系只是企业边界的内涵之一,而不是企业边界的全部内涵。
对于企业的有形边界,可以通过感官来反馈;对于企业的无形边界,只能通过思维来把握。要认识企业的边界,二者不能偏废。而企业的边界问题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我猜想可能是由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思维方式所致。
2004.6.7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现代企业的性质,是通过企业家的创业和管理活动,使游资和其他生产要素以经营权为中心直接结合,更快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生的经济组织。企业是系统,有自己特定的“系统质”与系统功能。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誉经济,协议(合同)集中体现了信誉和法制的统一。所以,组建企业也必须通过协议来进行。企业是借契约关系组成的开放系统,所以企业总体上没有有形的边界。企业边界在整体上是无形的,但并不等于说企业的边界是模糊的。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企业有着无形的,然而是明确的边界。
要明确企业的边界,首先必须明确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法律关系。正像男女虽然同居,但只要未经婚姻登记就不是家庭,也不存在家庭的边界一样,企业的边界就是经过工商登记的经营范围,这个经营范围就是法律认可或划定的企业的边界。这个边界是弹性的、无形的、并且是可以变动的。
二是契约关系,也即合作关系。合作关系靠体现权利义务关系的合约关系来联结,但不同的合约关系,体现了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体现了不同的合作关系,不同的合作关系体现了合作双方关系的不同性质。其中最根本的是企业内部合作关系和外部合作关系的不同。如果笼统的把企业看成是合约关系,将混淆了企业内外关系的不同,造成企业边界模糊。企业是经过工商登记的具有人格化的法人经济实体,这个实体内部的合作(合约)关系和外部的合作(合约)关系是本质不同的。当然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但在既定条件下,在转化(如企业合并)之前(即使是在转化过程中,甚至这种合作就是为转化创造条件),它们之间的界限还是明确的。所以,这里要区分两种合作:一是企业内部的合作;二是企业外部的合作。企业内部的契约关系同企业外部的契约关系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只是合作关系的纽带之一,而后者则是合作关系的惟一纽带。前者除了契约,还有企业文化、人文关系与团队精神,后者则仅局限于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企业的边界就是企业内部合作关系和外部合作关系的界限。这个界限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因为合同大家都可以用肉眼看到,而合同所体现的关系的性质,则看不见,摸不着。
三是组织关系。区别企业合作关系内部和外部的标准,要看产生关系的实体——生产要素是属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而区别要素是内部还是外部,要看这些要素能否通过企业自身来组织。自组织与他组织,构成了企业作为系统的内外区别;作为自组织关系的边界,就是企业的边界。这个边界有的有形(如工厂的围墙),有的无形(如营售网络)。
四是行政关系。即企业老板和法人代表的形成过程及权力空间。老板和法人代表的定义、角色定位、产生过程、权力范围,不同性质的企业是不一样的。
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只有一个法人代表。不同点在于:①前者只有一个老板,后者则有多个老板,所有股东严格地来说都是老板;②前者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等同,老板不拿工资,因此拿工资和打工可以划等号,后者则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对分离,参与管理的老板也拿工资,在这里拿工资的不一定是打工的;③前者法人代表一定是老板,后者则可以选择有经营管理能力、但不一定是股东的人当法人代表;④前者法人代表是预定的,后者法人代表由选举产生。
法人代表由选举产生有利也有弊。利在于民主,而这种“利”只有在股份公司成立并运转一段时间后才能形成。“弊”在于拉帮结派,很多股份制企业虽有好项目、好前景,但由于大家都想当法人代表,因而往往第一任法人代表在产生出来前可能就作鸟雀散,企业不能成立,大家只能望“项目”而兴叹。必须综合两种类型企业法人代表产生渠道的优点:先预定作为龙头企业的民营企业的法人代表为即将成立的股份公司的法人代表以避免争执,作为过渡;等股份公司正式成立并顺利运转一个任期后,再由全体股东(或股东代表)民主选举产生。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前,发起人可对该预定法人代表作全面了解,合得来就加盟,合不来就免谈。
从法人代表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以法人代表为代表的企业老板或管理者的权力空间,就是企业的边界。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企业的边界下一个定义:企业的边界就是企业自组织的经营活动范围的边界。契约关系只是企业边界的内涵之一,而不是企业边界的全部内涵。
对于企业的有形边界,可以通过感官来反馈;对于企业的无形边界,只能通过思维来把握。要认识企业的边界,二者不能偏废。而企业的边界问题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我猜想可能是由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思维方式所致。
2004.6.7 本文已收入《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成功管理学(五):让幸福成为经济的指标
[
2006/10/20 11:10 | by admin ]
2006/10/20 11:10 | by admin ]
幸福应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幸福经济”虽然还没有纳入经济学教科书,但准确衡量幸福感的标准可能在企业和政府中得到广泛应用。许多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将“职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挂在嘴上。近几十年来,以国内生产总产值来衡量的发达国家的经济产出显著增长,但人们却没觉得比以往幸福多少。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和幸福感之间不再有联系的话,为什么政府政策还要致力于让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上升轨迹?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让幸福成为全面的生活质量指标。我希望多年以后,这个指标能与国内生产总值一样重要。绿色GDP不但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包括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自己的和谐。只要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都和谐了,才有幸福。首先要从企业做起。有幸福的人才有幸福的企业,有幸福的企业才有幸福的经济,有幸福的经济才有经济的切实增长。
幸福经济,既是经济学范式,也是管理模式,还是经济增长方式。全新的经济学范式,可以转化为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还可以转化为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范式向模式的转化,模式向方式的转化,本身就是这一全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与组成部分。
本文已收入《幸福经济》,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幸福经济,既是经济学范式,也是管理模式,还是经济增长方式。全新的经济学范式,可以转化为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还可以转化为全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范式向模式的转化,模式向方式的转化,本身就是这一全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与组成部分。
本文已收入《幸福经济》,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