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49/301 第一页 上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算法本身就是最根本的算力
——Deepseek的方法论启示

Deepseek的方法论启示:计算机算力不完全由芯片技术和大数据底层架构线性决定,由中华民族整体性、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决定的算法,将改变由芯片决定算力的“摩尔定律”,在新的赛道上把算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新的算法中,算力,就是数据处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再生的能力。算力是数字化平台各个要素、环节、结构的整体功能,不是某个要素、环节、结构的功能。算力广义包括人脑处理信息能力。提高算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芯片的功能。正因为算力是系统工程,所以为算力新赛道提供了可能。设计、实现算力新赛道,为算力新赛道开拓更广阔的空间,需要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乃至哲学理论基础,而不仅仅是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技术。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对称、非线性、复杂系统论思维方式,对称经济学、智慧经济学、对称平衡论、信息控制论及其理论基础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五维空间理论为建立新算法、开辟算力新赛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工具。


陈世清:为什么旧的数学范式共同体拒绝承认第三次数学危机已经解决?
——为什么旧的数学范式共同体拒绝承认姜萍定理@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确立数学的主体性原则,将是数学发展史上的最大的范式革命——数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第三次数学危机及其解决,证明了数学主体性的历史必然性。姜萍定理,确认了数学主体性的现实性。旧的数学范式共同体和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之所以拒绝承认姜萍全球12名的考试成绩,就和他们拒绝承认第三次数学危机已经解决一样,都是因为旧的数学范式共同体把数学看成全客体的“硬科学”,既符合旧的范式共同体靠刷题取得奥数冠军的需要,也符合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关门卖学分应试教育模式的需要。

什么是第三次数学危机?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1854—1912)于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家会议上夸耀道:“现在可以说,(数学)绝对的严密性是已经达到了”。然而,事隔不到两年,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罗素(1872—1970)即宣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集合论是自相矛盾的,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严密性,史称“罗素悖论”。

1918年,罗素把这个悖论通俗化,称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的发现,无异于晴天劈雳,把人们从美梦中惊醒。罗素悖论以及集合论中其它一些悖论,深入到集合论的理论基础之中,从而从根本上危及了整个数学体系的确定性和严密性。于是在数学和逻辑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形成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

“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用对称逻辑主客体统一的理论和方法解“罗素悖论”:理发师要给“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个广告语中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他可以为之服务并且可以从对方身上盈利的人,所以广告语中“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这个集合显然不包括他自己。这个悖论之所以会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对象和这个广告语本意不包括的对象的区别,把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不包括作广告本人的对象集合,抽象化为也包括作广告的人本身。而这种主客体对象的混淆、把这种不包括主体在内的对象的集合错误地认为也包括主体在内,源于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集合论没有主客体区分这个概念, 而这又源于传统形式逻辑没有主客体区分,所以很容易把主客体混为一谈造成对象的混淆而陷于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集合论悖论”是同义语,都是所谓的“数学悖论”。

“数学悖论”或第三次数学危机及其解决证明:

1、数学本身不是纯客体的抽象科学,而是主客体统一的具体科学。

2、数学本质上是应用逻辑,是对实践有用的推导方法。数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论。不管是实数还是虚数,有理数还是无理数,无穷小还是无穷大,不管这些数学概念有没有客观对应的实物,都能推导出对人类实践有用的、实实在在的结果,都能成为对人类实践有用的工具。

3、不懂逻辑、不懂数学方法论、对数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数学当做独立的知识体系靠死记硬背取得高分、靠刷题取得高分的奥数金奖获得者、数学博士-教授,不是、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数学家。

4、对称逻辑使逻辑由抽象逻辑向具体逻辑转化,由抽象科学的逻辑基础向具体科学的逻辑基础转化,使像经济学这样的具体科学也可以成功地应用数学,不但解决了数学体系内部的悖论,而且解决了数学和实践应用之间的悖论,使数学成为闭环的具体科学体系,从而实现了数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5、从形式逻辑到对称逻辑不但实现了逻辑学范式转换,也实现了数学范式转换;解开罗素悖论、解决数学危机的对称逻辑是新的逻辑学范式,也是新的数学范式。对称逻辑的创立者不但是真正的逻辑学家,而且是真正的数学家。

姜萍定理——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带来学习高效率的定理及偏微分方程主客体不可分的本质特征,也同样证明了数学的主体性原理,证明了用对称逻辑主客体对称方法解数学悖论的可行性,证明了人类第三次数学危机已经通过确立数学的主体性原则得到解决。

那为什么主流数学界迄今不承认人类第三次数学危机已经解决?

1、旧的数学范式共同体思维方式无法理解数学的主体性原则。

2、旧的数学范式共同体利益机制无法接受数学的主体性原则,无法接受民科创立的对称逻辑和姜萍定理解决数学悖论,无法承认自己长期解决不了的数学悖论居然被民科解决的现实。

3、承认人类第三次数学危机已经解决,承认数学的主体性,将否认数学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对关门卖学分的教育产业化政策不利,而旧的数学范式共同体往往也就是旧的教育范式共同体。

陈世清:用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反证“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五)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四十二):案例说理(109)@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波普,西方现代经验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核心观点,是真正的科学都是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只有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学说才是科学,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学说都不是科学或是伪科学。所以波普的经验主义哲学也被称之为“经验证伪主义”或“证伪主义”哲学。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一,是混淆了“必然判断”和“全称判断”。“必然判断”都是“全称判断”,但“全称判断”不一定都是“必然判断”。“人都是要死的”,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天鹅都是白色的”,只是全称判断,不是必然判断。只是全称判断、不是必然判断的,可以证伪。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的,不可能被证伪。而真正的科学,都既是必然判断、也是全称判断;所以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证伪。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二,是混淆了“不可证伪”和“不可证实”。宗教等非科学不可证伪,但也不可证实。科学不可证伪,但可以证实。把科学不可证伪和宗教不可证伪混为一谈,认为不可证伪的是宗教、玄学,是诡辩。

波普“证伪主义”哲学的要害之三,是混淆了“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波普之所以把必然判断和全称判断混为一谈,用全称判断可证伪推断必然判断可证伪,是因为他混淆了“现象的认识”和“本质的认识”、“经验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必然判断属于本质的、理性的认识,全称判断属于经验的、感性的认识。建立在感性经验认识基础上的全称判断可证伪,不等于建立在理性、本质认识基础上,属于必然判断的全称判断可证伪。波普的“证伪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经验证伪主义”,就是因为他的经验主义哲学。

为什么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哲学能够在现在的大学大行其道,使“科学可证伪”成为现在大学校园的流行观念?因为:

1、应试教育模式靠死记硬背取得学分的大学生无法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的认识和现象的认识,也就无法区分作为现象认识的全称判断和作为本质认识的必然判断、作为必然判断的全称判断,凭着自己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全称判断可证伪;既然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全称判断,所以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可证伪。

2、应试教育模式靠死记硬背取得学分的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管是“概念”还是“理论”,由于缺乏头脑中概念的内在联系,缺乏对科学本质、科学规律的把握,所以这些“概念”“理论”在大学生的头脑里实际上只是名词,而不是真正的“概念”、“理论”。没有成为概念、不能成为概念的“名词”只是符号,不是真正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不是真正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没有实际价值,轻易就会被实践所证伪。一旦这些只是符号的假的“知识”被证伪,这些大学生就以为科学可证伪。

3、现在大学通行“天下文章一大抄”+查重率技术处理+SCI的“科研模式”与“学术评价模式”,用这样的科研模式”与“学术评价模式”产生的“科研成果”极易被证伪,鼓吹“科学可证伪”可以为伪科研、伪学术披上合法合理的外衣,为伪科研、伪学术、假论文骗取国家天文数字的科研经费提供道德出口。

为什么反姜萍的“高学历学霸”自诩很懂数学却在根本无法形成逻辑闭环的情况下信誓旦旦东拉西扯扑风捉影指责姜萍作弊造假?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既然科学都可以证伪,指责姜萍作弊造假当然不需要不可证伪的充分证据与能够形成逻辑闭环的证明。

所以,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不成立,秉持波普的“经验证伪主义”信念的“高学历学霸”对姜萍的可证伪的指责不成立,“姜萍考试成绩作弊造假”这个命题不成立,“姜萍定理”可以成立。

陈世清: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反证“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四)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四十一):案例说理(108)@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家,他的经典名言:语言即世界,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 ,代表了他的哲学核心思想。他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或并非客观的世界,而是听别人所描述的,再经过自己思维处理后所形成的世界。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不是真实和客观的,他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或也不是真实和客观的。

世界即语言,语言即世界。公元5世纪日本武烈天皇为了封亲生母亲春日大娘为皇后,避免遭到全国上下的乱伦指责,就把春日大娘改为春日小娘,认为只要把母亲的名字改一下就不是同一个人,就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的诠释和注解。

这是把人的思维归结为语言,否定了人的思维是逻辑,逻辑是思维的语言形式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内容的统一这一哲学、科学学的基本原理。仅仅语言不能反映客观世界,语言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作为语言形式和思维内容统一的概念、判断、推理才能反映真实的客观世界。语言形式(符号)是可变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内容是不变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内容的对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变的。

日本武烈天皇把亲生母亲春日大娘改名为春日小娘,不能改变春日大娘和春日小娘是同一个人、都是他的亲生母亲这个客观事实,也不能改变他把亲生母亲封为皇后这一乱伦事实。

所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根本上是错的。

近来之所以突然炒作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把维特根斯坦捧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因为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要为自己的“查重率”审查作为科研的目标和指标提供理论依据,为自己用查重率+SCI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提供合法性基础。在教育产业既得利益集团看来,既然论文是由文字组成,那么只要把“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文章经过查重率的技术处理,就是科研工作的全部内容;查重率处理的技术水平高低和论文水平高低、科研成果大小成正比。

同时,世界知识化、知识语言化、语言符号化,可以证明英语水平和学术水平可以划等号,能够讲一口流利英语、一会儿英语一会儿汉语、一会儿英语夹汉语一会儿汉语夹英语的人学术水平最高。同时,可以为刷题水平等于学术水平、学历高低等于学力高低、理论脱离实际的关门卖学分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产业化政策提供合法合理的哲学依据。

还有,把名词和概念混为一谈,可以为炒概念、把“新结构经济学”名词和“新结构经济学”概念划等号并进一步把“新结构经济学”名词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划等号、把“新结构经济学”认定为中国第一个原创经济学理论提供哲理支撑与科学根据。

此外,确立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权威地位和真理标准,可以把姜萍考卷中的符号不规范看成姜萍不懂数学和考试作弊造假的充分条件,为自己对姜萍作弊造假的指责完成逻辑闭环。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荒谬性证明:姜萍考卷中的符号不规范不能证明姜萍不懂数学作弊造假。姜萍定理可以成立。

陈世清:用“钱学森之问”证明“姜萍定理”——“姜萍定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十三)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四十):案例说理(107)@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甚至感慨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大师相比,对此给出两点意见,其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其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对此,本人认为:

首先,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杰出人才”是学校培养的,古今中外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一个“杰出人才”,所谓“学校培养杰出人才”本身是一个伪命题。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杰出人才”,包括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诗人是学校培养的。李白是学校培养的吗?诸葛亮是学校培养的吗?庞统是学校培养的吗?孙滨、吴起是学校培养的吗?韩信是学校培养的吗?刘邦是学校培养的吗?刘伯温是学校培养的吗?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是学校培养的吗?高尔基是学校培养的吗?世界三大宗教创始人是学校培养的吗?拿破仑是学校培养的吗?达尔文是学校培养的吗?马克思、恩格斯是学校培养的吗?毛泽东是学校培养的吗?牛顿、爱因斯坦这两大科学家代表人物是学校培养的吗?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杰出人才”用现在的标准都属于“不好好学习”的“民科”、“学历文盲”。

其次,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使“杰出人才”成为杰出人才的哲学思想、科学成果、治国方略、军事谋略、文学艺术成就,即文韬武略,是大学创造的。不管是《周易》,还是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孙子的兵法,诸葛亮的《隆中对》,李白的诗、李煜的词,唐伯虎的画,王勃的《滕王阁序》,世界的三大宗教,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牛顿的宇宙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陈世清的《对称逻辑》、《对称经济学》、《对称哲学》、《对称管理学》、信息控制论、五维空间理论,没有一个是大学创造的。

第三,中国的大学和其他国家的大学、1949年以后的大学和1949年以前的大学没有本质的区别,本质上都是学分-学历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应试教育模式这个参照系中,只是50步和100步的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虽然月有阴晴圆缺,但总体上西方大学头顶上的月亮不会比中国大学头顶上的月亮更圆。

第四,不否认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大学是用杰出人才创造的知识培养教师、医师、律师、会计师、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软件工程师、保险精算师、金融工程师等等这样的专业人才的,不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也就是说,学校是传播知识的,而不是创造知识的,也不是培养创造知识的杰出人才的。所谓“学历”,就是学习低学历、无学历的“杰出人才”创造出来的知识的“经历”;人类文明史,就是低学历、无学历的“杰出人才”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培养一批又一批“高学历学霸”的历史。要培养创造知识的杰出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全世界通行的以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教育范式,重构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学校充其量只能培养包括“高学历学霸”在内的专业人才,不能培养真正成名成家的杰出人才;真正杰出的,创新性、战略性、创造历史、彪炳史册、青史留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要靠科学设计的、与学校“学历”脱钩的学术体制、学位体制、科举制度来培养。从逻辑和历史经验来看,科学设计的学术体制、学位体制、科举制度与学校“学历”脱钩的程度,和培养杰出的创新性人才的可能性大小成正比。

所以,以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教育范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学历学霸”用学校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固化思维模式“质疑”姜萍不成立,根本不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专业人才”指责有可能成为杰出人才的准杰出人才“作弊造假”是滑天下之大稽。也许姜萍迄今还不能算真正的“杰出人才”,但用新的教育范式标准,“姜萍定理”可以成立。只有不受应试教育模式束缚、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的姜萍才有可能成为数学家、成为创新性的真正的杰出人才;而那些固守应试教育模式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不知天高地厚的“高学历学霸”成为真正的杰出人才可能性为零。
分页: 49/301 第一页 上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