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58/301 第一页 上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从物理学现代发展看数学的发展方向


物理学的发展,本质上是空间观的发展。迄今为止,物理学(物理空间观)的发展经过三维空间(长-宽-高即立体三维空间)观→四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一维,爱因斯坦“相对论”创立)观→五维空间(三维空间+时间一维+层次一维,陈世清“对称哲学”、“对称逻辑学”创立)。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从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四维空间观向陈世清创立的五维空间观发展。

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即五维空间。所以传统三维空间+ 时间+层次统一的空间理论,是继传统物理学三维空间观、爱因斯坦相对论四维空间观后空间观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时间、空间、层次统一的五维空间关系是宇宙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以五维空间结构存在;这五维空间的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时间、空间、层次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的。事物就是通过这五维空间的相互转化来实现发展的。五维空间结构的对称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必备的基本方法。

从三维空间观,到四维空间观,再到五维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五维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维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维的,五维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维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维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维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维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维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维空间方法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

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维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五维空间模式就是根据五维空间理论和方法建构起来的模型与发展模式。 五维空间观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维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维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维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维空间观的本质,五维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维空间观。

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隐含的悖论,也可以看出从相对论四维空间观向五维空间观转化的必然性。爱因斯坦相对论隐含的悖论,有孪生子佯谬、伸缩的尺悖论。

孪生子佯谬是一个与相对论有关的悖论。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就是引进了一个定律,用C表示恒定的真空光速,把它纳入自然常数之列,作为不可达到的最高临界速度。根据光速恒定,引出了相对论的两个著名的\"佯谬\",它们曾经被人嘲讽为相对论的\"荒诞无稽\"的结论。\"孪生兄弟佯谬\"是指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根据这一结论,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果:一个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的人,当他返回地球的时候,就会比生活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年轻。因为他的生物钟,比留在地球上的人要慢。尽管目前的宇宙飞船还远远达不到接近光速的速度。在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确立以前,牛顿定律是速度远远小于光速条件下的定律,机械自然观统驭着人们的空间想象,因此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爱因斯坦关于时间相对论化的概念是崭新的,它取缔了牛顿\"绝对时间\"的概念,使\"绝对运动\"概念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用对称逻辑解孪生子佯谬悖论:这个悖论的根源在于:爱因斯坦一样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这两个不同概念。参照系——\"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的快慢只能是相对于人而言,因而具有主观的特征;而惯性系\"绝对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的生物钟取决于绝对时间而不是取决于相对时间,哥哥的生物钟不会因为以快速运动为参考系的钟比静止参考系中的钟走得慢,而比弟弟的生物钟走得慢;哥哥也不会因为乘飞船按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旅行一段时间后变得比弟弟年轻。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参照系,牛顿\"绝对时间\"属于宇宙惯性系,只要把参照系和惯性系区别开来,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理论与牛顿\"绝对时间\"理论两者并不冲突,都是科学的。参照系与参照系对称,惯性系与惯性系对称。同时性在不同的参照系之间只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不同的惯性系之间可以绝对存在。参照系与惯性系之间是否对称,必须放在主客体相统一的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来考察。整个宇宙是一个惯性系,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爱因斯坦把参照系与惯性系混为一谈,把属于参照系范畴的时钟快慢、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强加到宇宙头上,认为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违背了对称性的原理,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夸大为对宇宙整体和本质的认识。主客体间的不对称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孪生子佯谬\"的产生是不奇怪的。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不等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属于以人为观察主体的参照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宇宙惯性系的规律反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宇宙惯性系本身固有的,与参照系无关,与人对时间的感觉无关,与牛顿的\"绝对时间\"也没有冲突。

伸缩的尺是爱因斯坦的同时性的相对性原理引出的另一个悖论: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它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这个问题是从迈克尔逊实验结果提出来的,后来形成了洛仑兹的机械收缩假说。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收缩可以用两个参考系之间存在着的相对速度来解释。

用对称逻辑解伸缩的尺悖论:这个悖论的产生同样由于混淆了参照系与惯性系,并因此混淆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概念。宇宙中物体的运动既有相对运动--在参照系中的运动,也有绝对运动--不在参照系、只在惯性系中的运动。在参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在惯性系中一把快速运动着的尺子和静止状态相比在运动方向上长度不会缩短。这个悖论产生的原因是运动物体的时间和空间不对称,把特定时空状态(参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推到所有时空状态(惯性系)下运动的物体性质,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以上相对论悖论和罗素“理发师悖论”一样,都根源于没有解决主客体关系,而主客体关系属于五维空间关系中的层次关系。这说明,传统数学如果仅仅停留在传统三维空间领域,没有进入三维空间+时间+层次的五维空间领域,那么将不但限制了物理学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将限制自身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到了必须以逻辑学的范式转换为基础的范式转换阶段;现代数学必须以对称逻辑为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并为物理学的现代发展提供有效的数学工具。



陈世清简介:男,中共党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陈世清:从经济学现代发展看数学的发展方向

由于主流经济学大力提倡与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接轨,多年来所我国发表的能够称之为论文的文章全部运用数学模型。目前我国数学的逻辑基础是数理逻辑,数理逻辑的思维定位是知性逻辑,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知性逻辑只能反映事物的质,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能解释线性增长,不能解释指导非线性发展。质是对现象的抽象规定,属于现象的范畴,不属于本质的范畴,而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要把握规律必须首先认识本质。不认识本质就无法把握规律,不能把握规律也就无法预测趋势,解释解决复杂的现实经济问题。要认识经济本质、反映经济规律、解释指导经济发展只能靠理性逻辑—对称逻辑。知性逻辑—形式逻辑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不是正确思维的充分条件,只有理性逻辑—对称逻辑才是正确思维的充分条件。如果把形式逻辑定位为正确思维的充分条件,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就会产生悖论。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就是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著名的“数学悖论”充分证明了数理逻辑—形式逻辑的局限性、数理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荒谬性。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有漏洞!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悖论”使集合论产生危机。“罗素悖论”就是“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要解决这个悖论,只能运用对称逻辑的主客体对称的思维方式。理发师要给“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个广告语中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他可以为之服务并且可以从对方身上盈利的人,所以广告语中“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这个集合内容不包括他自己。这个悖论之所以会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这个广告语内容所指的对象和这个广告语内容不包括的对象的区别,把这个广告语内容所指的不包括作广告本人的对象集合,形式化为也包括作广告的人本身。而这种主客体对象的混淆、把这种不包括主体在内的内容集合形式化地认为也包括主体在内,源于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集合论没有主客体区分这个概念, 而这又源于传统形式逻辑没有主客体区分,所以很容易把主客体混为一谈造成对象的混淆而陷于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集合论悖论”是同义语,都是所谓的“数学悖论”。“数学悖论”说明: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必须有限度有条件使用,把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形式化无条件使用会陷于悖论。


“数学悖论”造成的数学危机不可能在目前的数学领域自身得到解决,只能对目前数学的使用范围进行限制。社会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现象是以主客体统一为核心的复杂性现象,运用数理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方式无法认识经济本质、把握经济规律、预测经济趋势、正确解释解决经济问题。以数理逻辑—形式逻辑为充分条件推导出来的理论可以符合经济现象的某一侧面,但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的整体,因此也不可能符合经济现象后面的规律,揭示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它可以被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证实,同样可以被经济现象的另一方面证伪。这就是为什么“格雷欣法则”与“反格雷欣法则”、“菲利普斯曲线” 与“反菲利普斯曲线”都能得到数学模型的严密论证、也都能得到“实践”证明的根本原因。西方经济学以传统逻辑为思维方式、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数学模型推导建立起来的一个又一个体系,都是社会某个经济现象的抽象;虽然都有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都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逻辑严密的国家干予主义和同样逻辑严密的自由主义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相互之间没有兼容性,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把传统逻辑形式化造成的悖论。而所谓的“幸福悖论”,根源也在于把传统逻辑形式化的思维方式和对象的不对称。用仅仅满足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要求的经济学理论指导经济工作,只能对经济活动产生误导。在对称经济学看来,教育产业化造成除了读教科书以外全民不读书,全民业余时间斗地主打游戏机,以致造成图书馆冷清网吧爆满,造成国民素质下降,与智慧经济形态所要求的国民素质不相容,造成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因此是坏事。但在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的需求供给定律、需求供给定律基础上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看来,图书馆冷清说明社会对图书馆这一类公共品需求减少,国家可以减少对图书馆这一类公共品投资,国家减少对公共品投资不会造成GDP增长率下降,而且可以节约资源用于社会需求旺盛的GDP部门;网吧爆满说明社会对网吧需求旺盛,大力发展网吧可以增加就业增加税收增加GDP,因此图书馆冷清网吧爆满是需求供给定律自发调节市场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好事。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在数理逻辑—形式逻辑上是严密的,也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积累了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巨大成就”的证明,因此在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这个层面而言,西方标准的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是真理。但就我国的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目前遇到的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使美元不断贬值而我国却无可奈何的困境、国家为对冲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增发与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当的人民币基础货币使国内通货膨胀的困境、因通货膨胀使人民不敢消费而使国内市场低迷、内需企业前景暗淡、失业率提升、资源枯竭、技术水平与产业结构提升速度缓慢、发展缺乏后劲等等现象来看,我国积累的近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成功的标志而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失误的证明。数理逻辑—形式逻辑用边际分析方法,对称逻辑用规模分析方法,只有规模分析方法才是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边际分析只能作为规模分析的环节而被包容在规模分析之中。用边际分析方法,符合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要求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方法是真理;用规模分析方法,符合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要求的西方标准的新古典方法是谬误,并给我国的发展战略造成重大误导,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既然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对经济现象的整体分析只能用规模分析,所以符合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要求只能是经济学真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仅仅符合数理逻辑—形式逻辑要求的经济学理论既可以被证实也可以被证伪。规模分析方法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而对称的、五维空间的、复杂系统论的方法是对称逻辑的方法,只有不但符合形式逻辑、而且符合对称逻辑的经济学理论才是真理。这样的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西方经济学通行的数学模型方法是体现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片面抽象的方法。在对称逻辑看来,所谓抽象方法,就是在典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使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思维的抽象,又通过综合使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这其间,思维的抽象只是过程或过渡环节而非全部。而西方经济学的抽象方法却是把思维的抽象看成经济学思维的全部内容,以数理统计为根本方法,这样建立起来的模型只有或然性,而无普遍必然性;虽然有时会因碰运气发生作用,但极易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失效。同时,抽象的前提是明确的、特定的参照系,如果参照系模糊或者参照系混淆,这个抽象就是无效。历史辩证法是对称辩证法的展开,社会是放大了的自然;社会宏观主体的自觉活动,相当于自然界微观粒子的自发运动;宏观层面的自然观,相当于社会宇观整体的历史观。“无磨擦系统下的力学定律”、“没有空气阻力的自由落体运动”、“分子不发生碰撞的理想气体”、“不可压缩非粘性的理想流体”等是对自然界宏观层面现象的合理抽象,把其机械地套到相当于自然界微观领域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就会成为一种空洞的、片面的抽象。抽象有一个“度”,这个“度”的界线,不同层次的对象有不同的标准。就好像量子运动中的“波粒二象性”,“波”和“粒”就不能分别抽象,如果分别对它们进行抽象,得出“量子”是“波”或者“量子”是“粒”就是一种偏见,而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无论是以“量子”是“波”还是以“量子”是“粒”的“假设”为出发点通过数学模型建构量子力学体系都是荒谬可笑的。

社会经济系统是放大的量子世界;不同的个人其本质、秉性、人生观、世界观不同,因而其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不同,有的人自私、有的人乐善好施,有的人看重物质利益、有的人追求精神利益与生前生后名,有的人追求眼前利益、有的人更看重长远利益。对其中某部分自私的、更看重眼前物质利益的个人行为的假设和无磨擦系统下的力学定律不属于同一层次,而只能与量子运动中“波粒二象性”中的“波”或者“粒”相当,因而是一种过度的抽象;过度抽象形成的,就是空洞的、片面的抽象。用牛顿力学层面的思维方式来定位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公理、定理只能是空洞的、片面的抽象;用量子力学层面、与人类经济活动相对称层面的思维方式来定位作为经济学出发点的公理、定理才是具体的、合理的抽象。以具体的公理、定理作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是统一的,其逻辑体系是自洽的,结论是普适的、不可证伪的,没有各种各样的“外在性”、偶然性、非常规性,不需要用各种限制条件进行“修补”,因此不需要假设。把脱离具体的、还原论意义上的过度抽象、片面抽象的假设作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是对立的,其结论很容易被证伪。

西方现代经济学之所以把这些“抽象”定位为假设,而不敢明目张胆宣示为公理, 就是因为他们底气不足。西方现代经济学用认识宏观自然现象的方法来认识社会,是用牛顿力学的方法来认识量子世界,用数学模型方法对复杂经济现象进行片面的空洞的抽象是方法的错位。把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上的数学抽象化无条件运用到经济与经济学领域、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只能陷于悖论。如果说形式逻辑是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建立在片面空洞抽象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就连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条件都不是。计量经济学可以成立,但计量经济学是低层次的经济学,是对经济过程某些局部现象的量化分析,和经济学不能划等号,用计量经济学证明经济学可以数学化是错误的。

经济学理论的层次性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对称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成反比,这是一条定理。这条定理建立在对称逻辑、对称逻辑所揭示的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称逻辑所揭示的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经济规律是经济主体创造价值为主导的、经济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运动,经济主客体之间的对称关系就是经济的本质。经济本质与经济规律既不可能由形式逻辑、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数理逻辑来描述,也不可能由形式逻辑、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来建构。不要说世界的本质,即使是世界的本原也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即使是事物的结构也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描述属性、关系的数学既不是世界的本质,也不是世界的本原,认为“数是万物本原”的毕达哥拉斯哲学因为早就被现代科学的发展所证伪而成为历史。总体上,数学对经济学充其量在适当范围内使用是有益的,但不是必要的,更不是充分的,过度使用是有害的。

杨小凯就是因为无法用数学模型给企业家的运行与利益机制进行解释和描述,不得不削足适履把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混为一谈——用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干股)机制来定位企业家的利益机制,以致杨小凯用数学模型对分工进行超边际分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无法给企业家合理定位。在杨小凯厚厚的两大本超边际分析的专著中,凡是提到企业家的,实际上讲的都是职业经理人(注)。企业家现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现象,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工是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分工之一。杨小凯无法区别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无法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分工建立数学模型,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杨小凯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知识,而是因为数学方法的局限性。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本质区别,不是利益机制上的实际股权和剩余分配权(干股)的区别,而是企业家的成本收益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投资者的实际股权还是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干股)都是相对确定的,而企业家的成本收益是不确定的——当企业家前期投入物质成本和机会成本时,谁也无法保证肯定能获得实际股权或“剩余分配权”的回报。对于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数学模型,即使牵强附会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也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杨小凯以职业经理人的剩余分配权模式建立起来的企业家利益机制模型根本不是企业家利益机制的真实反映。以分工的超边际分析为研究的出发点,却无法给企业家合理定位,无法区别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这一现代市场经济基本的分工,是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悖论。这个悖论说明,杨小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形式化的尝试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对分工的超边际分析研究,而是分工的“形式化”研究——分工的数学模型化研究。

这说明,“形式化”不是经济学发展的必要环节,分工“形式化”不构成分工研究的真正周期。一篇经济学论文充满数学模型的要害在于:用形式逻辑作为经济研究的充分条件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是方法和对象的不对称;这个不对称决定了这些经济学论文不可能把握经济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正确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指导经济发展;无论对经济学理论还是经济实践均没有任何价值。经济现象是复杂性现象,研究经济现象必须运用复杂系统论方法,复杂系统论方法中包括层次方法。经济学研究中运用数学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必须根据研究对象在经济系统中的层次具体分析。不能从经济学研究运用形式逻辑的必要性推出经济学研究运用数理逻辑的必要性,不能从某些层次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的可能性推出任何层次经济学研究片面空洞抽象运用数学模型的可能性,不能从某些层次的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的有益性推出所有层次的经济学研究运用数学的必然性。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研究经济本质与经济规律需要理性逻辑——对称逻辑,知性逻辑——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只能描述经济现象。数学模型只能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解释增长,不能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解释发展——在对称平衡论基础上解释发展靠理性逻辑而不是靠知性逻辑,以建构数学模型为方法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迄今无法真正解释发展。由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思辨性质决定,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运用数学模型。把建构数学模型看成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经济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没有一篇真正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没有一篇真正反映经济的本质与规律,没有一篇真正对经济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人类科学发展史,就是原创理论的发展史。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也应该是原创理论发展史,而不是经济模型发展史、经济案例分析史。即使对称经济学产生以前的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那么作为经济学史前史的经济学说发展史,也是经济学原创理论的发展史。为什么量子时代真正的经济学家必须有原创基础理论?仅仅有经济学原创理论不行吗?这是因为当今时代经济现象是与量子层面相当的复杂性现象,对任何经济现象的研究都可以形成原创理论,这种与盲人摸象层次相当的“原创理论”不管用多么精致的数学模型包装,绝大部分没有科学价值。与量子物理层次相当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相当于牛顿力学层面自然科学的原创理论。所以,如果说自然科学只要原创理论就可以发展,量子时代经济学要真正发展必须靠原创基础理论。真正的经济学学术刊物发表的文章,可以没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突破,但不能没有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突破的基础,经济学基础理论突破是经济学发展的前提。如果说0无论是加以还是乘以10000个0都是0,那么量子时代没有原创基础理论的发展就没有经济学的真正发展。

知识经济、智慧经济理论只能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不可能以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一般均衡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经济学颠扑不破的终极真理;经济学研究所要做的,就是运用一般均衡论对经济现象进行案例分析;而运用数学模型,就是为了使这种分析更精准。全球性金融危机说明,包括新自由主义在内的整个西方经济学范式已经落后于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经济实践;我国产能过剩及引起的经济增速下滑危机的原因、走出危机的出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GDP增长方式已经失败,GDP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一般均衡论、建立在一般均衡论基础上的需求供给曲线、经济学数学模型必须被抛弃,经济新常态必须用对称平衡论代替一般均衡论作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般均衡理论、需求供给定律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的需求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而创新本身也是人的需求。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不是因为市场出清而是因为技术创新,大多数人一年换几款手机不是因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市场而是因为人的需要不断被开发。所以人类经济活动是以主体为主导的创新与需求之间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连续不断永无止境的价值创造活动,“需求供给定律”只是人类经济活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一个抽象的环节,构不成一条经济规律,更不能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包括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规律。人类经济活动从来不是按照需求供给曲线所揭示的“一般均衡规律”展开。无论是亚当·斯密的一般均衡思想,还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都是小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从诞生那一刻起,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就从来没有正确过,即使在小商品经济时期也不完全符合供求关系的实际情况,只是由于小商品经济时代供求结构简单,使之具有近似的真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供求关系越来越复杂,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真理性不断递减。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把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看成“经济过热”所以必须减速降温说明,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与社会供求关系完全脱节,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已经被时代发展蜕变为完全的谬误,用一般均衡思想和一般均衡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经济现象,更无法解决经济问题;迄今仍然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指导经济只能误导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用对称平衡论代替一般均衡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对称平衡论是把宇宙万物产生发展看成事物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的理论。在社会发展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发展看成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对称平衡论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称平衡论把对称看成动态的非线性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具体反映。对称关系是宇宙的最深层次本质,对称规律是社会的最根本规律,对称原理是科学的最基本原理。对称平衡论是一切科学的最基础理论。以对称平衡论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经济学学科范式与科学范式的接轨,使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以对称平衡论为理论基础的对称经济学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

随着经济学基础理论从一般均衡论向对称平衡论转化,数学也必须从抽象科学向具体科学转化,才有可能使对称经济学成为精准的经济学,数学成为精准的数学。

陈世清简介:男,中共党员,专业理论工作者,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作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者、企业家,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对称逻辑学、对称管理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和原创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原创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真正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其创立的对称经济学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被权威媒体认定为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建立在新的范式基础上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陈世清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擅长跨学科研究,因拥有自己的范式而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通过理论与理论、实践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大跨度碰撞跨学科出成果、出跨学科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从未交版面费)数十篇管理学、经济学、哲学论文,论文多次转载并多次获奖。在中央级、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多次再版,从未交出版补贴或自销包销)《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对称经济学》、《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谐经济》、《幸福经济》、《稳定型经济》、《再生型经济》等五十多种著作。意欲创立新学科——知识运营学,推动形成新产业——知识运营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创新性成果,已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等20多种名人辞典。信仰:科学社会主义。

陈世清:阿里达摩院和姜萍互为贵人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二十四):案例说理(九十一)@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阿里达摩院为姜萍提供了一个平台,姜萍在这个平台上长袖善舞,用全球12名的优异成绩证明了姜萍结合服装设计学习偏微分方程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证明了姜萍成为数学家的必然性。姜萍的优异成绩反过来也证明了阿里达摩院全球数学竞赛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了阿里达摩院推进数学范式转换、推动数学科学发展的自觉性。阿里达摩院和姜萍互相成就,互为贵人,一起载入史册,共同谱写了数学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世清:姜萍现象解释的两种思维方式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二十三):案例说理(九十)@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姜萍现象解释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线性思维方式,一种是非线性思维方式。

线性思维方式:“天才论”和“作弊论”、“造假论”表面上双方两极对立,实际上双方殊途同归,都属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以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思维方式。“天才论”认为,姜萍仅仅作为中专生在全球数学竞赛中能在博士如林的对手中脱颖而出,远远把这些高学历学霸甩在后面,是天才。“作弊造假论”认为,既然天才就必须有“天才轨迹”,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没有发现姜萍以前有“天才轨迹”,所以姜萍作弊、造假无疑。为了证明姜萍作弊造假,使姜萍作弊造假能够自圆其说,这些人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七拼八凑东拉西扯,可是再怎么着都只能捉襟见肘左支右绌,无法自圆其说,形成姜萍作弊造假的逻辑闭环,只能使自己成为笑料一枚。

非线性思维方式: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以学历为参照衡量学力的思维方式。姜萍紧贴服装设计学偏微分方程的学习方式,属于应用型数学范式学习方式,可谓异军突起,另起炉灶;而达摩院的数学考试、出题方式也属于应用型数学范式,应用型数学范式和应用型数学学习方式两者一碰撞,就考出了高分,根本不需要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天才”和“天才轨迹”。

陈世清:阿里达摩院和姜萍一起开创了人类数学科学发展的新纪元
——从姜萍事件看什么是学力(二十二):案例说理(八十九)@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如果说,人类数学发展的第三次危机及其解决揭示了数学科学由抽象科学范式向具体科学范式转换的必然性,那么,阿里达摩院和姜萍则一起把这个必然性转变为现实性。阿里达摩院和姜萍将因为一起开创了人类数学科学发展的新纪元,而载入人类数学科学发展的史册。

人类第一次实现数学科学由抽象科学范式向具体科学范式转换,从而实现了数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是阿里达摩院举办全球数学竞赛的最大价值所在。
分页: 58/301 第一页 上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