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成功学(二十):管理学怎样成功
[
2007/01/31 11:42 | by admin ]

人类所从事的管理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实现自己某方面的目的。目的实现了,就是成功;目的没有实现,就是失败。失败和成功可以相互转化,但人类的管理活动是为了成功。人类认识管理规律,形成管理体系,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任何管理学都是成功学。在自然和社会压抑人的主体性的时代,管理学只是少数人成功的工具,与员工的成功不沾边。在人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高扬的今天,用成功学来定位管理学,使管理学成为成功学的分支,似乎有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以成功学来定位整合管理学,体现了管理学的主体化、以人本主义为基础同科学主义的积极的动态的统一,也符合以人为中心的时代精神。
把管理学和成功学结合起来,既是管理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成功学的发展方向。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一个成功的老板,一定是一个拥有由近及远、举重若轻的管理能力的人。毫无疑问,有许多人都想人做老板,想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并以之为一生的目标。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由近及远、举重若轻的成功的老板?就是必须具备管己→管人→管事→管财的能力。管己→管人→管事→管财的结构与程序,就是管理学与成功学相结合的路径。
成功的老板与失败的老板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他们能否管事先管人,管人先做人。人做好了,事情才能做好,事情做好了,才能变废为宝,价值增值,赚大钱,发大财。通过把现在流行的成功学与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理清管己→管人→管事→管财的内在脉络,就能提高老板成功管理的能力、管理成功的概率。
2005.11.8 本文已收入《忠于老板忠于自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把管理学和成功学结合起来,既是管理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成功学的发展方向。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认为,一个成功的老板,一定是一个拥有由近及远、举重若轻的管理能力的人。毫无疑问,有许多人都想人做老板,想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并以之为一生的目标。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一个有由近及远、举重若轻的成功的老板?就是必须具备管己→管人→管事→管财的能力。管己→管人→管事→管财的结构与程序,就是管理学与成功学相结合的路径。
成功的老板与失败的老板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他们能否管事先管人,管人先做人。人做好了,事情才能做好,事情做好了,才能变废为宝,价值增值,赚大钱,发大财。通过把现在流行的成功学与管理学有机结合起来,理清管己→管人→管事→管财的内在脉络,就能提高老板成功管理的能力、管理成功的概率。
2005.11.8 本文已收入《忠于老板忠于自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管理成功学(十九):老板都可以和孙子交朋友
[
2007/01/31 11:40 | by admin ]

有的老板认为,商场如战场;有的老板认为,商场是双赢合作的场所,好项目是合作出来的。二者恐怕都有片面的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后者的真理性可能要更多一些。
从字面上看,孙子讲用兵之法,可能更适合于和把商场当作战场的老板对话,实际上并不尽然。孙子思想中所包含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个体和团队、战略和战术、势和导、攻和守、进和退、虚和实、奇和正、众和寡的辩证关系,有普适性、合理性。把商场看作战场也好,把商场看作情场也好,老板都可以和孙子交朋友。如“奇正之变,不可胜穷”,“战胜不复,形于无穷”,就强调了谋略的“出奇”与“创新”、商品经营活动中的开拓创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强调了现代商战中的经营谋略;“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是全息经营与企业管理的低成本战略;“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则强调了老板分权管理的原则;“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了企业的竞争力;“地形者,兵之助也”,强调了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强调了商战中的应变策略;“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慎而致战”,强调了企业家的自控力和内在涵养;“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强调了企业的理念与团队精神;“人有胜心,惟敌之视”,强调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必死则生”,先算多算得算多者胜,强调了逆境出精明、算计出财商、山穷水尽出财阀的道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敌制胜用兵如神,强调了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德才兼备可为大将,强调了企业家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孙子微言大义,老板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奇妙无穷,变幻无穷,财星高照,游刃有余。
2005.11.6 本文已收入《老板与孙子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从字面上看,孙子讲用兵之法,可能更适合于和把商场当作战场的老板对话,实际上并不尽然。孙子思想中所包含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个体和团队、战略和战术、势和导、攻和守、进和退、虚和实、奇和正、众和寡的辩证关系,有普适性、合理性。把商场看作战场也好,把商场看作情场也好,老板都可以和孙子交朋友。如“奇正之变,不可胜穷”,“战胜不复,形于无穷”,就强调了谋略的“出奇”与“创新”、商品经营活动中的开拓创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强调了现代商战中的经营谋略;“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是全息经营与企业管理的低成本战略;“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则强调了老板分权管理的原则;“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了企业的竞争力;“地形者,兵之助也”,强调了市场环境的重要性;“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强调了商战中的应变策略;“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慎而致战”,强调了企业家的自控力和内在涵养;“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强调了企业的理念与团队精神;“人有胜心,惟敌之视”,强调了经济信息的重要性;“必死则生”,先算多算得算多者胜,强调了逆境出精明、算计出财商、山穷水尽出财阀的道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敌制胜用兵如神,强调了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德才兼备可为大将,强调了企业家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孙子微言大义,老板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奇妙无穷,变幻无穷,财星高照,游刃有余。
2005.11.6 本文已收入《老板与孙子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自我超越,就是形成理想的人格、完美的性格,也就是中庸的性格
所谓中庸,即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自然是源自儒家的思想。
中庸性格深通儒家的深邃、道家的机敏、法家的冷酷、兵家的凶险、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秘,中庸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养成中庸性格无异于中华文化的化身。博大、仁爱、宽厚,能屈能伸,张驰有度,通权达变,进退自如,毫不手软,果断出击。中庸性格深通诸家思想、谋略,所以这种性格是一种成功性格。
现实中,中庸性格是一种难以达到但人人都可以塑造的性格,这种性格包容性强,可以融通诸家思想的体系精髓。具备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需忍让之时,他们的性格表现得忍性十足;机会出现,需决断时,他们的性格又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果断。他们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皆交融在一起,看似无性格,实则是他们性格中诸家思想体系的活用,这种性格的人做事不成功,还有哪种性格能成功?
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庸,就是道体的大用。把中庸用到宇宙本体上,就可以说是天地的中正,与天地相均衡;把中庸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说是内心的中正,与内心相均衡。所以尧告诫舜说:“一定要适当地掌握这个中。”舜又向禹传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子的弟子子思叙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君子能够时时处处做得恰到好处;小人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小人做起事来无所顾忌。”又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啊!普通人很久以来不能做到这一点了。”所以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合乎常理,惟精惟一,能达到最善,就叫做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适中,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时时都处于中间的位置。
子华说:“圣人贵在中,君子抱守中,作为中庸之道,这就全部达到了。”东方朔说:“智慧的人为人处世,没有不崇尚中的。”做人处在世道之中,能做到把守这个中,合乎常情常理,就可以说没有过失,就能合乎大道了。
为人处世,若适合于中道,就能秉承天下的大公;居处天下的大善,就能服天下千万大众,就能成就天下的大事。
唐太宗性格中庸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荀攸敦厚仁爱终得善终;孟尝君、楚庄王容人赢得士为知己者死;曾国藩性格刚柔、方圆而成就一生。
愚公移山,智公移性。移山先移秉性,移性修齐治平。谬误移动一点就成真理,性格移动一点就成中庸。中庸塑造人生,它通过学识、修养、经验、阅历来塑造。只要努力塑造,就能接近完美。
2005.10.8 本文已收入《中庸的智慧》,地震出版社出版
所谓中庸,即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这自然是源自儒家的思想。
中庸性格深通儒家的深邃、道家的机敏、法家的冷酷、兵家的凶险、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秘,中庸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养成中庸性格无异于中华文化的化身。博大、仁爱、宽厚,能屈能伸,张驰有度,通权达变,进退自如,毫不手软,果断出击。中庸性格深通诸家思想、谋略,所以这种性格是一种成功性格。
现实中,中庸性格是一种难以达到但人人都可以塑造的性格,这种性格包容性强,可以融通诸家思想的体系精髓。具备这种性格的人,该仁慈时总是慈眉善目;身陷逆境需忍让之时,他们的性格表现得忍性十足;机会出现,需决断时,他们的性格又表现出毫不犹豫的果断。他们把宽容、博大、仁爱、方圆皆交融在一起,看似无性格,实则是他们性格中诸家思想体系的活用,这种性格的人做事不成功,还有哪种性格能成功?
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庸,就是道体的大用。把中庸用到宇宙本体上,就可以说是天地的中正,与天地相均衡;把中庸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说是内心的中正,与内心相均衡。所以尧告诫舜说:“一定要适当地掌握这个中。”舜又向禹传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子的弟子子思叙述孔子的话说:“君子行中庸之道,小人不行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君子能够时时处处做得恰到好处;小人所以不行中庸之道,是由于小人做起事来无所顾忌。”又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德行啊!普通人很久以来不能做到这一点了。”所以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合乎常情,合乎常理,惟精惟一,能达到最善,就叫做中。君子之所以能做到适中,就是他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时时都处于中间的位置。
子华说:“圣人贵在中,君子抱守中,作为中庸之道,这就全部达到了。”东方朔说:“智慧的人为人处世,没有不崇尚中的。”做人处在世道之中,能做到把守这个中,合乎常情常理,就可以说没有过失,就能合乎大道了。
为人处世,若适合于中道,就能秉承天下的大公;居处天下的大善,就能服天下千万大众,就能成就天下的大事。
唐太宗性格中庸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荀攸敦厚仁爱终得善终;孟尝君、楚庄王容人赢得士为知己者死;曾国藩性格刚柔、方圆而成就一生。
愚公移山,智公移性。移山先移秉性,移性修齐治平。谬误移动一点就成真理,性格移动一点就成中庸。中庸塑造人生,它通过学识、修养、经验、阅历来塑造。只要努力塑造,就能接近完美。
2005.10.8 本文已收入《中庸的智慧》,地震出版社出版
我很奇怪经济学家为什么要分成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我认为,真正的“家”,应该有自己的科学范式: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有自己的经济学范式。既然是自己的,应该就是独特的;既然是独特的,就应该是不入流的。能够入流的,说明没有独创性;没有独创性,只能算学者,不能称“家”。作为学者,应该多学习、缓称“家”。如果什么人都可以称“家”,“家”就失去了学术创新的示范作用;其结果,是使“家”的增长率同国民经济增长率成反比;著名经济学家越多,我国离诺贝尔经济学奖也越远。
现在的经济学体系,无论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无一例外把经济学看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在这里,我想提请经济学家们考虑:是否可以把经济学定义为资源优化再生与优化配置的学说?
2005.5.6 本文已收入《再生型经济》,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
现在的经济学体系,无论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无一例外把经济学看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学说。在这里,我想提请经济学家们考虑:是否可以把经济学定义为资源优化再生与优化配置的学说?
2005.5.6 本文已收入《再生型经济》,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
管理成功学(十八):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
2007/01/31 11:38 | by admin ]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与为谋。那么,在常人看来,老板是讲利的,无商不奸、唯利是图是老板的本性;而孔子是讲义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似乎水火不容,针尖对麦芒,怎么能走到一起进行对话呢?
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贯穿《论语》的基本线索,是义利关系;贯穿商场的基本脉络,也是义利关系。这是老板与孔子对话的基础。
孔子的传人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世界上类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例实在太多了。西方商界,多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讲道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可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为了更多的盈利。
当然,在我们的周围,不守诚信者,比比皆是,赚一把是一把。这种人尚处于“小儿科”的生意阶段,想“做大”实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单凭商场上的东拼西杀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单枪匹马无法打赢一场战争一样。只有以诚为本,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才能左右逢源,赢得更多的机遇,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走向辉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一个“儒商”,就应该在叱诧商场的同时,坚持以诚为本,外圆内方。这不但可以使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更可以使自己交下无数朋友,为他带来无数商机。正象李嘉诚所说:“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财源滚滚来”,“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义利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富贵与道德同时兼备不再是一个神话。作为一位“德财兼备”,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老板,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完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让老板与孔子相互对话,经商之道与孔孟之道相互碰撞,应该有现实的意义。
现代老板与孔子相隔两千多年,要真的进行对话是不可能的。老板与孔子的对话,就是寄望于孔子所揭示的义利统一的规律,能够作为我们经商的指导,使大家能做大做稳,练好内功,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来迎接加入WTO以后与狼共舞的挑战。
2005.5.5 本文已收入《老板与孔子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贯穿《论语》的基本线索,是义利关系;贯穿商场的基本脉络,也是义利关系。这是老板与孔子对话的基础。
孔子的传人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世界上类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例实在太多了。西方商界,多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讲道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可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为了更多的盈利。
当然,在我们的周围,不守诚信者,比比皆是,赚一把是一把。这种人尚处于“小儿科”的生意阶段,想“做大”实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并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单凭商场上的东拼西杀是远远不够的,就像单枪匹马无法打赢一场战争一样。只有以诚为本,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才能左右逢源,赢得更多的机遇,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走向辉煌。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一个“儒商”,就应该在叱诧商场的同时,坚持以诚为本,外圆内方。这不但可以使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更可以使自己交下无数朋友,为他带来无数商机。正象李嘉诚所说:“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财源滚滚来”,“我现在就算再有多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知识经济也即双赢经济,知识的可再生性,使双赢合作成为合作的主导模式,义利不但应当统一,而且可以统一。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富贵与道德同时兼备不再是一个神话。作为一位“德财兼备”,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老板,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完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让老板与孔子相互对话,经商之道与孔孟之道相互碰撞,应该有现实的意义。
现代老板与孔子相隔两千多年,要真的进行对话是不可能的。老板与孔子的对话,就是寄望于孔子所揭示的义利统一的规律,能够作为我们经商的指导,使大家能做大做稳,练好内功,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来迎接加入WTO以后与狼共舞的挑战。
2005.5.5 本文已收入《老板与孔子的对话》,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