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钱学森问题”之解(二)——我们的学校怎样能培养出杰出人才?

    专著是否科学,应由实践来证明,而市场检验本身就是实践检验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场检验的前提是市场必须健全,健全的市场包括公平竞争与保护公平竞争的法制、道德、阳光透明的“显规则”。而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教育、学术产业是教育、学术的异化,靠钱铺路的学术专著与论文根本没有社会价值,更不具备审美原则。真正的学术著作都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都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真正的学术著作都很好卖;以“曲高和寡”为由卖不出去的“学术著作”,那种剪刀加浆糊形成的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缺乏原创性的所谓“学术著作”,即使付费出版,除了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孤芳自赏、互相吹捧、自得其乐、取得课题经费与职称以外,不会被社会所真正认可。
    回答“钱学森之问”(四):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要根本改变目前体制内重信息轻知识、重信息性知识轻创新性成果的信息型智力开发体制,代之以创新型智力开发体制,才能解放中国人民压抑已久的创造力,使大师级人才辈出。要根本改变目前公费买文凭升官的行政化的教育体制与公款买书号版面学历评职称的行政化的学术体制。在中国目前的“官本位”与学术行政化、教育行政化的体制下,体制内根本不要想出什么重大突破性的原创成果;如果有,也是人在体制内成果在体制外。“伪科学”这个概念本身可以成立,但绝大多数的伪科学都在体制内,而且都是现有的体制造成的,或者说是被体制逼出来的。当体制内的学术评价机制充满猫腻,充斥着仕而优“文凭”、版面费“论文”、书号费“专著”、潜规则“评奖”、行政化“职称”、炒作性“头衔”,使体制内人才评价体系的诚信度堕落到只有外语统考成绩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人才”的唯一可信的公认的标准、只有达到英美小学水平的一口流利的英语才能使人相信他的确是一个真正的人才时,宣告了体制内创新体系的彻底破产;只有体制外的市场评价与催化才是创新的真正标准与原动力。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