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钱学森之问”(三):对国民创新体系的第三个毁灭性打击:全民学外语制度
[
2009/11/06 19:19 | by admin ]

回答“钱学森之问”(三)——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目前全国性的外语考试制度及与之相关的人事制度是信息型智力开发体制的典型。由于外语的非母语性质,外语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同创造力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之间的不兼容性,使目前的全民“外语热”极大程度地压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造成大量的创造性人才被埋没,是中国思想家断层的根源之一。语言只是一种思维形式与工具;就创造力本身而言,汉语足以供国人进行任何专业、任何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不在创造力层面,而在信息层面——沟通与交流层面。而现代信息工具与手段,已经可以轻易地代替属于信息层面的外语功能。全民学习那些对于大多数人也许一辈子都用不到、用不好的外语造成了国人巨大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创造力资源的浪费。目前的外语考试制度及与之相关的人事制度同建设国民创新体系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尽快予以废止。
改革开放30年来强制性的全民外语学习与考试制度给国人造成的智力与精神的损害,不亚于鸦片的泛滥;其给中国人造成的创造力资源的浪费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外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其给中国文化发展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八国联军对颐和园的洗劫。强制性的全民外语学习与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抵消了改革开放给人带来的创造力的解放。如果能像禁止传销一样禁止国人学外语,十年内中国就会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目前全国性的外语考试制度及与之相关的人事制度是信息型智力开发体制的典型。由于外语的非母语性质,外语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同创造力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之间的不兼容性,使目前的全民“外语热”极大程度地压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造成大量的创造性人才被埋没,是中国思想家断层的根源之一。语言只是一种思维形式与工具;就创造力本身而言,汉语足以供国人进行任何专业、任何领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不在创造力层面,而在信息层面——沟通与交流层面。而现代信息工具与手段,已经可以轻易地代替属于信息层面的外语功能。全民学习那些对于大多数人也许一辈子都用不到、用不好的外语造成了国人巨大的智力资源、特别是创造力资源的浪费。目前的外语考试制度及与之相关的人事制度同建设国民创新体系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尽快予以废止。
改革开放30年来强制性的全民外语学习与考试制度给国人造成的智力与精神的损害,不亚于鸦片的泛滥;其给中国人造成的创造力资源的浪费程度,不亚于任何一次外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其给中国文化发展造成的损失,大大超过八国联军对颐和园的洗劫。强制性的全民外语学习与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抵消了改革开放给人带来的创造力的解放。如果能像禁止传销一样禁止国人学外语,十年内中国就会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大科学家。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