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是线性思维方式的产物;在对称的、五度空间的思维方式看来,不但不存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而且中国哲学正是人类哲学的发展方向。
    •中西哲学在时间上的先后转化,是通过空间上的相互催化来实现的。在近现代,是通过以西释中来催化中国哲学,使之抽象化、世界化;在当代,是通过以中化西,来提升西方哲学,使之天人合一,使之真正具备形而上学功能,使形而上学的思辨性走向实证性,使认知性与操作性得以统一,真理、合理和审美得以统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得以统一,哲学的抽象性和整体性得以统一,从而完成哲学发展的大圆圈。
    •中西哲学,只有先后之分,无高下不同。中国哲学史是世界哲学史的组成部分、人类哲学史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哲学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是同义语,“中国哲学”与“在中国的哲学”是同义语。它们同哲学或哲学史的关系,都是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承认哲学的民族性;另一方面,这哲学的民族性、偶然性正是哲学的世界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展开,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把二者割裂开来,强调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只承认共性,甚而把这共性等同于西方哲学,把西方哲学看成哲学的标准模式,更是错误的。
    •人类历史上不同民族的哲学都是特殊的语言形式和一般的哲学内容的统一。这一般的哲学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具体体现在时空的统一上面。人类不同民族的哲学在空间上的不同排列,恰恰体现了时间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不同阶段的哲学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自然历史过程,一方面,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不同的语言形式而背离;另一方面,又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里有一个特殊和一般、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问题。这种人类哲学发展内在的、稳定的、深层次的结构,遵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并不偏爱某个民族某种语言。
    •静态的、横向的比较,必须转化为动态的、纵向的发展链条。无论是“同”还是“异”,都必须在此统一链条中合理定位。因此,与其说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中西哲学的同异点,还不如用逻辑的历史的方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
    •西方现代与后现代哲学,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已逐步走向融合;在西方哲学范式中,人与世界也逐步走向统一,世界只是人活动于其间的世界。
    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是绝对的,分离是相对的。西方现代的哲学思想和东方古代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是人类哲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是一回事。但无论是现代化还是世界化,都不是西化,也不是以西释中,或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中西方哲学的融合贯通。这种融会贯通,是中西方哲学的扬弃、综合、升华,是时空相统一的人类哲学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其结果,是以意识为中心同物质相统一、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相统一、思辨为中心同实证相统一的对称哲学。

     此文已收入《反思与境界——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