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而近代科学却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中国现代中西哲学交汇点的代表人物、哲学家冯友兰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一致认为,中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本人认为,中国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来“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而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计划体制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宗法制度、官本位、人身依附关系和行政化的学术方式、行为方式,限制了人的创业精神、人劳动的自由自觉性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缺乏创业自由和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将缺乏内在的灵魂,思辨与实证、天与人之间将缺乏内在的联结。中国自然科学不发展的根源,不在于“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而在于以官统学的一元社会结构。
    而“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本身只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曾经领先世界就是证明。把中国近代两百年以来才有的自然科学不发展的现象归因于两千年前《周易》以来就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是因果关系的不对称。
    “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结构就是对称逻辑。
    对称逻辑,是根据宇宙的对称规律,从主观推知客观、主体推知客体、已知推知未知的逻辑。
    对称逻辑,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称、协调、有序发展的逻辑,是可持续发展的逻辑。
    对称逻辑,是真、善、美对称的逻辑。
    对称逻辑,使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得以统一。形而上学不是割裂主客观的屏障,而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
    对称逻辑,把社会和意识的必然性同人的主体性有机统一起来,使人的活动逻辑化也即规律化,从而使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得以统一。
    对称逻辑学就是对称认识论。
    用对称的方法认识世界,是用建构的方法把握世界。
    对称认识论认为,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是相互建构、相互转化的。人就是通过创造科学规律来创造客观规律,通过创造客观规律来创造客观世界,通过创造客观世界来证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辩证法、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世界可知论。
    以人类社会为参照系,思维和存在的对称关系是宇宙基本的对称关系。“天人合一”即对称,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称关系。“天人合一”无非说明: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绝对的,差异是相对的。只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才有天人合一,才能实现内在的超越,才有真正的世界可知论。而二元论、独断论、不可知论、证伪主义等都是割裂天与人、思维与存在的不对称思维的产物,是西方“天人相分”的不对称思维方式的产物。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中国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源地,西方是“天人合一”的实践者。这根本上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结构限制了“天人合一”。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促进了“天人合一”。
    中国的思维理论同中国的思维实践也是不对称的。“天人合一”需要用五度空间的方法来完整把握研究对象,而注经式的研究方法、考证方法则破坏了这种完整性。
    从分别来看,中西各自的思维结构、实践结构、社会结构之间是不对称的,从整体来看,人类的思维结构、实践结构、社会结构之间是对称的。只有用五度空间的方法才能完整把握这种作为人类整体的对称结构。
    中国哲学范式同西方哲学范式的融合,必须以中国实践模式和西方实践模式趋同为基础。
    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
    人类二次创业,就是这样的实践模式。人类二次创业,不但使人类的劳动方式趋同,而且使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趋同。哲学范式的趋同,就是人类实践模式趋同的必然结果。哲学范式的融合,就是哲学范式趋同的必然结果。
    以创业为基础,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为动力,吸收西方哲学发展的成果,天人合一的对称思维方式将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促进当代科学的发展。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