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是转变经济学范式
[
2009/05/10 23:44 | by admin ]

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是转变经济学范式。要用对称经济学而非新自由主义的制度经济学、价值经济学而非价格经济学、知识经济学而非物质经济学、再生经济学而非配置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而非增长经济学、幸福经济学而非货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而非GDP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农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农业之所以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因为它是再生链、产业链、创业链的基础,是二次创业的基础、“反城市化”的基础,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知识经济时期,这里的农业是指知识农业,而不是传统农业。知识农业使经济学系统化、立体化、生态化、动态化、文化化,使经济学成为与复杂经济系统相对称的复杂经济学。
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学范式要先行。同样是开发土地生产潜力,在配置经济学看来,农村土地生产潜力的释放靠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再生经济学看来,农村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靠土地资源的再生。再生靠什么?靠国家投资基本建设、扶持农村创业工程。如果说,土地流转也可以再生,那也只不过是通过配置实现的有限的、相对的再生;而通过基本建设、通过创业工程变废为宝的开发实现的再生,则是绝对的、无限的再生。二者轻重缓急不可同日而语,本末更不可倒置。
用工业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来定位知识经济时期的“农村城市化”,按新自由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把土地私有化或变相私有化,要中国重演西方曾经走过的“羊吃人”圈地运动的工业化历史,虽然可以带来GDP的新一轮暴长,然而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只能是一场灾难。这种经济学范式和思维方式既是时空错位,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学范式要先行。同样是开发土地生产潜力,在配置经济学看来,农村土地生产潜力的释放靠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在再生经济学看来,农村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靠土地资源的再生。再生靠什么?靠国家投资基本建设、扶持农村创业工程。如果说,土地流转也可以再生,那也只不过是通过配置实现的有限的、相对的再生;而通过基本建设、通过创业工程变废为宝的开发实现的再生,则是绝对的、无限的再生。二者轻重缓急不可同日而语,本末更不可倒置。
用工业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来定位知识经济时期的“农村城市化”,按新自由主义制度经济学范式把土地私有化或变相私有化,要中国重演西方曾经走过的“羊吃人”圈地运动的工业化历史,虽然可以带来GDP的新一轮暴长,然而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只能是一场灾难。这种经济学范式和思维方式既是时空错位,也不符合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