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女,一个在娱乐城里当修脚工的服务生,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居然为了自身所谓的贞洁与所谓的人格尊严,面对大把大捆的金钱毫不动心,不但造成“交易失败”,还居然为此闹出人命。这在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看来是“市场失灵”,是市场的“外部性”、超经济力量导致“市场失效”。
    问题是,在那样风花雪月的地方,怎么会“市场失灵”而使之成为市场的“外部性”,成为“被市场遗忘的角落”呢?
    是什么样的超经济力量使市场失灵?
    莫非那个地方是世外桃源,那个地方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
    我看不是什么超经济力量使 “市场失灵”,而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自己失灵。
    正像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市场也不相信“外部性”。“外部性”只是对于微观经济而言;对于宏观经济来讲,“外部性”也成了“内部性”。
    市场经济既是实证经济,也是规范经济;真正的市场经济不是金钱至上、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土壤,而是催生民主、法制、道德的平台。“善”的人格化或理论化的人文信仰总体上是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必要环节。政治是经济的表现,道德也是经济的表现;道德与政治作为人文信仰的现实展开,都是经济的一个环节和有机的组成部分。所谓“市场失灵”、“超经济力量”是对“市场”、“经济”等概念作了微观的、片面的、狭隘的理解。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不是有没有“超经济的力量”,要不要“超经济的力量”,而是要什么样的“超经济的力量”,为什么要这样的“超经济的力量”,怎样才能形成、发展这样的“超经济的力量”。消除负主体性,解决“市场失效”的根本途径,是把道德调整与政府宏观调控定位于市场调节之中而不是之外。完善的市场是宏观调控和微观自由的对称结构,法律、道德、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制度等均构成市场的内在环节。发展就是解决所谓的人类“外部性”问题、市场“外部性”问题、经济“外部性”问题。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越多,说明微观经济已经逐步宏观化了;新自由主义者只有改变小商品经济时期形成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思维方式,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这一场灵与肉、道德与金钱的“交易”与交锋中,邓玉娇失去了金钱价值,获得了道德价值;道德价值高于金钱价值。邓玉娇不是亏了,而是赢了!这说明:只要改变价格经济学范式,确立价值经济学范式,市场就没有“外部性”,市场也不会失灵。
    邓玉娇算是给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们上了一堂课。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