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与金融危机——漫谈陈志武与宋鸿兵之争
[
2009/09/13 15:20 | by admin ]

金融属于经济系统的高端;金融衍生品的远期合约、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信用约束、风险回避功能,说明市场越来越立体化、系统化、主体化、自觉化,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越来越让位于自觉调控。
金融衍生品本身是经济系统的整合器、经济系统功能的催化剂,而不是投机的工具。把金融衍生品当作投机工具而片面长足畸形发展,必将形成金融泡沫,而走向金融衍生品功能的反面。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回避投资性风险,但不能回避投机性风险。由于它的融资杠杆作用,可以通过强化、扩大泡沫来扩大与强化投机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多样与多元化,同鼓励投机是两码事。不能把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与风险逥避功能归功于投机。投机是配置经济学中“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理论的产物,本身是强化风险、制造风险的催化剂,而不是逥避风险;这和本质上控制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在功能上是对立的。投机行为和金融衍生品功能相互抵消,是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宋鸿兵先生在《货币战争》1-2两本书中,正确地看到了金融危机背后的根源是投机,但他却把投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功能,鼓吹要回到金本位、银本位,这不但如陈志武先生说的,是开错了药方,而且是开历史倒车。但陈志武先生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却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功能仅仅定位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消费,促使“中国经济从目前的投资型驱动转为消费型驱动”,也同样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金融衍生品是中性的,既可以拿来投机,也可以拿来投资。如果拿来投机,只能扩大风险、并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产生经济危机。如果拿来投资,就可以回避、分散风险,通过杠杆原理以小博大、融通资金。是投机还是投资,要看它的根扎在投机还是投资上面。
要使金融衍生品工具发挥其稳定型经济的作用,避免其成为投机的工具,必须使其建立在再生型经济基础上。这就要求金融衍生品工具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成为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化的环节,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是仅仅成为促进消费的手段。
如果说,宋鸿兵先生只看到金融危机背后的投机根源,陈志武先生也只看到投机根源背后的“制度结构”,即“金融化水平超出了制度架构所能支持的容量是危机爆发的原因。而这次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交易链条过长、CDS市场太过分散等原因造成的”。他们一个更多地看到投机的主观因素(阴谋论),一个更多地看到投机的客观因素(制度论);就他们二人都停留在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使用、都未看到金融危机背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来讲,他们二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金融衍生品本身是经济系统的整合器、经济系统功能的催化剂,而不是投机的工具。把金融衍生品当作投机工具而片面长足畸形发展,必将形成金融泡沫,而走向金融衍生品功能的反面。金融衍生品工具可以回避投资性风险,但不能回避投机性风险。由于它的融资杠杆作用,可以通过强化、扩大泡沫来扩大与强化投机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多样与多元化,同鼓励投机是两码事。不能把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与风险逥避功能归功于投机。投机是配置经济学中“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理论的产物,本身是强化风险、制造风险的催化剂,而不是逥避风险;这和本质上控制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在功能上是对立的。投机行为和金融衍生品功能相互抵消,是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只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宋鸿兵先生在《货币战争》1-2两本书中,正确地看到了金融危机背后的根源是投机,但他却把投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功能,鼓吹要回到金本位、银本位,这不但如陈志武先生说的,是开错了药方,而且是开历史倒车。但陈志武先生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却把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功能仅仅定位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一辈子的收入来安排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消费,促使“中国经济从目前的投资型驱动转为消费型驱动”,也同样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金融衍生品是中性的,既可以拿来投机,也可以拿来投资。如果拿来投机,只能扩大风险、并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产生经济危机。如果拿来投资,就可以回避、分散风险,通过杠杆原理以小博大、融通资金。是投机还是投资,要看它的根扎在投机还是投资上面。
要使金融衍生品工具发挥其稳定型经济的作用,避免其成为投机的工具,必须使其建立在再生型经济基础上。这就要求金融衍生品工具成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成为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化的环节,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是仅仅成为促进消费的手段。
如果说,宋鸿兵先生只看到金融危机背后的投机根源,陈志武先生也只看到投机根源背后的“制度结构”,即“金融化水平超出了制度架构所能支持的容量是危机爆发的原因。而这次危机的原因主要是交易链条过长、CDS市场太过分散等原因造成的”。他们一个更多地看到投机的主观因素(阴谋论),一个更多地看到投机的客观因素(制度论);就他们二人都停留在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衍生品过度投机使用、都未看到金融危机背后全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历史必然性来讲,他们二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
[
2009/09/13 12:47 | by admin ]

市场经济不是投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投机。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就是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抑制货币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上市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股市投机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房地产公司的垄断地位、抑制房市投机的必要手段。政府扶持创新-创造-创业是抑制投机之本,加强监管、规范银行股市房市是末。如果不是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本,那么所谓“加强监管”、控制上市指标,只是强化上市公司的上市垄断地位、“规范”地大量圈钱的手段;是披着合法外衣的权力寻租。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陈世清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陈世清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陈世清主义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陈世清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是比资本主义有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健全民主法制,从而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产资科公有制是手段,更强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是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并非在量的比重上占主导,而是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从而能反对各种民间垄断、保护和促进充分自由、完全公平的竞争,使效率与公平相互促进。只有社会主义才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陈世清主义是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融合。左派经济学家反对改革,主张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右派经济学家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改革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陈世清主义是对左右派经济学的扬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是两张皮,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就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所谓传统社会主义,就是微观经济宏观化;所谓社会主义有市场,就是承认宏观经济中有微观活力;所谓资本主义(包括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宏观经济微观化;所谓资本主义有计划,就是微观经济要借宏观经济来引导。实际上,用对称经济系统工程为分析框架和操作模式,民主与法制是对称的,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对称的,公平与效率是对称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扬弃、互补和融合。
宏观调控本身有微观机制,改革就是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微观机制,使宏观与微观相互促进、对称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本质是为宏观调控提供制度、机制、行为方式和国民素质保证。改革是手段,宏观调控是目的;正好象宏观调控是手段,公平与效率的一致、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一样。社会的革命、政权的更替、体制的改革,目的都是更好的宏观调控。只有提高宏观调控的力度,使民主与法制健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对称、公平与效率一致,改革开放发展才有正确的路径,才会提高改革本身的效益。
陈世清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然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泡沫GDP与通货膨胀
[
2009/09/13 09:56 | by admin ]

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的泡沫GDP,是供给不足、货币效率降低、通货通胀的根源。
货币效率就是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比值。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社会有效产出总量即社会有效供给总量。当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而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根源在于泡沫GDP——在GDP统计数据中,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以致造成有效供给不足。而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既有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过度投机的因素。
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以GDP数字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使各级政府官员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要提高GDP数字(当然不是指在统计报表上弄虚作假),似乎只要全国13亿人每人花一万元买一张本科文凭(当然是正规院校的正规文凭,因而地下经济不在此列),国民经济总值就增加了13万亿元;以致造成配置型经济急速膨胀,无效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使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
而过度投机的根源则在于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
只知道个人利益最大化、奉行价格拜物教、不能从理论上区别“投资”与“投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支配下的发展观、发展战略,也是过度投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投机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过度投机的结果又反过来造成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造成有效供给不足。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通货膨胀都不是所谓“流动性过剩”造成,也不是“经济过热”造成;而由投机造成的“过热”,不是真正的“过热”,而只是病人的“发烧”;要退热不在于“紧缩”,而在于改变发展战略;通过宏观调控,提高经济主体性、再生型经济比重与改善经营环境,以增加产出,并不给投机及国际炒家以可趁之机。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货币效率就是货币总量与有效经济总量的比值。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有效经济总量应为社会有效投入总量与社会有效产出总量之和,社会有效产出总量即社会有效供给总量。当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时,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而货币总量增长速度超过有效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根源在于泡沫GDP——在GDP统计数据中,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以致造成有效供给不足。而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既有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也有过度投机的因素。
发展观、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以GDP数字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使各级政府官员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要提高GDP数字(当然不是指在统计报表上弄虚作假),似乎只要全国13亿人每人花一万元买一张本科文凭(当然是正规院校的正规文凭,因而地下经济不在此列),国民经济总值就增加了13万亿元;以致造成配置型经济急速膨胀,无效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使货币效率降低、物价上涨。
而过度投机的根源则在于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
只知道个人利益最大化、奉行价格拜物教、不能从理论上区别“投资”与“投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支配下的发展观、发展战略,也是过度投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投机的根源在于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与相对供给不足,过度投机的结果又反过来造成再生型经济比重过小、配置型经济比重过大,造成有效供给不足。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造成有效供给不足,通货膨胀都不是所谓“流动性过剩”造成,也不是“经济过热”造成;而由投机造成的“过热”,不是真正的“过热”,而只是病人的“发烧”;要退热不在于“紧缩”,而在于改变发展战略;通过宏观调控,提高经济主体性、再生型经济比重与改善经营环境,以增加产出,并不给投机及国际炒家以可趁之机。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