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十三):靠博弈而非对策来“均衡”
[
2010/10/02 12:59 | by admin ]

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任何经济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对称的。智慧经济时代的对称和前智慧经济时代的对称的本质区别, 在于自觉和自发、自动实现还是强制实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还是通过博弈来实现。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是博弈的结果,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增长”模式;对称是积极的、自觉的,是对策的结果,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发展”模式。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增长和发展两种模式。
就均衡本身来讲,作为发展的均衡,是积极的、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而不是通过博弈来实现的消极均衡。对称,是通过对策自觉实现的均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通过博弈自发实现的均衡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
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
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
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
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
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
通过博弈实现的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偶然的;通过对策实现的“均衡”,是积极的、自觉的、必然的。这是由于:博弈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对策的思维方式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
西方政治经济学是博弈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对策度同信息度成正比,博弈度同信息度成反比。博弈论的历史论根源是工业经济时期,认识根源是传统逻辑,经济学范式属政治经济学,阶级局限性使之一叶障目。对策论的历史观根源是知识经济时期,认识论根源是对称逻辑,经济学范式属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就均衡本身来讲,作为发展的均衡,是积极的、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而不是通过博弈来实现的消极均衡。对称,是通过对策自觉实现的均衡,是智慧经济时代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模式。它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通过博弈自发实现的均衡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
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
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
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
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
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
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
通过博弈实现的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偶然的;通过对策实现的“均衡”,是积极的、自觉的、必然的。这是由于:博弈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对策的思维方式是对称的、五维空间的。
西方政治经济学是博弈经济学,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对策度同信息度成正比,博弈度同信息度成反比。博弈论的历史论根源是工业经济时期,认识根源是传统逻辑,经济学范式属政治经济学,阶级局限性使之一叶障目。对策论的历史观根源是知识经济时期,认识论根源是对称逻辑,经济学范式属一般经济学、人类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