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九)
[
2010/11/19 21:31 | by admin ]

经济学第一次以经济的本质为自己的出发点
对称的思维方式要求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与经济的出发点相对称。经济的出发点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应该是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客观本质,对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是科学本质。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是对称的。
要把“本原”与“本质”区别开来。本原和本质的区别在于:本质是层次范畴,本原是实体范畴;“本原”是最原始的要素,“本质”则是由作为本原的要素及其对称关系组成最原始的对称结构;本原是唯一的,本质则有不同的层次:普遍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个别本质。“本原”与“本质”的区分可以确立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不致于陷入还原论的泥坑,从而为不同学科的特殊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还原论由于没有层次概念,所以只好无限地追溯任何事物、任何学科其最后的依据,其结果是否认了各种事物、各门学科的自身的特殊本质,而把万事万物最终归结于基本粒子的运动。
“本原”是形式逻辑的出发点,“本质”是对称逻辑的出发点。作为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的,只能是本质而不是本原。迄今发现的人体的本质是DNA双螺旋结构,而不是细胞。以细胞为出发点,只能破坏对有机体整体的把握。很难想象,仅仅考察人体细胞或从人体细胞为出发点,会认识和把握人体的本质。仅仅考察细胞不能把人体和动物体区别开来,而考察DNA双螺旋结构则可以。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对称结构;商品固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但不是本质。商品只是一个要素;展开来的,只能是市场某个层面的规律,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的本原(商品)而不是本质为出发点(虽然它把本原当成了本质),因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经济学的科学性由它解释社会现象的广泛性、彻底性来决定。《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逻辑推演过程——从抽象到具体,其起点不是最大的抽象,其终点不是最大的具体,并没有真正做到逻辑和历史的一致;《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以商品交换来定位市场经济的本质,以劳动产品来限定商品,是以偏概全,解释市场经济是无力的、不全面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并造成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经济学逻辑体系与社会发展现实过程的脱节。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既是纵向的逻辑演化关系,也是横向的层次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也是抽象化与具体化的双向同步过程。货币、资本、价值、产权、商品等概念无不是这样:使用价值的相对化、具体化,同时也是价值的一般化、绝对化。《资本论》把抽象到具体看成是线性的单向过程,这是造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的根本原因。
科学性与主体性是一致的,科学的描述性与规范性是一致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是一致的。缺乏主体性、规范性、应然性,其科学性、描述性、实然性是有缺陷的。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所以南辕北辙,整个体系的基础是不牢的;虽然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化方法,但总体上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抽象,是从抽象到抽象。
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出发点;经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经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不是市场经济的最深层本质,所以《资本论》的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仍然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和表述方法,而不是从本质到现象展开的方法。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资本论》都没有抓住商品社会的本质。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的思维方式要求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与经济的出发点相对称。经济的出发点是经济活动的本质,经济学逻辑体系的出发点应该是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经济活动的本质是客观本质,对经济活动本质的抽象是科学本质。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是对称的。
要把“本原”与“本质”区别开来。本原和本质的区别在于:本质是层次范畴,本原是实体范畴;“本原”是最原始的要素,“本质”则是由作为本原的要素及其对称关系组成最原始的对称结构;本原是唯一的,本质则有不同的层次:普遍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个别本质。“本原”与“本质”的区分可以确立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不致于陷入还原论的泥坑,从而为不同学科的特殊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还原论由于没有层次概念,所以只好无限地追溯任何事物、任何学科其最后的依据,其结果是否认了各种事物、各门学科的自身的特殊本质,而把万事万物最终归结于基本粒子的运动。
“本原”是形式逻辑的出发点,“本质”是对称逻辑的出发点。作为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的,只能是本质而不是本原。迄今发现的人体的本质是DNA双螺旋结构,而不是细胞。以细胞为出发点,只能破坏对有机体整体的把握。很难想象,仅仅考察人体细胞或从人体细胞为出发点,会认识和把握人体的本质。仅仅考察细胞不能把人体和动物体区别开来,而考察DNA双螺旋结构则可以。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对称结构;商品固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但不是本质。商品只是一个要素;展开来的,只能是市场某个层面的规律,而不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的本原(商品)而不是本质为出发点(虽然它把本原当成了本质),因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经济学的科学性由它解释社会现象的广泛性、彻底性来决定。《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的逻辑推演过程——从抽象到具体,其起点不是最大的抽象,其终点不是最大的具体,并没有真正做到逻辑和历史的一致;《资本论》以商品为经济学的出发点,以商品交换来定位市场经济的本质,以劳动产品来限定商品,是以偏概全,解释市场经济是无力的、不全面的,因而是不科学的,并造成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经济学逻辑体系与社会发展现实过程的脱节。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既是纵向的逻辑演化关系,也是横向的层次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也是抽象化与具体化的双向同步过程。货币、资本、价值、产权、商品等概念无不是这样:使用价值的相对化、具体化,同时也是价值的一般化、绝对化。《资本论》把抽象到具体看成是线性的单向过程,这是造成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的根本原因。
科学性与主体性是一致的,科学的描述性与规范性是一致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是一致的。缺乏主体性、规范性、应然性,其科学性、描述性、实然性是有缺陷的。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所以南辕北辙,整个体系的基础是不牢的;虽然也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化方法,但总体上是对经济社会的一种抽象,是从抽象到抽象。
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出发点;经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经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称关系,是市场经济社会的出发点。由于《资本论》的出发点不是市场经济的最深层本质,所以《资本论》的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仍然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和表述方法,而不是从本质到现象展开的方法。无论是抽象还是具体,《资本论》都没有抓住商品社会的本质。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