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经济学的产生结束了人类经济学的史前史(十)
[
2010/11/23 11:12 | by admin ]

经济学第一次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的幸福的统一
在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幸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两个本质不同的范式,想用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消化“幸福悖论”,在价格机制框架内建立所谓的“幸福经济模型”,只能徒劳无功。 “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所以,“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解决这个悖论的根本途径,是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改变政治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只有把经济学的价值定义为使用价值,才能说明不是作为劳动产品的物品为什么也有价值甚至有巨大的价值量,才能把哲学的价值和经济学的价值统一起来,才能把以价值论为核心的哲学和同样以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统一起来,才能理解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只有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才能把颠倒了的人和财富的关系再颠倒过来,使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才能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
只研究经济发展、不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学模型不具备解释力的根本原因。幸福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不是什么要素的片面和全面的量的区别,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手段和目的关系根本不同的本质区别。幸福经济学范式与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把后者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再颠倒过来,实现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以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统一;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的关系的前提下,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这既是逻辑的要求,也是历史的要求,因而体现了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幸福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的主体性、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使经济学成为真、善、美的统一;统一的社会条件,是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在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的幸福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两个本质不同的范式,想用政治经济学范式来消化“幸福悖论”,在价格机制框架内建立所谓的“幸福经济模型”,只能徒劳无功。 “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所以,“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式;解决这个悖论的根本途径,是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改变政治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只有把经济学的价值定义为使用价值,才能说明不是作为劳动产品的物品为什么也有价值甚至有巨大的价值量,才能把哲学的价值和经济学的价值统一起来,才能把以价值论为核心的哲学和同样以价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统一起来,才能理解相对主体和相对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只有以价值机制为核心,才能把颠倒了的人和财富的关系再颠倒过来,使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才能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
只研究经济发展、不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学模型不具备解释力的根本原因。幸福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不是什么要素的片面和全面的量的区别,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手段和目的关系根本不同的本质区别。幸福经济学范式与政治经济学范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把后者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再颠倒过来,实现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以相对主体为中心同相对客体的统一;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的关系的前提下,二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互相促进。这既是逻辑的要求,也是历史的要求,因而体现了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幸福经济学体现了经济学的主体性、规律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经济学的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使经济学成为真、善、美的统一;统一的社会条件,是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知识市场经济。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