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



经济学的主体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科学性就在于经济学的审美性。
经济学的审美性就在于经济学真善美的对称。
对称是美的。只有对称的才是美的。“不对称也是一种美”,是对“对称”作了现象化的理解。透过能称为美的“不对称”的现象背后,是有序化的本质。“序”,才是对称的根据;有序无序,才是区分对称不对称的最后标准。
所以牛顿三大定律是美的,量子力学也是美的。经济学也是美的,但只有对称的经济学才是美的经济学;正好象只有从无序中理出有序的量子运动定律才是美的一样。
美的定义:
美是理想的现实展现。通过这种展现,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实现,使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使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得以对称;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使外在事物由无序转化为有序,使主体得到和谐、快乐与幸福。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美是崇高: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类经济活动是真善美的统一;对称经济学是经济的反思、真善美的反思。对称经济学是追求真善美的经济学;对称经济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人类经济活动是整体范畴,主体和客体是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层次或要素,创新→创造→创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础和桥梁是创业——自由自觉的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天人合一”的桥梁,科学规律与客观规律、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得以同构的桥梁。对称经济学就是“天人合一”的经济学。对称的主客体关系是对称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基础。
对称是美的。和谐是美的。幸福是美的。
只有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是对称的、和谐的、幸福的、美的。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按美的原则来建构。
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按美的规则来造型。
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就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得到统一。
经济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的最高境界是对称。
宏观与微观的对称、法制与民主的对称、计划与自由的对称、公平与效率的对称、有序与无序的对称,就是对称经济学中的美学原理。
在对称经济学看来,带血GDP是不美的,全面发展是美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不美的,公开、公平、公正是美的;物质丰富精神贫乏是不美的,快乐经济幸福经济是美的。
经济学不但是一门求真的学问,而且是一门求善求美的学问。
就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来看,经济学发展的主流与其说是“数学化”,还不如说是艺术化、审美化。
数学化是数字化的一个环节,数字化是程序化的一个环节,程序化就是有序无序的对称、宏观微观的对称。用数学化代替程序化,其结构不可能是美的。
“主流经济学”在它们的公式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经济模型中,由于排斥了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因而同人们的审美情趣、同经济学的美学原理不沾边。在“主流经济学”中,数学本来是拿来论证的,现在则成为装饰品,成为束缚人的创造力的桎梏。这是经济学的异化:本质和现象的异化、目的和手段的异化。这种异化,使经济学面目可憎,只能引起人的普遍反感,根本谈不上美感,根本不能为市场、为社会所接受,只能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他们的这种“主流”,同人类文化的主流是脱节的;相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来讲,他们的“主流”实际上只是“支流”。
根据对称经济学的美学原理,数学化有待上升到数字化,数字化有待上升到程序化,程序化有待上升到对称化;而最根本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的对称。停留在数学化层面而沾沾自喜,离审美原则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不具备审美原则的经济学不具备可操作性。  
美学不仅有情感论意义,而且有认识论与操作论意义。西方经济学家的线性思维方式,只能消极解释和分析经济活动,不可能在最关键的问题——结构方面,解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他们根本解释不了企业和社会的对称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作用,整体上不能指导经济活动,也就谈不上按美的原则来造型。
把审美原理与经济学原理结合起来,就是为了使审美成为经济体系的建构原则、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对称经济学,就是使知识功能化、个性化、价值化、增值化,使主体和客体、主观与客观、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具体地、历史地、微观地统一起来的知识经济学、审美经济学。对称经济是对知识的开发和运用。这种运用是艺术化的、对知识的再造过程,是对古今中外美学智慧的系统总结,使之由偶然上升为必然。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中审美原则对传统经济的渗透、再造。因此,经济学与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一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要素与结构相对称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是经济规律与美的规律相对称的经济学范式。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