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2 第一页 [1] [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马克思《资本论》的副标题就是“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众所周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物,是为了分析、解释、解决资本主义频繁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而应运而生的形而上学思辨成果。在《资本论》中,可以说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经济学与形而上学的有机统一,当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统一。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产生《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的历史契机,那么同样,《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产物。全球性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本运营为主导向知识运营为主导转变时期的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源,恰恰就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同现有国际金融体制、经济体制之间的不对称。如果说,工业经济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时期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只能产生矛盾辩证法、矛盾逻辑、历史唯物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均衡点”理论与两大部类生产理论、传统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那么产生于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新时期的经济危机也同样说明了对称哲学、对称经济学的历史必然性。只是,正好像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有不同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而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增长方式条件下不同经济危机和不同经济学范式、不同经济学范式背后的不同哲学范式之间的内在连接,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揭示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性,用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性来解释经济学范式、经济学范式后面的哲学范式转变的必然性,本身就是经济学形而上学反思的最主要内容。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各家各派、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思考,其中不少观点和流派针尖对麦芒、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典型的方式说明了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性质,说明了对经济现象进行形而上学思考、对经济学进行形而上学反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思考的层次和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看法的一致程度成正比,而全球性金融危机又使经济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或不对称得以充分暴露。对投资和消费哪个更根本的类似“鸡和蛋哪一个在先”的喋喋不休争论,源于对金融危机的视角仅停留在政策或金融学层面,而对经济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或不对称一叶障目。所谓对经济现象进行形而上学思考、对经济学进行形而上学反思,就是通过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思考,认识经济现象后面的深层次本质、经济与经济学发展的规律,理清经济学发展的脉络,找出各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范式产生的内在必然性,给人类历史上大的经济学流派以合理定位,推动符合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一般化、人类化的经济学理论与范式的产生与发展,并在此经济学理论指导下自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更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知识化进程。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模式。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是博弈的结果,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对称”;对称是积极的、自觉的,是对策的结果,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均衡”。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不对称经济学就是不和谐经济学。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对称工程学。对称经济工程方法是:设定经济目标,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条件,拿出对策方案,论证推演评估,操作反馈评价,纠错完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对称经济学的方法不是各种方法交替使用、或各有则重点,而是把它们统一在对称逻辑中,运用对称逻辑的方法,使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对称逻辑是一元化方法与多元化方法的统一。就对称逻辑本身来讲,是一元化方法;就对称逻辑是各种逻辑方法的对称统一来讲,又是多元化的方法。只有对称逻辑,才能够使经济学的思想和现实相对称。对称逻辑的产生与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合乎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让我们一起培植,使之由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消除“主流经济学”内在矛盾的需要,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是逻辑学科本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所以,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两层意义:一是合理的解释,一是正确的引导。合理的哲学,是真善美对称的哲学。合理的经济学,是真善美对称的经济学。经济学是审美的,就应该是规范的,就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思维规律与经济客观规律的相互建构原理、相互建构的基础与纽带说明: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它的实证性与主体性、怎么样与是什么是内在一致的。经济社会本来是由人的自觉活动组成的,事实、逻辑与价值不可分割,这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本质区别。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是统一的。经济学的规范性就在经济学的实证性之中,经济学的实证性就在经济学的规范性之中。同样,经济学的规范性就在经济学的科学性之中,经济学的科学性就在经济学的规范性之中。妄图离开经济学的规范性寻找经济学的实证性,离开经济学的规范性寻找经济学的科学性,本身既不规范也不科学;其结果,是既无经济学的规范性又无经济学的实证性。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分页: 1/2 第一页 [1] [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