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陈世清同志携其新作《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一书的打印稿,邀我写序。乍一看,我对书名颇感奇怪,看了导论,才知作者所说的不是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而是与实证科学不同的形而上学,也就是本体论。我写过几篇关于本体论的文章,但对经济学是外行,对此书只好作些空乏之谈。
    现代的科学研究主要采取分科研究的方式,这无疑是完全必要的。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与繁荣,分科研究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虽不乏分科研究的成果,但分科研究一直没有形成制度,这不能不限制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分科研究是在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之后才逐渐形成为制度的,这对于我国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分科研究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尽管分科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和问题,引起了人们愈来愈大的批评,甚至有人宣布分科研究已经走到尽头,综合研究时代已经到来,分科研究即将被综合研究所取代。这实际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技术愈发达,分科愈细,内容愈繁多与复杂,以一人的聪明与寿命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学科门类,而只能成为一门或少数几门的专家。但分科研究也不能走向极端,走向否定综合或综合研究的极端。实际上,在分科研究盛行的今天,一直存在着综合或综合研究。把许许多多规模较小的工程组织、整合成一个巨大的复杂工程就是一种综合工作;科学研究中的分析工作离不开综合工作,一个新的理论的提出也就是综合,学科中的交叉学科就是综合学科。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综合性是其基本性质之一。
    哲学在古代曾经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随着分科研究的发展,一门门学科按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哲学中分化出去,这样,哲学研究的领域似乎就一天天缩小了。有人预言,长此以往,哲学将归于消逝。实际上哲学研究的领域并没有缩小,而是一天天明确起来了,因为分科研究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哲学不应是知识的总汇,不应是百科全书,不应是一切学科的总和,而应是一切学科的总结和概括,是对世界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研究。哲学是世界观,即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知识的总和,无疑是一种综合,作为总和的哲学消逝了,代之而起的作为总结和概括的哲学仍然是一种综合,而且是更高的综合。不仅如此,每一门科学中,综合也是不可须臾分离的,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综合。说到底,综合与分析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没有单独存在的时候,只是有时有地位上的差别而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理论界兴起了一种综合研究的领域,那就是应用哲学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应用哲学”不是指研究哲学应用的理论,而是指把哲学(世界观)应用于各门科学而形成的部门哲学或分支哲学,即哲学与科学的交叉研究或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外还有几门部门哲学,如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传统哲学亦然,除本体论外,还有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等。近年来出现的部门哲学甚多,有数学哲学、物理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陈世清同志的《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是一种经济哲学,也属于部门哲学的范畴。
    在分科研究盛行的今天,这种综合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陈世清同志的探索是有益的。按照一般的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或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是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规律,是推动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为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本书作者认为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的原理不能成立,统一才是绝对的,斗争只是相对的。因此,作者不使用矛盾概念,而采用了对称概念来概括这种无所不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关于斗争究竟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统一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问题,在我国理论界已争论多年,本书无意进一步展开争论,本书的特点是详细探索对称关系在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具体表现。这种探索无疑是可取的。这种探索一方面使哲学的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另一方面使经济学原理更好理解、更便于运用。据我所知,关于经济学与哲学的这种跨学科综合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这种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无疑会推动经济学和哲学的发展。




    黄楠森,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中国恩格斯学会会长、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中国人权研究会顾问。



    在我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年代,陈世清学者揭竿而起,撰写《对称经济学》等《对称经济学丛书》系列著作,鲜明地提出重建中国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笔者认为,这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对经济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内涵,做了认真审视、研究所作出的判断,强调从整体性观念出发,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结构调整的科学决策,以及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何谓对称?这是作者对事物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概括。这原本是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内在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是这样揭示事物本质的,即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毛泽东:《矛盾论》)事物普遍联系还表现在事物整体性上,即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系的诸多事物或事物内部要素构成有机整体,即形成一个系统。作者如此说:“科学的、一般的、人类的、与政治经济学相对而言的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显然,其立题是深思熟虑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索的重要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作者也力图做了积极探索,对经济工作、经济学的方方面面提出见解,其创新精神可见一斑。但也应当看到,经济工作是否正确,不仅仅是经济理论是否正确,还有人的观念,以及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等是否正确与完善,还有科学理论能否落实贯彻于实践之中,故尚须进一步做更深入、更全面地探讨。
    经济学研究什么?经济学渊源于西方。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下了这样的定义:“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在现代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第5页,商务印书馆)简单地说,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资源来生产使用价值的产品,并将这些产品在不同的人或团体之间分配的一门科学。
    十八世纪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一直影响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资本主义被看成是充满自由竞争、自由调节的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有的人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即都是怀着利己动机,能够计算得失、趋利避害地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调节市场供求,又能调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那么政府实行的最好政策就是自由放任政策,不必干预经济的运转。(参考《当代西方经济学》上册第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概括地说,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立的,它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学派。
    事实上并非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如上所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问题。那么,谁来配置资源?人与资源分配怎样调节?供求怎样调节?劳动力就业与失业怎样调节?等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体系一直存在陷阱、隐患。实际上,市场无力调节上述关系。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多次经济危机,已提供了佐证。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西方经济体系面临危机更加充分的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调节的均衡上存在深刻的内在局限性和根本性的失灵,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弊端。
    人是经济中的主体因素,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GDP的增加,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所以,人是经济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西方经济学的最大缺陷是对人的错位。人不是抽象的人,是生活现实社会制度中的人。在阶级社会,任何人总是隶属于一定阶级的,其个性必然受到阶级关系制约的。因此,人不仅是经济人,而其根本属性是社会人、阶级人、道德人。西方经济学把人看成“趋利避害”的人,并非人的根本属性。趋于对自身有利、避开自身有害的东西,既是一切人的共有特性,也是一切动物的共有特性。如果把“趋利避害”看作人的本性,也就是唯一自私是人的本性,人就成了“自私动物”。这样一来,人在市场活动中成了一味追求利润、资源财富的盲目投机者和掠夺者,市场也必将陷入无序状态、失去控制,做不到公平与公正,人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势必失去对称、均衡。而作者提出建立人本主义的经济学,确立了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经济学体系,从根本上校正了西方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方向。
                    二
    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经济体制下经济学研究,也必然具有不同的特色。正如作者所强调的,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如同经济与政治一样构成对称关系,因而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过,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必要加上社会主义这个前置词。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等学者一再强调,“社会主义”这个前置词是至关重要的。在笔者看来,这涉及市场经济的性质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完整地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但也不是一切资源都完全由市场来配置,有些事关国家战略公共资源、民生资源还要由政府来配置。
    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那么,社会主义采用市场经济,就必须使其属于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包含有两条根本原则:第一条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第二条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可以认为,市场经济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下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既有优势也有缺陷。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有重要作用,特别在竞争性资源配置上,抑制行业垄断,有很大优越性,但市场经济在宏观经济综合平衡上,在竞争垄断的关系上,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上,在社会分配公平上,以及供求等其他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市场调节是自发性的分散决策的事后调节,这种盲目的滞后调节能带来的种种消极后果是难以预计的。它不能不要国家的干预、管理、宏观调控来加以纠正、约束和补充,即必须用自觉的、集中决策的,事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来校正;由政府行为来校正,用所谓“看得见”的一只手来调控和补充“看不见”的另一只手。总结我国的宏观调控,它主要包括计划调控、财税调控、金融调控和土地调控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调节主要是指导性、战略性计划,即有导向、指导作用的计划,而不是指令性计划。这样的计划调节,除了政策导向的规定外,还有必要的指标、项目和必须完成的指令性任务,如中长期规划中的巨大工程的规划等。
    我们不能迷信西方经济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实行统一计划的客观可能性,集中资源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管理和计划调节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途径。这一条正确途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走上繁荣富强,还推进了世界经济发展。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每年平均进口6870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约1400万个就业岗位。200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据2009.9.24人民日报《世界瞩目的中国之路》)至今,“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赢得世界的瞩目。
    作者作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他以坚定的信念说:“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者的扬弃、综合、升华、相容与超越实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是全面的市场经济,是更高级的市场经济,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市场经济”。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有待不断完善、规范,但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来审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是正确导向。
    这也表现作者的责任感。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曾出现一场大的争论,有的学者主张所谓“市场化改革”,主张把经济生活的一切交给市场去管,都“市场化”,把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国家政治也都推向“市场化”,把计划排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排除在经济社会一切领域之外,把它视为禁区,加以屏弃。(据刘国光:《我国改革方向是什么?不是什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论坛2006.5.26)显然,这种主张来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一度干扰了改革方向。如在所有制问题上,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受到干扰;在分配问题上,社会公平公正受到干扰等,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才纠正了这些干扰。看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方向,首先必须是理论的坚定性。作者提出对称经济学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三
   
    对称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点是,从整体性、系统性比较全面地陈述发展与增长的辨证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会议提出2010年最重要的任务是调整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方式问题进一步突出。从世界贸易、国内经济形势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经济工作全局及其体制改革各个方面,其重点是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使经济成为智力经济或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审视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生产角度来看,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第二产业调整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特别要发展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从需求角度来看,要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并着重扩大内需,提高消费水平,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 要把经济增长从依赖于人力、物质资源投入,从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上。
    要落实上述的调整和转变,必须着力理顺发展与增长的关系:发展是一切建设的基础,只有发展了,才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才能改善民生。但是,发展要科学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增长需要速度和规模。但是,增长不能代替发展,必须是有经济增长质量,即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从而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把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群众利益的GDP增长,称之为“GDP主义”。它在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主导下,一切增长将导致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失去均衡,其付出的环境成本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我们必须抑制不惜一切代价追求GDP的行为,必须尽快改变拼资源消耗、拼生态环境、拼廉价劳动力的局面,大力推进抑制“三高”、以低碳为特征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也是为应付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为什么这些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领导对如何发展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片面追求GDP增长,一定程度上出现重经济、轻社会的不均衡发展现象呢?归根结底,是政绩考核机制出了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入手,对干部政绩的考核由过去对经济数量(GDP)的考核转变为经济质量的考核,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地方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撰著《对称经济学》有明确的导向,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系统工程,必须用整体经济学作指导,强调经济学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称发展观,代替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经济增长观,把幸福确立为经济学的目标;等等。笔者认为,这些论断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参考。现代经济学是经济发展过程的总结,创新是现代经济学的精髓,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人既是经济学的中心,又是创新的载体,因而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灵魂。
    作者探索了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我们进行中国经济学在新的层面上的研究,特别是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中国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必将引起人们的思想碰撞,从而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经济学作出贡献。
    为《对称经济学》而作,是为序!



     卢继传教授简介: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高级记者,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著名知识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生物进化论专家,建国以来有突出贡献的中国科普作家。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