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富士康的“13跳”: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带血GDP
[
2010/06/19 20:47 | by admin ]

GDP有三种:货币GDP(国内生产总值)、社会GDP(人的素质指数、幸福指数、社会和谐指数)、绿色GDP(环保指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只讲第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出于对市场经济的狭隘理解,片面追求GDP增长率,把教育和医疗都纳入产业化的范围,剥夺了人的起点平等、机会平等的生存保障,从而强化了两极分化,并败坏了社会风气,形成“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道德环境;资源的开发是竭泽而渔,GDP增长以出口导向、内需不足、计划体制下的低工资为起点、工人血泪为代价,不惜使货币GDP成为带血GDP。人经济活动的目标是幸福,而人幸福与否不完全由金钱来决定。价值固然可以量化,但不完全是靠货币、靠由货币反映的GDP总值来量化,而是靠人的幸福程度来量化。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的共同点,是把价值绝对化了。前者把价值绝对化为抽象劳动,后者把价值论绝对化为货币,因而二者都脱离了经济活动的实际和价值本身的价值。幸福经济学范式之所以比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范式更科学,是因为前者比后者更本质,因而做到了科学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能否做到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学范式的不同层次。不同经济学范式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次关系。对于反映性、解释性理论来讲,范式的层次高,其对绝对真理的“逼真度”更高;对于创造性、规范性理论来讲,范式的层次高,其真理的层次更高。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一评富士康的“13跳”:老板的“理性”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2010/06/19 11:23 | by admin ]

富士康的13跳及对富士康在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说明:人的理性不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线性的、单要素的“自私”,而是由“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对象意识”、“自我与对象相互关系的意识”四个部分组成的完整系统。“认识你自己”是自我意识,“设身处地”是他人意识,“放眼世界”是对象意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自我与对象关系意识。“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理性的人都是自私的”,是把人的自我意识同人的其他几方面的意识割裂开来,把其看成人的理性的唯一要素,是片面的。而且理性与非理性也非绝对割裂的,人的理性往往要通过非理性来升华和体现;人在特殊的情况下的直觉能力,往往是各种理性和经验因素综合体现的结果。认为只有能够通过数字模型来表达的行为才是理性的也是片面的。因此,人的理性不等于自私,人的理性不一定能够通过数字来建模。正因为人的理性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系统,所以人的许多理性行为是非自私行为(如舍己救人),而人的许多自私行为是非理性行为(如为了眼前利益而铤而走险犯罪;如吸毒、酗酒)。把自私和人的理性划等号没有事实和逻辑依据。在动物界,同类之间的相互合作总是多于同类之间的相互残杀;同类之间合作地较好的,其生存竞争能力总是高于同类之间合作较差的。既然人是理性的动物,就应该比一般动物更知道这一动物界生存竞争规律。如果人与人之间是狼,那么人类将比其他动物类种更早走向灭亡。所以,人的理性,应该是自私的反面,而不是自私。无论是作为人格化的政治法人,还是政府官员,除非独裁政府,否则他们的理性同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他们把理性定位为仅满足个人利益,并为此而不择手段(包括权力所有与权力寻租),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走向自己利益的反面。民主,就是把政治法人和政府官员的利益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的纽带。富士康的13跳说明:如果老板不顾工人死活,那么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老板的理性应该更多地表现为同员工的合作。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