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值与汇率要以不变应万变——评人民币汇率不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
[
2010/06/21 17:26 | by admin ]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此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本人认为,货币政策以不变应万变,是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方法之一,汇率浮动与币值稳定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汇率的浮动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汇率变化的原因,应该是他国币值的变化,而不是己方币值的变化;汇率变化的幅度和他国币值的变化幅度是等比的,因而变化前后币值是等价的。汇率的浮动性是现象,汇率的稳定性是本质。汇率的稳定性体现了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币值既不是以黄金储备为根据,也不是盯住美元,而是自身的国民有效经济实际增长率。只要坚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与相应等值的汇率的浮动性,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必能保证要素流动的对称性,使之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质和量都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今天看来可以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过一段可能就不行,反之亦然。在浮动汇率体制下,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国内币值是否稳定。只要国内币值是稳定的,即使实施浮动汇率,财政政策仍然有效。而浮动汇率,并不必然意味着国内货币贬值或升值。这里,要区分货币的相对值与绝对值。相对值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绝对值(国内购买力)并不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进口与出口最终要通过实物来补偿,所以如果货币对外升值对内也升值,那么货币升值并不一定会影响出口;只有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才会影响出口。而对内币值是否稳定完全操之在我,不随汇率变动而变动。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使本国货币对内升值。蒙特尔认为在浮动汇率体系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影响出口,会使财政政策无效这一判断无理论与实践根据。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人认为,货币政策以不变应万变,是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方法之一,汇率浮动与币值稳定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汇率的浮动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汇率变化的原因,应该是他国币值的变化,而不是己方币值的变化;汇率变化的幅度和他国币值的变化幅度是等比的,因而变化前后币值是等价的。汇率的浮动性是现象,汇率的稳定性是本质。汇率的稳定性体现了币值的稳定性。人民币币值既不是以黄金储备为根据,也不是盯住美元,而是自身的国民有效经济实际增长率。只要坚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与相应等值的汇率的浮动性,那么,这样的货币政策必能保证要素流动的对称性,使之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质和量都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今天看来可以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过一段可能就不行,反之亦然。在浮动汇率体制下,财政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国内币值是否稳定。只要国内币值是稳定的,即使实施浮动汇率,财政政策仍然有效。而浮动汇率,并不必然意味着国内货币贬值或升值。这里,要区分货币的相对值与绝对值。相对值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绝对值(国内购买力)并不随着汇率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进口与出口最终要通过实物来补偿,所以如果货币对外升值对内也升值,那么货币升值并不一定会影响出口;只有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才会影响出口。而对内币值是否稳定完全操之在我,不随汇率变动而变动。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使本国货币对内升值。蒙特尔认为在浮动汇率体系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导致影响出口,会使财政政策无效这一判断无理论与实践根据。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三评富士康的13跳:“世界工厂论”可以休矣
[
2010/06/21 09:38 | by admin ]

富士康的13跳说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中国“世界工厂论”可以休矣。低附加值、低廉的劳动力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缺乏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制度转型要为增长方式转型提供制度保证,否则制度转型将失去灵魂、目标和依托。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与外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不能以牺牲中国经济主体性为代价。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主体化相辅相成、互为前提;那种把开放性与主体性对立起来的所谓“世界工厂论”,只能使中国经济处于危险的境地。解决人力资源与生产结构的不对称,只能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出口产品附加值来实现。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中国劳力低廉的成本优势,那么时至今日,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技术、品牌形成的高附加值。中国不是、也不应该只是“世界工厂”。应该把开发国内市场放在首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提高自我品牌含金量放在首位——把提高国家、民族、国民主体性放在首位。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主要内容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