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批判(六):没有实际可操作性
[
2010/09/22 09:28 | by admin ]

一般均衡理论只有实证意义没有规范意义;而缺乏规范意义的经济学,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可操作。只有再生经济学才是规范经济学,而规范意味着对称而非意味着均衡;西方经济学“菲利普斯曲线”、“IS-LM模型”、“IS-LM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一般均衡模型虽有对现实的经济关系进行抽象的正确因素,但由于在该模型中不仅价格是刚性的,而且所有的比例关系(包括生产内部、生产与消费、消费关系、交换关系)都是刚性的,这不但不能解释诸如通货膨胀等偶然因素的变化,而且不能解释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储蓄和投资、需求与供给(包括货币需求与供给)、价值与价格、产品价格与成本价格、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相互关系的必然性变化。这种静态的、消极的“一般均衡”的数字模型,只有“经济学橱窗”意义,没有实际可操作性。如果说,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进行权衡,只能用高通货膨胀来换取高就业,则是对政策的误导,并在实践中造成严重恶果。“IS-LM模型+菲利普斯曲线”失灵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所谓人的“理性预期”, 而是增长方式转变;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做到低通胀与高就业并存,也正在于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主体化的发展,要求政府宏观调控本身是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环节。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中国经济解释与重建》,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