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西方经济学之所以要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是为了迎合数学方法的需要,把不能量化的价值转换成可以量化的价格。这无异于削足适履。
    只有价格经济学才有必要和可能把经济学数学化,价值经济学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数学化。因为价值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而价格只体现关系。经济学数学化的前提是以价格为市场的核心机制。而这个前提不成立。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不管推导过程逻辑多么严密,数学体系多么完整,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
    经济学数学化的认识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同人的主体性的对立。实际上社会经济的规律性同人的主体性是统一的,前者恰恰通过后者体现出来。正好像微观世界的自然规律通过基本粒子的无序运动体现出来一样。
    承认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经济学理论简单性、一贯性的前提。经济学必须研究经济运动规律,而不仅仅是研究经济运行中某个要素的运动规律。任何一个要素单独抽象出来,都不能揭示它的运动规律。西方经济学经济模型的复杂性、各种模型之间的冲突性,源于对经济认识的非规律性。经济规律本来就是人们不同方向作用力的总和,个人预期的不确定性不能否认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所谓时间不一致,就是理性预期的悖论。理性预期的悖论是由于人的行为模式、企业经营模式、政府决策模式、社会发展模式相互之间不对称造成的,化解这个悖论不是靠博弈,或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而是对称;而政府政策在此过程中起纽带作用。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