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用线性思维方式和建立在价格机制基础上的模型来予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点象用树杈捕鱼,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工具失灵;是工具失灵导致“模型失灵”。
    “模型失灵”:承认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经济学理论简单性、一贯性的前提。西方经济学经济模型的复杂性、各种模型之间的冲突性,源于对经济认识的非规律性。
    “模型失灵”:由于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认识的非规律性,西方经济学形成体系的方向是:问题→政策→理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稳定的框架;自下而上的单向性,而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性。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既缺失自上而下的严密性,又缺乏自下而上的创造性。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是经验的而非理论的,有模型而无范式,是无范式的范式。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是片面分析的而非综合的,各学派的对立是盲人摸象。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只讲供求均衡,未讲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均衡”。
    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只是厂家与消费者的均衡,而非经济主体和经济客体、人和自然之间的均衡。博弈的指向是横向的,停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作文章。无论是非合作博弈还是合作博弈、传统博弈还是进化博弈,都只是作为资源配置、交易过程的手段。西方经济学把物和物的对称关系看成基本对称关系,甚至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纳入经济客体和经济客体的对称(“均衡”)的范畴,是把人物化,贯彻的是经济客体性原则。而经济主体性原则,则是把物人化,认为经济主客体关系以人为主导;以人为主导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基本的对称关系,其它一切对称关系是其展开和具体化。
    “模型失灵”:西方经济学强调经济数量关系,忽视经济结构的功能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对称经济学》,该书近日已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再版。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