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影响力评估中的GDP思维
[
2011/05/17 20:57 | by admin ]

价值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不同类型的事物可以比较,但前提是先把它们还原为共同的本质或属性,才有可能在同一个参照系中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说全世界的蚂蚁重量加起来还不如一只大象,但我们不能说全世界蚂蚁的威武加起来还不如一只大象,因为“威武”本来不是蚂蚁的属性。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即使充满猫腻,但中国任何一个教授——哪怕他是叫兽——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影响力都肯定要超过韩寒。我们可以说郭敬明的影响力不如韩寒,可以说一百个郭敬明的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也可以说全中国小说家的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但说全中国的教授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韩寒,就和说全世界的教授影响力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罗纳尔多一样,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废话——因为教授的专业影响力本来就不是通过受众面广来体现。当然不排除中国某些教授也尽力把自己打扮成明星,但不能由此断定明星的影响力就是教授影响力的标准,成为明星就是中国教授群体追求的目标。
韩寒是利用他在小说领域取得的成功、形成的知名度和话语制高点,说了一些当下年青人想说不敢说、无处说、说了也没人听的话,所以就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这就是成功的“复利法则”——一个人一个方面的成功,通过某种介质、渠道、手段,很容易移植为另一方面的成功。反过来,他的这种“意见领袖”的身份,又可以促进他的书的销售,进一步提高他的知名度。因此,很大程度上,他的“意见”是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成功的“复利法则”,也就是通常说的“赢家通吃”。媒体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而媒体通常都是“火上加油”的,火上加油也是媒体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同时,人的从众心理也在信息时代被放大。在此信息时代的多方互动中,“复利法则”得以倍增。但韩寒的“意见”缺乏理论功底与思想深度;他是一个成功的畅销小说家和“意见领袖”,不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把他比喻为当代鲁迅是不恰当的。他的“影响力”仍然属于娱乐明星层面,总体上是视觉影响力而非思想影响力,和赵本山、李宇春、徐静蕾、章子怡、小沈阳们没有本质的不同。请记住:当下是新旧道德体系青黄不接、信仰缺失、崇尚金钱与感官享受的明星时代而不是思想家时代;但思想家时代很快会代替明星时代。但愿韩寒成为“意见领袖”现象的背后,是这种时代转化的躁动。
总之,对韩寒影响力的评估渗透了当前主流经济学通行的线性思维——把一切不同质的东西都还原为同一量化指标的GDP思维方式;既然经济学上有总供给、总需求、经济总量等评估经济增长速度的通用指标,那么用博客点击率来评估一个人的影响力也肯定没错。
韩寒是利用他在小说领域取得的成功、形成的知名度和话语制高点,说了一些当下年青人想说不敢说、无处说、说了也没人听的话,所以就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这就是成功的“复利法则”——一个人一个方面的成功,通过某种介质、渠道、手段,很容易移植为另一方面的成功。反过来,他的这种“意见领袖”的身份,又可以促进他的书的销售,进一步提高他的知名度。因此,很大程度上,他的“意见”是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成功的“复利法则”,也就是通常说的“赢家通吃”。媒体在此过程中也起到了“火上加油”的作用——而媒体通常都是“火上加油”的,火上加油也是媒体吸引眼球的营销手段。同时,人的从众心理也在信息时代被放大。在此信息时代的多方互动中,“复利法则”得以倍增。但韩寒的“意见”缺乏理论功底与思想深度;他是一个成功的畅销小说家和“意见领袖”,不是一个思想家和理论家,把他比喻为当代鲁迅是不恰当的。他的“影响力”仍然属于娱乐明星层面,总体上是视觉影响力而非思想影响力,和赵本山、李宇春、徐静蕾、章子怡、小沈阳们没有本质的不同。请记住:当下是新旧道德体系青黄不接、信仰缺失、崇尚金钱与感官享受的明星时代而不是思想家时代;但思想家时代很快会代替明星时代。但愿韩寒成为“意见领袖”现象的背后,是这种时代转化的躁动。
总之,对韩寒影响力的评估渗透了当前主流经济学通行的线性思维——把一切不同质的东西都还原为同一量化指标的GDP思维方式;既然经济学上有总供给、总需求、经济总量等评估经济增长速度的通用指标,那么用博客点击率来评估一个人的影响力也肯定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