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
由于林毅夫秉持西方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线性思维方式与经济学范式,所以他无法正确定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无法正确定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关系,无法正确定位中国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经济学家在解释中国经济现象时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思维方式同客观现实的不对称。西方经济学的主体性和逻辑性是对立的。有逻辑则无主体、有主体则无逻辑,是西方经济学形式逻辑基本思维方式带来的悖论。新古典经济学的线性思维方式,使其内容和形式、观点和方法、理论和实际不对称,整体上滞后于西方经济的发展,不能解释、指导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更是一种误导。由于林毅夫秉持西方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线性思维方式与经济学范式,所以他无法正确定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无法正确定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关系,无法正确定位中国国家的主体性——国家与国民的自觉能动性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林毅夫:“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技术结构上以及社会、政治制度上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以及制度看起来都比发达国家落后,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成为发达国家,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都是必须的,但是,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是内生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如果不提升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而试图去提升这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结果就是拔苗助长的赶超。” ⑨林毅夫:“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产业会有竞争力,企业靠自己改善经营管理就可以获得正常利润,政府可以减少补贴,社会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按照赶超发展战略,经济就会变得没有效率,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在分析问题时,需要看到短期和长期的差别。假如现在有两个发展中国家,初始的经济规模一样大,一个国家采用违背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一个国家采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在短期内之内,采用赶超战略的国家重工业确实会迅速建立起来,满足了很多刚刚独立的或解放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快速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但是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这个国家所创造的剩余却很少,因为它所扶持的产业即使有剩余也是从其他部门里转移过来的,而真正能够创造剩余的产业却因为得不到资本而难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本得不到积累,经济规模也就扩张得非常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危机,所以赶超战略支持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而像上面讲到过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国家因为创造了很多的剩余,经济规模也扩张得非常迅速。” ⑩看来林毅夫“比较优势论”的立足点是“经济规模”,参照系是经济规模“扩张得非常迅速”还是经济规模“扩张得非常缓慢”,实现经济规模的机制是价格、利润与资本积累。这只能说明林毅夫“比较优势论”的经济学范式是增长经济学而非发展经济学。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