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70):评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十九)
[
2013/12/18 21:46 | by admin ]

市场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要素禀赋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基于要素禀赋不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不是某个要素的功能。
由于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不是建立在企业主体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企业对比较优势的认定、要素禀赋的选择上,所以林毅夫的企业“自生能力”概念和企业主体性概念有本质区别;以这样的概念为出发点,也必然造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错误。林毅夫:“从自生能力的概念出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因为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了,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然必须提升其产业、产品、技术水平。在每个国家的土地(自然资源)的禀赋是给定的前提下,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指的是每个劳动者所可支配的资本的量的增加,资本来源于剩余的积累,要最快地提升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这个国家就必须在每一个时点创造最大的剩余,并将剩余中最大的部分用来作为积累。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在每一个时点上按其当前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技术,整个经济就会有最大的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并且,资本的回报率会最高,积累的意愿会最大,要素禀赋结构提高的速度就会最快。”⒂林毅夫在这里是以保护企业“自生能力”为由,把通过资本积累实现从劳力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化看成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并把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定位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把劳力密集和资本密集看成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层次是工业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在知识经济时期已经过时。在知识经济时期,劳力密集和资本密集可以统一。同时,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也是一种要素禀赋,通过政府推动可以形成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的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和保护企业的“自生能力”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不同的范式、不同的增长方式、不同的发展模式,决定不同的企业“自生能力”,在这里,是主体决定客体而非相反。因此,市场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要素禀赋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基于要素禀赋不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不是某个要素的功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是实现国与国之间信息与知识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是知识与经济重新洗牌的过程,也是增强国家经济主体性与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因此,企业“自生能力”是必要的,但提升民族工业的产业结构也是必要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不能成为“国际分工论”、“世界工厂论”、企业无政府主义的理论依据,而应成为全球经济技术“洗牌论”的理论依据。企业的“自生能力”和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是也不应该是国际分工的结果;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是弱化而是强化我国的经济主体性。只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主体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会避免国与国之间的两极分化,使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为全球各国人民共享。在知识经济的全球知识重新洗牌、通过知识重新洗牌带动技术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实现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技术结构与企业主体性的提升,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的后来居上并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
由于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不是建立在企业主体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企业对比较优势的认定、要素禀赋的选择上,所以林毅夫的企业“自生能力”概念和企业主体性概念有本质区别;以这样的概念为出发点,也必然造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错误。林毅夫:“从自生能力的概念出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因为要素禀赋结构提升了,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自然必须提升其产业、产品、技术水平。在每个国家的土地(自然资源)的禀赋是给定的前提下,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指的是每个劳动者所可支配的资本的量的增加,资本来源于剩余的积累,要最快地提升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这个国家就必须在每一个时点创造最大的剩余,并将剩余中最大的部分用来作为积累。一个国家如果能够在每一个时点上按其当前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技术,整个经济就会有最大的竞争力,能够创造最大的剩余,并且,资本的回报率会最高,积累的意愿会最大,要素禀赋结构提高的速度就会最快。”⒂林毅夫在这里是以保护企业“自生能力”为由,把通过资本积累实现从劳力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化看成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并把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定位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把劳力密集和资本密集看成要素禀赋结构的不同层次是工业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在知识经济时期已经过时。在知识经济时期,劳力密集和资本密集可以统一。同时,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更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也是一种要素禀赋,通过政府推动可以形成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的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和保护企业的“自生能力”不但不矛盾,而且相辅相成。不同的范式、不同的增长方式、不同的发展模式,决定不同的企业“自生能力”,在这里,是主体决定客体而非相反。因此,市场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要素禀赋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基于要素禀赋不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而不是某个要素的功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是实现国与国之间信息与知识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过程,是知识与经济重新洗牌的过程,也是增强国家经济主体性与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因此,企业“自生能力”是必要的,但提升民族工业的产业结构也是必要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企业“自生能力”,不能成为“国际分工论”、“世界工厂论”、企业无政府主义的理论依据,而应成为全球经济技术“洗牌论”的理论依据。企业的“自生能力”和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是也不应该是国际分工的结果;参与经济全球化不是弱化而是强化我国的经济主体性。只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主体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才会避免国与国之间的两极分化,使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为全球各国人民共享。在知识经济的全球知识重新洗牌、通过知识重新洗牌带动技术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实现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技术结构与企业主体性的提升,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的后来居上并可持续发展,才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