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71):评林毅夫经济学研究方法(二十)
[
2013/12/22 11:48 | by admin ]

苏东“休克疗法”不是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的成功佐证,而是苏东按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疗法导致休克的失败证明。实践证伪了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的理论
林毅夫:“所谓‘自生能力’,我的定义是‘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在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的暗含前提下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并未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则一定是由于缺乏正常管理。其中可能有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激励机制问题或是产权问题,也可能有政府对企业经营的不正当干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确实表现出了这些问题,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成功,有赖于消除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妨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产权、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问题,让企业能够有正常的管理。‘休克疗法’就是建立在上述的理论基础之上。” ⒁林毅夫在这里把企业的主体性归结为所谓的“自生能力”,又把企业的“自生能力”归结为“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这是对企业主体性的片面肤浅的理解。所谓企业的主体性,是指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就是企业作为系统通过自组织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从而进行生产和竞争的能力,就是企业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就是企业通过建立创业型组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公司价值的能力。主体性高低同自组织能力成正比,由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决定。一个企业能靠自身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主体性强的表现。而国有企业之所以没有主体性,就是由于它们缺乏自组织能力。但如果为了提高国企的主体性,而把其廉价拍卖甚至送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则同样是用他组织来代替自组织,因为主体改变了。提高企业主体性的基础和渠道是创业,提高国有企业主体性的基础是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创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潮,使企业主体性大大增强。改革开放、体制调整对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对企业的主体性的导向和催化来实现的。非创业型企业是平面型企业,创业型企业是立体型企业。创业型企业就是不断改进自身的要素与结构、不断提升自组织能力的企业;就是以创新能力为主导、以产权明确为基础、以团队精神为核心、以制度健全为保证的主体素质全面提升的企业;就是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以资产运营为纽带、以产品运营为归宿的创业型组织。创业型企业肯定是创新型企业,而创新型企业要成为创业型企业,还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与非创业型企业只着眼于资本的扩展、生产的扩大、利润的增加不同,创业型企业首先着眼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增强,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创业和创业管理的核心是机会管理。企业在创业再创业过程中,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如果没有企业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增强和以机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仅仅靠“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是不现实的。而机会管理的根本,是企业家的主体性。苏东“休克疗法”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欠缺国有企业创业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主体性,特别是缺乏真正的企业家阶层,认为只要“消除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妨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产权、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问题,让企业能够有正常的管理”就可以形成企业“自生能力”,结果苏东国有企业全部成了真正的“休克”,只好拍卖送人了事。苏东“休克疗法”不是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的成功佐证,而是苏东按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疗法导致休克的失败证明。实践证伪了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的理论。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
林毅夫:“所谓‘自生能力’,我的定义是‘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在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的暗含前提下可以推论,如果一个企业在竞争的市场中并未获得大家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则一定是由于缺乏正常管理。其中可能有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激励机制问题或是产权问题,也可能有政府对企业经营的不正当干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确实表现出了这些问题,在这个理论框架之下,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成功,有赖于消除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妨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产权、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问题,让企业能够有正常的管理。‘休克疗法’就是建立在上述的理论基础之上。” ⒁林毅夫在这里把企业的主体性归结为所谓的“自生能力”,又把企业的“自生能力”归结为“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这是对企业主体性的片面肤浅的理解。所谓企业的主体性,是指企业的自组织能力;就是企业作为系统通过自组织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从而进行生产和竞争的能力,就是企业的创新-创造-创业能力,就是企业通过建立创业型组织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公司价值的能力。主体性高低同自组织能力成正比,由系统的要素和结构两方面决定。一个企业能靠自身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主体性强的表现。而国有企业之所以没有主体性,就是由于它们缺乏自组织能力。但如果为了提高国企的主体性,而把其廉价拍卖甚至送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则同样是用他组织来代替自组织,因为主体改变了。提高企业主体性的基础和渠道是创业,提高国有企业主体性的基础是二次创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创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创业潮,使企业主体性大大增强。改革开放、体制调整对要素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度对企业的主体性的导向和催化来实现的。非创业型企业是平面型企业,创业型企业是立体型企业。创业型企业就是不断改进自身的要素与结构、不断提升自组织能力的企业;就是以创新能力为主导、以产权明确为基础、以团队精神为核心、以制度健全为保证的主体素质全面提升的企业;就是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以资产运营为纽带、以产品运营为归宿的创业型组织。创业型企业肯定是创新型企业,而创新型企业要成为创业型企业,还要有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与非创业型企业只着眼于资本的扩展、生产的扩大、利润的增加不同,创业型企业首先着眼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增强,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企业创业和创业管理的核心是机会管理。企业在创业再创业过程中,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二次创业,使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实现主观与客观、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统一。如果没有企业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整体功能的发挥、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增强和以机会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仅仅靠“在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只要有着正常的管理,就可以预期这个企业可以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的扶持或保护的情况下,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润率”是不现实的。而机会管理的根本,是企业家的主体性。苏东“休克疗法”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欠缺国有企业创业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主体性,特别是缺乏真正的企业家阶层,认为只要“消除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妨碍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产权、公司治理和政府干预问题,让企业能够有正常的管理”就可以形成企业“自生能力”,结果苏东国有企业全部成了真正的“休克”,只好拍卖送人了事。苏东“休克疗法”不是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的成功佐证,而是苏东按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疗法导致休克的失败证明。实践证伪了林毅夫企业“自生能力”的理论。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