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33):评林毅夫“超越凯恩斯主义”(五)
[
2013/05/17 07:17 | by admin ]

隐藏在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眼光背后的,是效益不是效率,是价值不是价格,是规模分析不是边际分析。
基本建设投资的基础性与辐射性,决定了不管是盈利的还是非盈利的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放在各国经济、政治、社会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背景下全方位考察其可行性,不像其他项目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考察和运营。真正的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眼光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隐藏在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眼光背后的,是效益不是效率,是价值不是价格,是规模分析不是边际分析。林毅夫的新古典边际分析的线性思维方式和还原论的思维方法,把全球基础建设投资还原为一般盈利项目孤立地进行“成本—收益”考察,是把基本建设的投资行为简单化了。政府扶持本国的基本建设是主体与客体、要素与结构、程序与环节对称的系统工程,而不是林毅夫的根据利润的大小、回报的远近来“妥善遴选”那么简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民族主体性是相互相成、双向同步的发展过程,当我们用经济全球化的眼光看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时,不要忘了可能性,因为只有可能性才有可能使必要性转变为必然性,社会的必然性还要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转变为现实。应该说,在没有建立世界政府的情况下,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各国政府;任何外国政府、国际机构的学者参与他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方案、资金,都只能通过他国政府和经济机构的整合、消化和运作。各国政府扶持基本建设包括财政投融资都应该遵循从内到外、从无形到有形、从大到小、从下到上、从远期到近期的程序。国内基本建设搞好、投资潜力充分发挥是投资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看不到任何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建设是看得到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建设的前提,看得到长期经济效益的基础建设又是看得到中短期经济效益的基础建设的前提。如果按照林毅夫的根据利润大小、回报远近来“妥善遴选”,只搞盈利的不搞不盈利的,只搞国外盈利的不搞国内不盈利的,先搞近期盈利的再搞远期盈利的,那么基本建设不管盈利非盈利都搞不起来。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