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42):评林毅夫“超越凯恩斯主义”(七)
[
2013/06/23 20:40 | by admin ]

只要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被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所代替、经济增长方式和现有金融体制由不对称转向对称,金融悖境就可以化解,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稳定和资本账户开放这三个政策目标就可以同时实现
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融资主要方式应该是发行国债,但林毅夫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设计中,提到了“税收收入的支持”、“传统的援助资金”、“非传统的援助方和主权财富基金”、“国内储蓄”、“国际金融市场”、“公私合作模式”等等,没有给国债以应有的地位;虽然在“国内储蓄”、“国际金融市场”中提到国债,似乎通过银行贷款还是消化高储蓄的主要途径。(46)在林毅夫的著作中,似乎没有理清直接投融资和间接投融资的逻辑与历史的脉络(47),理出这样的脉络需要对经济增长方式和投融资方式的立体思考,而他的由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决定的线性思维方式使他只能把视野停留在平面的金融层面,停留在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制,不可能理出这样的脉络。他之所以认为“针对国家层面进行的许多讨论涉及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三角’的概念: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稳定和资本账户开放这三个政策目标中,不可能同时实现两个以上。……不过,有经验研究表明,在过去一个世纪,这个不可能三角基本上是存在的。”(48)就是因为他不懂得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可以化解这个“不可能三角”。所谓“不可能三角”就是金融悖境,金融悖境就是由经济增长方式和现有金融体制的不对称造成,只要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被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所代替、经济增长方式和现有金融体制由不对称转向对称,金融悖境就可以化解,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稳定和资本账户开放这三个政策目标就可以同时实现。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
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投融资主要方式应该是发行国债,但林毅夫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设计中,提到了“税收收入的支持”、“传统的援助资金”、“非传统的援助方和主权财富基金”、“国内储蓄”、“国际金融市场”、“公私合作模式”等等,没有给国债以应有的地位;虽然在“国内储蓄”、“国际金融市场”中提到国债,似乎通过银行贷款还是消化高储蓄的主要途径。(46)在林毅夫的著作中,似乎没有理清直接投融资和间接投融资的逻辑与历史的脉络(47),理出这样的脉络需要对经济增长方式和投融资方式的立体思考,而他的由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决定的线性思维方式使他只能把视野停留在平面的金融层面,停留在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制,不可能理出这样的脉络。他之所以认为“针对国家层面进行的许多讨论涉及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三角’的概念:在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稳定和资本账户开放这三个政策目标中,不可能同时实现两个以上。……不过,有经验研究表明,在过去一个世纪,这个不可能三角基本上是存在的。”(48)就是因为他不懂得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可以化解这个“不可能三角”。所谓“不可能三角”就是金融悖境,金融悖境就是由经济增长方式和现有金融体制的不对称造成,只要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被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所代替、经济增长方式和现有金融体制由不对称转向对称,金融悖境就可以化解,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稳定和资本账户开放这三个政策目标就可以同时实现。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版稍后。
http://mm.10086.cn/1007/300002771578.html?p=&fw=000552&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