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科学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评张五常的经济解释(三)
[
2015/12/31 11:57 | by admin ]

神学固然不可证伪,但也不可证实。而科学不可证伪,但可以证实。把科学与神学区别开来的,不是不可证伪,而是可以证实。真正的科学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不能把真理参照系的转移、真理的相对性看成真理本身的可证伪性。
所谓思辩与实证的统一,就是指:逻辑上正确的命题,在特定的参照系中,都是只可证实、不可证伪的绝对真理。思辩与实证的统一,是经济学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哲学依据。世界是可知的,思辩性与实证性是对称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之所以能做到思辩与实证的统一,是因为这种对称蕴含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天与人之间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同一是绝对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是相对的。经济主体活动和经济规律是统一的,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对称哲学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学,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同人的存在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从具体科学到对称哲学、又从对称哲学到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和逻辑的过程。思辩与实证统一的对称哲学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对经济的认识过程更自觉、更有效。只有思辩的、规范的才是实证的。只有对称的,才是思辩的。只有非线性的,才是对称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同复杂的、非线性的经济现象之间是不对称的;主观和客观相脱节,空洞的、片面的、低层次的“实证”,不能成为具体的真理,只能算学说。任何一件简单的知识(如果它可称之为知识),都有理性的因素,完全经验主义的逻辑是不存在的,纯粹的经验主义只能从实证主义的愿望出发走向诡辩,即实证主义的反面: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不可知主义。从实证主义的良好愿望出发,以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为中介,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不可知主义,说明建立在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本质上是不可知主义,或不可知主义的变种,这也就是实证主义各流派演变的根源和实质——永远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实证。张五常就是从经验主义出发而走向不可知主义。张五常:“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不要忘记,有解释力的理论,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不可能被推翻的理论,半点用途也没有。”“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之所以没有解释力,是因为这样的理论不可以被事实验证。”⑥张五常在这里是把科学和神学混为一谈。神学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科学只可证实,不可证伪。“只可证实,不可证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都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不可证实是神学,可以证伪是伪科学。西方经济学者用不可证伪是神学为由,认为只有可证伪才是科学的本质属性,所以经济学可证伪,是通过偷换“不可证实”与“不可证伪”这两个概念,肢解科学的两个不可分割本质属性,然后把科学混同与神学。神学固然不可证伪,但也不可证实。而科学不可证伪,但可以证实。把科学与神学区别开来的,不是不可证伪,而是可以证实。这就从形式逻辑这一西方经济学者自己也承认的思维方式层面“证伪了”他们关于经济学科学标准的诡辩论,“证实了”检验经济学科学真理的标准。真正的科学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张五常之所以认为只有能被证伪的才能被证实,是因为他推行的是波普的经验归纳主义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即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而证伪主义方法论本质上只能是经验主义方法论。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出发,也只能产生经验主义的方法论。鸡和蛋无论哪一个在先,在以还原论思维方式和经验主义方法论建构起来的不同的参照系中都可以自圆其说,都可以得到实践的验证,同样也都可以轻易被证伪。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以还原论为方法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这个学派那个学派,均属于为鸡和蛋哪个在先进行逻辑推演、烦琐论证、各树一帜,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论战中“大师”、“名人”、“著名经济学家”辈出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以传统逻辑为思维方式、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推导建立起来的一个又一个体系,都是社会某个经济现象的抽象;虽然都有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都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形式逻辑严密的国家干预主义和同样形式逻辑严密的自由主义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相互之间没有兼容性,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把传统逻辑形式化造成的悖论。他们各自都有、也都只有片面的、抽象的真理,与具体的、真正的真理不沾边。他们既然把经济学的出发点都可以看成是假设,把可证伪性说成科学的本质属性是不足为奇的。从宇宙本质到现象展开、生物界从简单蛋白质到复杂蛋白质演进的逻辑关系与历史进程来看,无疑是蛋在先;但这个结论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不是建立在简单的事实对比、形式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认识史与客观发展史相统一的基础上,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的验证过程,因而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验证过程。按照五度空间方法,还原论与整体论可以统一,然而却是以整体论为基础的统一。这说明:仅仅在还原论方法论范式里的形式逻辑和实证还不足以证明真理,必须有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把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同本质到现象的展开相结合,才有可能得出“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样的真理可以证实,不能证伪。
卡尔•波普(1902-1994),奥地利经验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世界2”和“世界3”理论确立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地位。由于他没有相对真理与真理的相对性这个概念,所以他从人类科学发展史中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科学就是不断证伪的过程,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西方经济学家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复杂经济现象的不对称,使西方经济学经常陷于悖论,经常被人类经济实践所证伪,所以波普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就被西方经济学家当做其不科学的遮羞布。实际上,科学史上的“证伪”过程和西方经济学的“证伪”过程不是一回事。科学史上的“证伪”过程是真理的相对性的表现,而西方经济学的被“证伪”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一开始就是谬误。谬误和相对真理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区别谬误被证伪和相对真理被证伪容易导致相对主义真理观,说明了波普的证伪主义是不科学的科学观。
张五常在这里还混淆了“对与错”与“真与假”两对范畴。“对与错”是表述层面,属于语言形式;“有没有可能被事实推翻”是真假层面,属于概念内容。“对与错”同“真与假”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我这句话是假的”之所以成为悖论,即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是由于混淆了这两对范畴。如果这句话确是假的,只能说明表述正确,而不能使这句话弄假成真;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只能说明这句话表述错误,也不等于这句话是假的。要把这句话表述正确与否,同这句话本身内容的真假区别开来。很多悖论都是把表述的正确与否,同表述内容的真与假混为一谈。内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对与错而改变。内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错变成假的;反之,内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确而变成真的。真与假,是知性逻辑(数理逻辑)的研究对象。对与错,是理性逻辑(含对称逻辑)的研究对象。合理不合理,是对称逻辑的研究对象。知性层面上的真假,就是知性层面上的对错。不能用知性层面上的真假和理性层面上的对错之间的不对称,得出真假和对错是可以相互分离、真假是纯形式的结论。知性层面上的“真假”,是理性层面上的“对错”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知性层面上的“假”,必定是理性层面上的“错”;知性层面上的“真”,不一定是理性层面上的“对”。“真假”是知性层面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错”则是理性层面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因此,“真假”与“对错”是两个层次的概念。把“真假”同“对错”混为一谈,把“真假”这对知性认识的范畴,运用到认识的全过程,进行概念推演,超出了传统逻辑的应用范围,悖论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传统(“形式”)逻辑蕴涵了线性思维方式。把“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看成唯一的思维方式,把“形式”逻辑运用范围扩大到所有对象,特别是需要复杂性思维的经济领域,就会出现悖论。
对称逻辑是非线性思维方式的逻辑化,是研究非线性复杂现象必须运用的思维方式。应运对称逻辑和运用形式逻辑一样,都是研究经济现象必要的思维逻辑。以致我们可以说,不懂对称逻辑不可能进行任何真正有科学意义的经济学研究。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不是科学,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对称逻辑。
对称逻辑的产生,既是人类思维、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悖论”“逼”出来的产物。“悖论”,是对称逻辑产生的催化剂。对称逻辑的产生是逻辑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对称逻辑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对称逻辑就是对称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是辨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辩证逻辑经过矛盾逻辑和对称逻辑两个阶段。两大阶段都以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规律,但矛盾逻辑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称逻辑思维和存在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对称规律。对称逻辑是对矛盾逻辑的扬弃,是矛盾逻辑发展的结果。对称逻辑由于使形式逻辑本身所蕴涵的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统一得以展示,所以对称逻辑实现了辩证逻辑的逻辑化,实现了辩证逻辑和传统逻辑的衔接,使辩证逻辑真正成为一门逻辑科学,从而结束了辩证逻辑到底是不是逻辑的长期争论。对称逻辑提供了足以研究复杂系统论——经济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为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学就是对称逻辑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所以不懂对称逻辑不可能进行任何真正有科学价值的经济学研究。用非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得出的结论轻易被证伪,不能用可证伪性本来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自圆其说。
张五常:“最后,由于两个原因,经济学也是困难的科学。第一,经济学家本人也是一个真正的家庭成员,而他要解释的正是这些家庭成员的行为。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其他人,发现很难客观地评价其他人的行为。他对失业和饥饿的同情与物理学家漠视原子的裂变绝对不同。熊彼特甚至曾经说过,要对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作清楚的区分近乎不可能。这无疑是夸大了这一问题。但是,在自然科学中甚至不需要做这种区分。” ⑦张五常的困难在于,由于他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使他看不到社会实验与物理实验的本质区别。社会实验与物理实验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可以在实验室关门实验,前者只能走出象牙塔在现实生活中、在直接实践中才能进行。经济学家必须同时成为企业家、管理学家、管理者。能成为企业家、管理者,固然成不了经济学家,但不能成为企业家、管理者,则肯定成不了经济学家。离开现实的经济过程,关门搞所谓的经济实验,是实验手段与实验对象的不对称;其结果,只能证实、不能证伪实验者的主观意图,是自欺欺人。可以说,任何经济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关门实验得到证实,这样的实验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过程,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如果说,经济实验与经济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主体而不是客体,那么,决定经济实验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的不在于实验过程,而在于实验者的思维方式。概率论、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基础本身是不牢的,如果思维方式停留在归纳(统计)演绎、计量分析这个线性层面上,那么再精密的实验过程,籍以建立起来的再严密的数字模型,也难以保证其结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样的“经济实验”,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在特定的参照系中,这不同的结论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从一般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同宇宙本质相一致的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是: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复杂系统论的方法。用线性的思维方式作指导,经济过程再真实,“经济条件再纯粹”,也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从客体的角度来讲,包括经济实验在内的社会实验,与真实的社会过程包括经济过程无任何本质不同;不同的只是实验者的主观意图。有了实验者的意向性,真实的经济过程也就有了典型性;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现象浮现出来。也就是说,造成经济实验与经济过程区别的,是主体而不是客体。在客体中制造区别,是量身定制、削足适履,把结论当前提。
能够把具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实验与物理实验统一起来的,是对称的思维方法。与社会实验相对称的方法是典型分析方法。对称逻辑的典型分析方法就是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在典型事物中的应用。经济模型的样本不是随机抽取的;典型分析,就是在典型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感性直观即非理性或非逻辑,通过非理性非逻辑的感性直观上升到概念、范畴和范畴体系,形成科学规律和科学本质;然后上升到超理性与超逻辑即直觉的逻辑;通过直觉逻辑创造性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典型。实证科学之所以成为实证科学,根本的是运用了典型分析法;其他的属于传统逻辑范畴的方法只能是辅助方法,或者是达到典型分析法的过渡、中介、途径。典型分析得出的普遍必然性结论不可能被证伪,如果被“证伪”只能说明参照系转移,原来的典型分析的条件发生变化。以典型分析法为基础,可以建立起以对称分析法为核心的对称逻辑。典型分析方法在实证方法中处于核心地位,以致我们可以说,实证方法本质上就是典型分析法。经济研究真正的典型分析方法必须以经济社会本身为实验室,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之典型化、有序化、可控化,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而不是关起门来做所谓的“实验”。典型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与科学和知识的实证化过程是同步的。科学知识的发展成熟,应该就是它的实证化,一门学科成熟的过程即实证化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结果的科学结论不可能被证伪。
西方主流经济学只知道形式逻辑、不知道对称逻辑的线性思维方式,使他们无法理解更无法把握对称逻辑的典型分析这一科学的方法,他们自鸣得意的建立在概率论、统计学等计量分析方法基础上的模型方法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典型分析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到处兜售的模型方法:前提未经证明;条件未经限定,在实践中很轻易就被证伪;一旦被证伪,他们就辩解说:可证伪本来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这是诡辩,是“实证悖论”。完整的经济学实验过程:分析、综合、验证。从分析到综合,是向上的道路;从综合到验证,是向下的道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只属于分析阶段,还未上升到综合阶段,更未深入到验证阶段。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都不是十分肯定——留有这样那样缺口——的根本原因。至于“数据”,“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也是根据“数据”——只是这些数据都是片面的,没有通过综合上升到全面的、科学的结论。这就是张五常这样的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科学可证伪的根本原因:由于没有科学的方法,他们的经济学不是也不可能是科学。
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认为可证伪是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参照系;所谓没有任何参照系的“玄学”、“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以整个宇宙为参照系。把自己局限在理性分析范围内的“主流经济学”,不能理解和解释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同知识经济形态这个参照系不兼容。主流经济学的真理性只能局限在工业经济时期, 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被“证伪”,不等于经济学不是科学。所谓对称的方法,就是范式与参照系对称。惯性参照系不但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真理性不一样,而且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有效性也不一样。换了参照系,原来有效的方法将变得无效。更大的参照系中的科学原理有更大的适用范围,不能理解为比更小的参照系中的科学原理有更多的真理性。既然它们在各自的参照系中都是绝对真理,因而是等价的,不存在谁的真理性更多;也不存在谁是相对真理,谁是绝对真理;更不能理解为新的才是真理,旧的被证伪、被推翻。科学范式的转变过程,是参照系转移的过程。人类认识的深化、参照系的转移,适合新的参照系的科学原理的出现,并非旧的科学原理被证伪:它们在各自的参照系里都是绝对真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它们是等价的。以地球为参照系,“地球中心论”是正确的。以太阳系为参照系,太阳中心论是正确的。以宇宙为参照系,无中心论是正确的。以人类为参照系,“人类中心论”是正确的。只要明确参照系,这种真理论上的多元化就不会陷入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
所谓思辩与实证的统一,就是指:逻辑上正确的命题,在特定的参照系中,都是只可证实、不可证伪的绝对真理。思辩与实证的统一,是经济学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哲学依据。世界是可知的,思辩性与实证性是对称的;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思维与存在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之所以能做到思辩与实证的统一,是因为这种对称蕴含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天与人之间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同一是绝对的,差异、对立与斗争是相对的。经济主体活动和经济规律是统一的,经济学的主体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对称哲学既是出世的形而上学,也是入世的道德哲学、实践哲学,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同人的存在问题是同一个问题。从具体科学到对称哲学、又从对称哲学到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和逻辑的过程。思辩与实证统一的对称哲学的建立具有必然性;它的建立使人对经济的认识过程更自觉、更有效。只有思辩的、规范的才是实证的。只有对称的,才是思辩的。只有非线性的,才是对称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同复杂的、非线性的经济现象之间是不对称的;主观和客观相脱节,空洞的、片面的、低层次的“实证”,不能成为具体的真理,只能算学说。任何一件简单的知识(如果它可称之为知识),都有理性的因素,完全经验主义的逻辑是不存在的,纯粹的经验主义只能从实证主义的愿望出发走向诡辩,即实证主义的反面: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不可知主义。从实证主义的良好愿望出发,以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为中介,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不可知主义,说明建立在经验主义和拒斥形而上学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本质上是不可知主义,或不可知主义的变种,这也就是实证主义各流派演变的根源和实质——永远也不能达到真正的实证。张五常就是从经验主义出发而走向不可知主义。张五常:“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不要忘记,有解释力的理论,必然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不可能被推翻的理论,半点用途也没有。”“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之所以没有解释力,是因为这样的理论不可以被事实验证。”⑥张五常在这里是把科学和神学混为一谈。神学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科学只可证实,不可证伪。“只可证实,不可证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都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不可证实是神学,可以证伪是伪科学。西方经济学者用不可证伪是神学为由,认为只有可证伪才是科学的本质属性,所以经济学可证伪,是通过偷换“不可证实”与“不可证伪”这两个概念,肢解科学的两个不可分割本质属性,然后把科学混同与神学。神学固然不可证伪,但也不可证实。而科学不可证伪,但可以证实。把科学与神学区别开来的,不是不可证伪,而是可以证实。这就从形式逻辑这一西方经济学者自己也承认的思维方式层面“证伪了”他们关于经济学科学标准的诡辩论,“证实了”检验经济学科学真理的标准。真正的科学真理只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张五常之所以认为只有能被证伪的才能被证实,是因为他推行的是波普的经验归纳主义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即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而证伪主义方法论本质上只能是经验主义方法论。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出发,也只能产生经验主义的方法论。鸡和蛋无论哪一个在先,在以还原论思维方式和经验主义方法论建构起来的不同的参照系中都可以自圆其说,都可以得到实践的验证,同样也都可以轻易被证伪。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以及其他形形色色以还原论为方法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这个学派那个学派,均属于为鸡和蛋哪个在先进行逻辑推演、烦琐论证、各树一帜,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论战中“大师”、“名人”、“著名经济学家”辈出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以传统逻辑为思维方式、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通过严密的数理逻辑推导建立起来的一个又一个体系,都是社会某个经济现象的抽象;虽然都有合理的因素,但总体上都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形式逻辑严密的国家干预主义和同样形式逻辑严密的自由主义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相互之间没有兼容性,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把传统逻辑形式化造成的悖论。他们各自都有、也都只有片面的、抽象的真理,与具体的、真正的真理不沾边。他们既然把经济学的出发点都可以看成是假设,把可证伪性说成科学的本质属性是不足为奇的。从宇宙本质到现象展开、生物界从简单蛋白质到复杂蛋白质演进的逻辑关系与历史进程来看,无疑是蛋在先;但这个结论能被证实不能被证伪不是建立在简单的事实对比、形式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认识史与客观发展史相统一的基础上,是时间、空间、层次相统一的验证过程,因而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验证过程。按照五度空间方法,还原论与整体论可以统一,然而却是以整体论为基础的统一。这说明:仅仅在还原论方法论范式里的形式逻辑和实证还不足以证明真理,必须有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把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同本质到现象的展开相结合,才有可能得出“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样的真理可以证实,不能证伪。
卡尔•波普(1902-1994),奥地利经验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世界2”和“世界3”理论确立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立地位。由于他没有相对真理与真理的相对性这个概念,所以他从人类科学发展史中得出错误的结论,认为科学就是不断证伪的过程,可证伪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西方经济学家的线性思维方式和复杂经济现象的不对称,使西方经济学经常陷于悖论,经常被人类经济实践所证伪,所以波普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就被西方经济学家当做其不科学的遮羞布。实际上,科学史上的“证伪”过程和西方经济学的“证伪”过程不是一回事。科学史上的“证伪”过程是真理的相对性的表现,而西方经济学的被“证伪”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一开始就是谬误。谬误和相对真理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区别谬误被证伪和相对真理被证伪容易导致相对主义真理观,说明了波普的证伪主义是不科学的科学观。
张五常在这里还混淆了“对与错”与“真与假”两对范畴。“对与错”是表述层面,属于语言形式;“有没有可能被事实推翻”是真假层面,属于概念内容。“对与错”同“真与假”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我这句话是假的”之所以成为悖论,即著名的“说谎者悖论”,是由于混淆了这两对范畴。如果这句话确是假的,只能说明表述正确,而不能使这句话弄假成真;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只能说明这句话表述错误,也不等于这句话是假的。要把这句话表述正确与否,同这句话本身内容的真假区别开来。很多悖论都是把表述的正确与否,同表述内容的真与假混为一谈。内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对与错而改变。内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错变成假的;反之,内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确而变成真的。真与假,是知性逻辑(数理逻辑)的研究对象。对与错,是理性逻辑(含对称逻辑)的研究对象。合理不合理,是对称逻辑的研究对象。知性层面上的真假,就是知性层面上的对错。不能用知性层面上的真假和理性层面上的对错之间的不对称,得出真假和对错是可以相互分离、真假是纯形式的结论。知性层面上的“真假”,是理性层面上的“对错”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知性层面上的“假”,必定是理性层面上的“错”;知性层面上的“真”,不一定是理性层面上的“对”。“真假”是知性层面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错”则是理性层面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因此,“真假”与“对错”是两个层次的概念。把“真假”同“对错”混为一谈,把“真假”这对知性认识的范畴,运用到认识的全过程,进行概念推演,超出了传统逻辑的应用范围,悖论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传统(“形式”)逻辑蕴涵了线性思维方式。把“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看成唯一的思维方式,把“形式”逻辑运用范围扩大到所有对象,特别是需要复杂性思维的经济领域,就会出现悖论。
对称逻辑是非线性思维方式的逻辑化,是研究非线性复杂现象必须运用的思维方式。应运对称逻辑和运用形式逻辑一样,都是研究经济现象必要的思维逻辑。以致我们可以说,不懂对称逻辑不可能进行任何真正有科学意义的经济学研究。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不是科学,就是因为没有运用对称逻辑。
对称逻辑的产生,既是人类思维、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悖论”“逼”出来的产物。“悖论”,是对称逻辑产生的催化剂。对称逻辑的产生是逻辑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对称逻辑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的思维规律,是天与人、思维与存在、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对称的逻辑。对称逻辑就是对称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是辨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辩证逻辑经过矛盾逻辑和对称逻辑两个阶段。两大阶段都以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为核心规律,但矛盾逻辑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称逻辑思维和存在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对称规律。对称逻辑是对矛盾逻辑的扬弃,是矛盾逻辑发展的结果。对称逻辑由于使形式逻辑本身所蕴涵的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统一得以展示,所以对称逻辑实现了辩证逻辑的逻辑化,实现了辩证逻辑和传统逻辑的衔接,使辩证逻辑真正成为一门逻辑科学,从而结束了辩证逻辑到底是不是逻辑的长期争论。对称逻辑提供了足以研究复杂系统论——经济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为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济学范式——对称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称逻辑学就是对称逻辑的概念、范畴与范畴体系。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所以不懂对称逻辑不可能进行任何真正有科学价值的经济学研究。用非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得出的结论轻易被证伪,不能用可证伪性本来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自圆其说。
张五常:“最后,由于两个原因,经济学也是困难的科学。第一,经济学家本人也是一个真正的家庭成员,而他要解释的正是这些家庭成员的行为。经济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其他人,发现很难客观地评价其他人的行为。他对失业和饥饿的同情与物理学家漠视原子的裂变绝对不同。熊彼特甚至曾经说过,要对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作清楚的区分近乎不可能。这无疑是夸大了这一问题。但是,在自然科学中甚至不需要做这种区分。” ⑦张五常的困难在于,由于他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使他看不到社会实验与物理实验的本质区别。社会实验与物理实验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可以在实验室关门实验,前者只能走出象牙塔在现实生活中、在直接实践中才能进行。经济学家必须同时成为企业家、管理学家、管理者。能成为企业家、管理者,固然成不了经济学家,但不能成为企业家、管理者,则肯定成不了经济学家。离开现实的经济过程,关门搞所谓的经济实验,是实验手段与实验对象的不对称;其结果,只能证实、不能证伪实验者的主观意图,是自欺欺人。可以说,任何经济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关门实验得到证实,这样的实验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过程,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如果说,经济实验与经济过程的本质区别在主体而不是客体,那么,决定经济实验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的不在于实验过程,而在于实验者的思维方式。概率论、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基础本身是不牢的,如果思维方式停留在归纳(统计)演绎、计量分析这个线性层面上,那么再精密的实验过程,籍以建立起来的再严密的数字模型,也难以保证其结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样的“经济实验”,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在特定的参照系中,这不同的结论中只有一条是正确的。从一般经济学角度来看,只有同宇宙本质相一致的思维方式,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是:对称的方法、五度空间的方法、主体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方法、规范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方法、复杂系统论的方法。用线性的思维方式作指导,经济过程再真实,“经济条件再纯粹”,也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从客体的角度来讲,包括经济实验在内的社会实验,与真实的社会过程包括经济过程无任何本质不同;不同的只是实验者的主观意图。有了实验者的意向性,真实的经济过程也就有了典型性;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现象浮现出来。也就是说,造成经济实验与经济过程区别的,是主体而不是客体。在客体中制造区别,是量身定制、削足适履,把结论当前提。
能够把具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实验与物理实验统一起来的,是对称的思维方法。与社会实验相对称的方法是典型分析方法。对称逻辑的典型分析方法就是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就是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在典型事物中的应用。经济模型的样本不是随机抽取的;典型分析,就是在典型事物的基础上形成感性直观即非理性或非逻辑,通过非理性非逻辑的感性直观上升到概念、范畴和范畴体系,形成科学规律和科学本质;然后上升到超理性与超逻辑即直觉的逻辑;通过直觉逻辑创造性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典型。实证科学之所以成为实证科学,根本的是运用了典型分析法;其他的属于传统逻辑范畴的方法只能是辅助方法,或者是达到典型分析法的过渡、中介、途径。典型分析得出的普遍必然性结论不可能被证伪,如果被“证伪”只能说明参照系转移,原来的典型分析的条件发生变化。以典型分析法为基础,可以建立起以对称分析法为核心的对称逻辑。典型分析方法在实证方法中处于核心地位,以致我们可以说,实证方法本质上就是典型分析法。经济研究真正的典型分析方法必须以经济社会本身为实验室,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之典型化、有序化、可控化,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而不是关起门来做所谓的“实验”。典型分析方法的发展过程,与科学和知识的实证化过程是同步的。科学知识的发展成熟,应该就是它的实证化,一门学科成熟的过程即实证化过程,作为这个过程结果的科学结论不可能被证伪。
西方主流经济学只知道形式逻辑、不知道对称逻辑的线性思维方式,使他们无法理解更无法把握对称逻辑的典型分析这一科学的方法,他们自鸣得意的建立在概率论、统计学等计量分析方法基础上的模型方法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典型分析方法。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到处兜售的模型方法:前提未经证明;条件未经限定,在实践中很轻易就被证伪;一旦被证伪,他们就辩解说:可证伪本来是科学的本质属性。这是诡辩,是“实证悖论”。完整的经济学实验过程:分析、综合、验证。从分析到综合,是向上的道路;从综合到验证,是向下的道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只属于分析阶段,还未上升到综合阶段,更未深入到验证阶段。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结论”都不是十分肯定——留有这样那样缺口——的根本原因。至于“数据”,“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也是根据“数据”——只是这些数据都是片面的,没有通过综合上升到全面的、科学的结论。这就是张五常这样的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科学可证伪的根本原因:由于没有科学的方法,他们的经济学不是也不可能是科学。
西方经济学家之所以认为可证伪是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参照系;所谓没有任何参照系的“玄学”、“形而上学”实际上是以整个宇宙为参照系。把自己局限在理性分析范围内的“主流经济学”,不能理解和解释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同知识经济形态这个参照系不兼容。主流经济学的真理性只能局限在工业经济时期, 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被“证伪”,不等于经济学不是科学。所谓对称的方法,就是范式与参照系对称。惯性参照系不但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真理性不一样,而且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有效性也不一样。换了参照系,原来有效的方法将变得无效。更大的参照系中的科学原理有更大的适用范围,不能理解为比更小的参照系中的科学原理有更多的真理性。既然它们在各自的参照系中都是绝对真理,因而是等价的,不存在谁的真理性更多;也不存在谁是相对真理,谁是绝对真理;更不能理解为新的才是真理,旧的被证伪、被推翻。科学范式的转变过程,是参照系转移的过程。人类认识的深化、参照系的转移,适合新的参照系的科学原理的出现,并非旧的科学原理被证伪:它们在各自的参照系里都是绝对真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它们是等价的。以地球为参照系,“地球中心论”是正确的。以太阳系为参照系,太阳中心论是正确的。以宇宙为参照系,无中心论是正确的。以人类为参照系,“人类中心论”是正确的。只要明确参照系,这种真理论上的多元化就不会陷入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本文摘自陈世清著《超越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一书(80万字),该书已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数字出版。
用对称逻辑解悖(一)——用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
[
2015/12/31 11:52 | by admin ]

悖论与解悖 符合形式逻辑只是正确的必要条件,不是正确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正确的可有可无的条件。符合对称逻辑才是正确的充分条件。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函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用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西元前6世纪,克利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这句话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经典悖论,即“说谎者悖论”。因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为真,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说谎者,身为克利特人之一的埃庇米尼得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说的这句话应为谎言,但这跟先前假设此言为真相矛盾;又假设此言为假,那么也就是说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说谎,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说谎,就是说这句话是真的,但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又会产生矛盾。因此通常认为这句话是无法解解决的悖论。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因而也挑战人类智慧几千年的表面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试图用命题分层的办法解决这个悖论。“第一级命题我们可以说就是不涉及命题总体的那些命题;第二级命题就是涉及第一级命题的总体的那些命题;其余仿此,以至无穷。”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取得成效。“1903年和1904年这一整个时期,我差不多完全是致力于这一件事,但是毫不成功。”罗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把思维的层次和命题的层次混为一谈。
解悖:说谎者悖论根源于混淆了“对与错”同“真与假”两对范畴。“对与错”同“真与假”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对与错”是内容是否符合事实,“真与假” 只是形式上表述真假。“我在说谎”之所以成为悖论,是由于混淆了这两对范畴,因而混淆了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如果这句话确是假的,只能说明表述正确,而不能使这句话内容弄假成真;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只能说明这句话表述错误,也不等于这句话内容是假的。要把这句话表述正确与否(形式),同这句话本身内部的真假(内容)区别开来。很多悖论都是把表述的正确与否,同表述内容的真与假混为一谈。内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对与错而改变。内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错变成假的;反之,内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确而变成真的。把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语言表述形式区别开来不同于罗素的“命题分层”,因为任何层次的命题都有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关系,任何层次的命题都是思维内容和表述形式的统一,如果不能区别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命题分层的结果是每一层次的命题都会产生悖论。罗素的“命题分层”方法仅仅对命题进行分层,而没有分离命题的内容和表述形式,所以无法解决“说谎者悖论”。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层次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说谎者悖论”这个经典悖论说明,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的对称是对称逻辑的基本原理。
用思维层次法解“说谎者悖论”。这个悖论即“我在说谎”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悖论。这个悖论表面上由“我在说谎”和“我说实话”这两个对立的“命题”组成,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并不等价——前一个命题包含思维内容,后一个“命题”只是前一个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因此后一个“命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命题。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把其看成悖论,是由于把两个“命题”看成等价,即都是思维内容和语言表达式统一的命题。只要把思维的两大层次:命题的思维内容和命题的语言表达式区别开来,“我在说谎”这个悖论即可化解。
西元前6世纪,克利特哲学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这句话有名是因为它是一个经典悖论,即“说谎者悖论”。因为如果艾皮米尼地斯所言为真,那么克利特人就全都是说谎者,身为克利特人之一的埃庇米尼得斯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他所说的这句话应为谎言,但这跟先前假设此言为真相矛盾;又假设此言为假,那么也就是说所有克利特人都不说谎,自己也是克利特人的艾皮米尼地斯就不是在说谎,就是说这句话是真的,但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又会产生矛盾。因此通常认为这句话是无法解解决的悖论。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因而也挑战人类智慧几千年的表面自相矛盾的无限逻辑循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试图用命题分层的办法解决这个悖论。“第一级命题我们可以说就是不涉及命题总体的那些命题;第二级命题就是涉及第一级命题的总体的那些命题;其余仿此,以至无穷。”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取得成效。“1903年和1904年这一整个时期,我差不多完全是致力于这一件事,但是毫不成功。”罗素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把思维的层次和命题的层次混为一谈。
解悖:说谎者悖论根源于混淆了“对与错”同“真与假”两对范畴。“对与错”同“真与假”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对与错”是内容是否符合事实,“真与假” 只是形式上表述真假。“我在说谎”之所以成为悖论,是由于混淆了这两对范畴,因而混淆了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如果这句话确是假的,只能说明表述正确,而不能使这句话内容弄假成真;如果这句话是真的,只能说明这句话表述错误,也不等于这句话内容是假的。要把这句话表述正确与否(形式),同这句话本身内部的真假(内容)区别开来。很多悖论都是把表述的正确与否,同表述内容的真与假混为一谈。内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对与错而改变。内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错变成假的;反之,内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确而变成真的。把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语言表述形式区别开来不同于罗素的“命题分层”,因为任何层次的命题都有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关系,任何层次的命题都是思维内容和表述形式的统一,如果不能区别思维对象、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命题分层的结果是每一层次的命题都会产生悖论。罗素的“命题分层”方法仅仅对命题进行分层,而没有分离命题的内容和表述形式,所以无法解决“说谎者悖论”。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层次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说谎者悖论”这个经典悖论说明,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的对称是对称逻辑的基本原理。
用对称逻辑解悖(二)——用五度空间模式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
[
2015/12/31 11:50 | by admin ]

陈世清:用对称逻辑解悖(二)
——用五度空间模式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用对称逻辑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 既然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那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严格来讲是思维方式问题。如果是技术问题,现在科学这么发达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怎样从哲学或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五度空间理论,任何空间并列的东西,都有层次关系与时间关系,空间时间层次是相互转化的;事物的深层结构是低层结构的本质,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因此,如果我们找出空间并列的东西之间的层次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也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
从哲学逻辑看,能孵蛋的只有母鸡,公鸡不能孵蛋;而蛋可以产生公鸡和母鸡,这说明蛋是公鸡和母鸡的共同本质,根据本质在先原理,蛋在先。
从生命科学的逻辑看,鸡和蛋的共同本质是什么?是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细胞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最深层次,也是生命系统的本质;从细胞到个体的展开过程体现了生命系统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鸡属于个体,鸡蛋属于从细胞到个体的演化过程,所以蛋在先。
从物种产生的历史过程看,科学证明自然界是从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简单有机物转变为复杂有机物然后进一步转变为动物的过程。从物种起源看,任何新的物种都是通过杂交或者基因突变衍生而来的,鸡这个新物种的产生也不例外。鸡产生之前的其他禽类动物出现了基因突变,进而产下蛋,经过发育成长成鸡,因此,先有蛋。
从生命个体的形成产生过程看,动物细胞分为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生命个体的形成产生过程是从生殖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鸡蛋是一个单独的细胞,叫受精卵,也叫生殖细胞,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进而形成雏鸡的过程就是从生殖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因此,先有蛋。
五度空间理论与方法是解决这个悖论的根本。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度空间观。
从三度空间观到四度空间观到五度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
五度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度的,五度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度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度空间方法也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度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度空间观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主体性: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整体性:空间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纵向来看,是空间的起源、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的动力;从层次来看,分为宇观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三大层次;从性质来看,分为自然、社会、意识三大类,自然又分为非生命与生命两大类型。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对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作出统一的说明。空间包括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从整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是宇宙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完整的空间理论既包含对宇宙整体空间的把握,又必须对自然、社会、意识这三大领域的空间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离开意识和社会空间,自然空间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空间观不包含社会空间观,把社会空间看成不属于宇宙空间的另类空间,既是不完整的空间理论,又是不科学的社会理论。
全息性:五度空间的各个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正像四度空间的各个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只不过五度空间观使这种转化更加自觉,在实践中也更具有操作性。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系统性:使不同的空间观、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的解释得以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兼容性:五度空间观可以使迄今为止的所有空间理论得以综合,使它们在五度空间观体系中得以合理定位。分度空间的认识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方法。以分形(Fractal)、孤子(Soliton)、混沌(Chaos)等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科学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科学革命”;非线性科学是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由线性领域进入了非线性领域。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说明客观存在的(甚至作为物理意义的图形本身)点、线、面,无一不是五度空间(本质维+时间维+物体三维)。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无论是波、粒还是弦,都是五度空间。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科学地解释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分度空间理论从逻辑上确证了五度空间的理论,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是传统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基础性:宇宙空间和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虚拟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社会这一特定领域的空间、和谐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和谐经济这一特定的和谐社会的空间,必须以一般的五度空间理论为基础。
看来一旦上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逻辑与哲学是重合的。
这说明,人类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有缺陷,一旦思维方式解决了,悖论也就迎刃而解。五度空间理论是最好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好的哲学。
注:这篇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徐扬同学就其中生物学部分内容提供了非常好的专业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用五度空间模式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要真正解悖只能靠对称逻辑。只要运用对称逻辑,没有一个悖论无解。
用对称逻辑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 既然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悖论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那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严格来讲是思维方式问题。如果是技术问题,现在科学这么发达这个问题早就解决了。怎样从哲学或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五度空间理论,任何空间并列的东西,都有层次关系与时间关系,空间时间层次是相互转化的;事物的深层结构是低层结构的本质,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因此,如果我们找出空间并列的东西之间的层次关系、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也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
从哲学逻辑看,能孵蛋的只有母鸡,公鸡不能孵蛋;而蛋可以产生公鸡和母鸡,这说明蛋是公鸡和母鸡的共同本质,根据本质在先原理,蛋在先。
从生命科学的逻辑看,鸡和蛋的共同本质是什么?是细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细胞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最深层次,也是生命系统的本质;从细胞到个体的展开过程体现了生命系统从本质到现象的展开过程。鸡属于个体,鸡蛋属于从细胞到个体的演化过程,所以蛋在先。
从物种产生的历史过程看,科学证明自然界是从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简单有机物转变为复杂有机物然后进一步转变为动物的过程。从物种起源看,任何新的物种都是通过杂交或者基因突变衍生而来的,鸡这个新物种的产生也不例外。鸡产生之前的其他禽类动物出现了基因突变,进而产下蛋,经过发育成长成鸡,因此,先有蛋。
从生命个体的形成产生过程看,动物细胞分为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生命个体的形成产生过程是从生殖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鸡蛋是一个单独的细胞,叫受精卵,也叫生殖细胞,受精卵发育成胚胎进而形成雏鸡的过程就是从生殖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因此,先有蛋。
五度空间理论与方法是解决这个悖论的根本。
五度空间即时间、空间、层次的统一。在五度空间宇宙观中,时间、空间、层次是对称的。对称空间观是五度空间观的本质,五度空间观是对称空间观的展开。所以对称空间观就是五度空间观。
从三度空间观到四度空间观到五度空间观,是物理学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传统物理学的空间概念,就是立体三维空间。自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以来,空间和时间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可以相互转化,时间是空间的另一种方式,因而传统的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成了四维空间。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层次的。这个层次不仅是传统物理三维空间中的高度,或可用感官把握的不同的物理层面,而且狭义上指事物的不同深度的本质。它虽然只有通过人的抽象思维来把握,然而却是外界事物的客观存在。同时,这种不同层次的本质也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成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成为人们感官可以把握的新的物理三维空间。因此,四维空间还应加上层次一维,任何真正的系统都是五度空间。这五度空间的任何一维都可以和其它四维相互转化。作为事物本质的反映的人的意识空间或心理空间,本质上就属于这五度空间中的第五度空间——层次空间,而且是高层次的层次空间(意识本身又分成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的空间是最高层次的层次空间)。它同物质世界的相互转化,是五度空间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在人类社会领域的特殊表现。
五度空间观得到了最新物理学的支持。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物质的分立结构与量子现象,为五度空间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基础。当代基础物理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破除空间时间连续性的经典观念,而代之以断续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质最基本的组成物,归结为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以上36种夸克,12种轻子,13种规范粒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所认识的61种新的“基本粒子”。所有“基本粒子”的运动,仍然遵循着二十世纪物理学革命后所建立的量子规律(基本粒子遵循的量子规律称为量子场论)。这一规律的特征是粒子在空间中的位置、运动状态不是确定的,而是呈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跃迁证明了空间维度不可分割。近年来兴起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每一空间量子也都是包含着整个物质世界的信息”,“任一相对的独立的部分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如果宇宙是全息的,那么任何一个微观粒子也就应是五度的,五度空间的真实性没有例外。如果我们把主客体看成本来就是同属于不可分的统一的空间架构中,那么在量子世界中看来不可解决的一系列难题,如微观世界到底是粒子、波、场还是弦,物质是构成的还是生成的、连续的还是无限可分的,都可迎刃而解。世界本来就是你所看到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不是认识世界的障碍,而就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追究离开主体的客体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观察者视觉的稳定性、一致性,思考者逻辑的自洽性。
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其中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意识与物质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本身就说明,用包含意识空间在内、把意识空间与物质空间统一起来的五度空间观来代替相对论的四度空间观有必然性。五度空间观是四度空间观发展的必然结果。量子理论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五度空间的方法是空间性、历时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方法。五度空间方法是逻辑与历史一致、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
五度空间方法也得到了科学发展史的证明:在自然科学领域:地质矿石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地质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自然力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力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自然界无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从无机物向有机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生物科学的空间排列,可以反映出生物从本质到现象演化的时间历史。在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社会文明的空间排列,反映了社会文明从本质到现象发展的时间历史。在意识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中不同学派的空间排列,反映了人类知识、各学科发展从本质到现象的时间历史。
五度空间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模式,它更全面更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结构。从五度空间观看来,概念和概念体系是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从主客体统一的系统来讲,概念和概念体系作为科学本质和科学规律,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环。科学本质和客观本质的对称、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的对称,就是主客体相互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结构与模式。
五度空间观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主体性: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这种不可分不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空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不可分是空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整体性:空间发展的基本线索,从纵向来看,是空间的起源、空间的发展、空间发展的动力;从层次来看,分为宇观空间、宏观空间、微观空间三大层次;从性质来看,分为自然、社会、意识三大类,自然又分为非生命与生命两大类型。科学的空间理论,必须对空间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作出统一的说明。空间包括自然、社会、意识空间。从整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是宇宙空间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具体来看,自然、社会、意识各自都有自己的空间。完整的空间理论既包含对宇宙整体空间的把握,又必须对自然、社会、意识这三大领域的空间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说明。在五度空间观看来,离开意识和社会空间,自然空间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空间观不包含社会空间观,把社会空间看成不属于宇宙空间的另类空间,既是不完整的空间理论,又是不科学的社会理论。
全息性:五度空间的各个维是有机统一的,它们不但不可分割,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正像四度空间的各个维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只不过五度空间观使这种转化更加自觉,在实践中也更具有操作性。五维空间的各维之间的关系是全息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在思维的抽象中才能存在,在现实中它们是紧密不可分的。在思维的具体(包括形象思维具体和抽象思维具体)中它们又复归于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系统性:使不同的空间观、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的解释得以有序化、系统化,相互说明,相互协调,从而使宇宙空间的不同层面、不同部分得到完整的把握。
兼容性:五度空间观可以使迄今为止的所有空间理论得以综合,使它们在五度空间观体系中得以合理定位。分度空间的认识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思维的方法。以分形(Fractal)、孤子(Soliton)、混沌(Chaos)等为主要特征的非线性科学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又一次科学革命”;非线性科学是研究非线性现象共性问题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认识由线性领域进入了非线性领域。非线性科学揭示出来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大影响。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说明客观存在的(甚至作为物理意义的图形本身)点、线、面,无一不是五度空间(本质维+时间维+物体三维)。无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物体;无论是波、粒还是弦,都是五度空间。只有五度空间理论,才能科学地解释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分度空间理论从逻辑上确证了五度空间的理论,分度空间理论(弦理论)也是传统四度空间理论向五度空间理论转化的中间环节。
基础性:宇宙空间和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意识空间、虚拟空间的关系,社会空间和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区域空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整体和部分、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整体制约部分、一般说明特殊。研究社会这一特定领域的空间、和谐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和谐经济这一特定的和谐社会的空间,必须以一般的五度空间理论为基础。
看来一旦上升到思维方式的高度,逻辑与哲学是重合的。
这说明,人类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有缺陷,一旦思维方式解决了,悖论也就迎刃而解。五度空间理论是最好的思维方式,也是最好的哲学。
注:这篇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徐扬同学就其中生物学部分内容提供了非常好的专业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用对称逻辑解悖(三)——用五度空间模式解“鳄鱼困境悖论”
[
2015/12/31 11:38 | by admin ]

用时间分段法解“鳄鱼困境悖论” 一个鳄鱼偷了一个父亲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父亲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父亲。如果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的“悖论”:如果鳄鱼不还儿子,那么父亲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孩子还给父亲,否则鳄鱼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他,那么父亲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解悖:鳄鱼“要做什么”是一种心理状态,鳄鱼“把孩子还给父亲”是一种行为,二者在时间上是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同样,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心理状态,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是鳄鱼行为。这个父亲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的心理状态和后来“鳄鱼将儿子还给他”这种鳄鱼行为之间同时存在并不矛盾——正是因为这个父亲猜对了鳄鱼的心理“不把儿子还给他”,所以鳄鱼为了履行诺言必须在行动上把儿子还给他。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时间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
用条件限制法解“矛盾悖论” 违背形式逻辑“不矛盾律”的“自相矛盾”,不一定是悖论,但成语典故中的“自相矛盾”又确实是一个悖论。解开这个悖论,只要加限制条件即可:我的矛可以刺穿除了我手上的这个盾以外的所有盾,我的盾不会被任何矛刺穿,包括我手上的这根矛。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限定空间范围,使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对象对称。
用相对论解“飞矢不动悖论” 飞矢不动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提出,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所以箭总是保持静止。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那还用说,当然是动的。”
“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有的,老师。”
“在这一瞬间里,它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自身体积一样大小的空间。”
“那么,在这一瞬间里,这支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不动的,老师。”
“这一瞬间是不动的,那么其他瞬间呢?”
“也是不动的,老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解悖:根据相对论,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虽然在每一瞬间箭的空间和体积一样,但是在不同的瞬间箭的位置——空间不一样。由不同的瞬间(时间)组成的时间流和不同的位置(空间)移动组成的空间流,可以证明箭是运动的。“飞矢不动悖论”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时间与空间是统一的。以微观的空间为参照系,箭是不动的;以宏观的空间为参照系,箭是动的。地球上静止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系是静止的,以宇宙空间为参照系是运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坐地日行八百里。“飞矢不动悖论”是由命题指称对象的空间和命题指称对象的时间的不对称,使命题的内容和命题的对象不对称造成的。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命题指称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对称,使命题的内容和命题的对象对称。
用主客体对称解“数学悖论”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有漏洞!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悖论”使集合论产生危机。“罗素悖论”就是“理发师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呢?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解悖:理发师要给“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这个广告语中的对象很明确:就是他可以为之服务并且可以从对方身上盈利的人,所以广告语中“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这个集合显然不包括他自己。这个悖论之所以会成为悖论是因为混淆了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对象和这个广告语本意不包括的对象的区别,把这个广告语本意所指的不包括作广告本人的对象集合,抽象化为也包括作广告的人本身。而这种主客体对象的混淆、把这种不包括主体在内的对象的集合错误地认为也包括主体在内,源于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集合论没有主客体区分这个概念, 而这又源于传统形式逻辑没有主客体区分,所以很容易把主客体混为一谈造成对象的混淆而陷于悖论。“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集合论悖论”是同义语,都是所谓的“数学悖论”。“数学悖论”说明:形式逻辑必须有限度有条件使用,把形式逻辑抽象化无条件使用会陷于悖论。社会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领域是主客体统一的领域,经济现象是以主客体统一为核心的复杂性现象,把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的数学抽象化无条件运用到经济与经济学领域、特别是经济学基础理论只能陷于悖论。计量经济学可以成立,但计量经济学是低层次的经济学,和经济学不能化等号,用计量经济学证明经济学可以数学化是错误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性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对称的,经济学理论的层次和运用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成反比,这是一条定理。
用对称经济学解“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提出,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解悖:此“悖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把“汇率稳定”和“汇率固定”画等号。只要把“汇率的稳定性”不是理解成汇率的固定性,而是理解成货币价格和价值的对称,货币价值是“货币实际发行量”和“有效经济总量”的对称,货币价格(汇率)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的比值不变,那么就可以做到汇率的稳定性和汇率的浮动性的统一,汇率的稳定性通过汇率的浮动性表现出来,汇率的浮动性体现了汇率的稳定性,也就可以做到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三者同时实现。
解悖的关键是定义“汇率稳定”这个概念,关键的关键是理解货币价值和价格的对称关系、汇率稳定性和汇率浮动性的对称关系、“货币实际发行量”和“有效经济总量”的对称关系。在这里对称逻辑通过使概念的对象和对象对称,实现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的对象对称。“汇率稳定”这个概念不是指的汇率形式上的固定,而是指的汇率(货币价格)随着货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但变动的比值不变;也就是说,汇率名义上变了,但实际汇率没变。如果各国采取对本国有利的投机主义货币政策,故意使本国货币贬值或升值,那么在固定汇率制下就有可能使其他国家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是不兼容的,即使资本完全流动也不可能解决这个矛盾。但如果汇率在随行就市中使汇率和各国投机主义货币政策造成的该国货币币值的变化同步,使货币的价格和价值随机实现一致,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就可以统一,同时也就可以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以上只是从纯逻辑的角度抽象立论。在现实上,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本来只能是相对的,国际货币体系包括对各国货币政策进行监管的机制;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本来就应该被有效控制。“三元悖论”及其解决说明只有对称经济学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用语言和命题的区别解“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悖论
解悖:这里的“能”和上帝“万能”的“能”字面相同、内涵不同,不是同一个概念。“万能的上帝造出来的石头当然自己能够举起来”这里的“能”是客观能力的“能”,属于客观的范畴;“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这里的“能不能”是“会不会”的意思,“能”属于主观愿望的范畴。所以这个悖论是只看命题语言形式、不看命题思维内容,混淆了字面相同、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的结果。只要把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悖论可解。把传统逻辑形式化,就必然导致只看命题语言形式、不看命题思维内容,产生悖论;只有对称逻辑才能区别概念的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从而解悖。从对称逻辑的眼光来看,这个“悖论”纯粹就是语言游戏。
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
从矛盾辩证法到对称辩证法是矛盾悖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悖论之一:矛盾辩证法理论定位的悖论。
矛盾辩证法理论定位的悖论表现在矛盾辩证法同系统论何者为高的悖论。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当然高于系统论;作为对矛盾的扬弃,系统论当然高于矛盾论。这样,就必然会出现矛盾辩证法和系统论你在我之上,我在你之上的悖论。
悖论之二:矛盾辩证法本质属性的悖论。
“矛盾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是个悖论。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矛盾存在的理由与依据,既在于斗争性。斗争性是矛盾的本质属性。
“统一体”不等于“同一性”,前者是实体,后者是属性。任何矛盾都要以一定的统一体为产生、存在的实体依托,不等于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矛盾的解决方式是有融合、消解一种,但融合、消解是矛盾解决。矛盾解决了,矛盾也就不存在了。把矛盾不存在或矛盾解决的一种特殊方式说成是矛盾的本质属性,是“矛盾”的悖论。这个悖论说明:“矛盾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这个命题不成立。
悖论之三:矛盾辩证法社会功能的悖论。
以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以矛盾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现在“和谐社会”又以矛盾辩证法为理论基础,不能自圆其说。
矛盾之所以是矛盾,就应该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在这个前提下,同一性和斗争性二者各自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然“矛盾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这个命题不成立,那么以“矛盾”为核心范畴的矛盾辩证法就不能作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悖论之四:矛盾辩证法理论地位的悖论。
宇宙中的所有统一体(包括宇宙本身作为统一体)虽然是相对的,但宇宙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既然同一性是宇宙的本质属性,那么以斗争性为本质属性的矛盾只是宇宙的局部现象,矛盾的普遍性只是相对的。这和矛盾辩证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论地位相悖。
“矛盾辩证法的悖论”说明:走出“矛盾辩证法”,既是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辩证法自身的发展逻辑。